新闻动态

林文采:童年缺失的心理营养,如何在成年后补足?

发布时间:2021-05-11 16:46:11 阅读:1259次

  为什么我时常感到孤独,觉得全世界都不懂我?

  为什么总觉得世界冷漠,没有人爱我,也不懂得爱别人?

  为什么对什么都提不起劲,再也无法像以前一样充满激情?

  为什么我那么容易向现实和他人妥协,不敢选择自己的人生?

  为什么我总羡慕欣赏别人,却没法接纳自己,相信自己?

  每当问自己类似的问题,我们总会找来各种理由、鸡汤,试图去改变或者麻醉自己,结果是问题依旧,不快乐常有。归根结底,是没找到问题的根本所在。

  其实,这些都是心理缺乏营养的表现。

  “就像身体需要营养,心理也需要营养。小时候没有被满足的心理营养,很多人会在婚姻关系中寻求满足”。

  如同一颗种子的成长,需要阳光、水等营养一样,人类生命之花的绽放,既需要物质营养保障基本的生命力,更需要被无条件接纳、被重视、被肯定赞美和认同、有学习的榜样,这些心理营养,这些也正是我们获得人生快乐幸福的最底层代码。

  但是,每个人天生就有自己独特的气质,成长的不同阶段,需要不同的心理营养。

  如果幼年时没有得到足够的心理营养,人终其一生,都会不断寻觅,并因此引发各种状况,直到找到曾经缺失的心理营养。

  说这句话的人是谁?她就是林文采,一位在心理学道路上耕耘了27年的心理学博士。

  从1990年开始,她就开始在马来西亚做了大量个案,2008年开始来到中国讲学,并在马来西亚、中国两地的20多个城市,进行心理辅导和讲学,积累超过17000小时个案咨询经验。

  期间还担任广播电台心理辅导节目主持人15年。是著名萨提亚大师John Banmen博士强力推荐的萨提亚临床督导及课程导师,更是心理学领域不可多得的理论架构与个案治疗并重的导师。

  很多人,都曾在她的帮助之下,重新找到自己,活出生命的意义。她说:其实,这一切,最应该感谢的是我爸爸。

  父亲给的“心理营养”,

  让她在做自己的路上一路开挂

  上个世纪50年代末期,和大多数华人华侨一样,林文采的父亲带领全家来到马来西亚开工厂谋生。尽管家庭条件贫苦,工作繁忙,但父亲从不忽视对女儿的疼爱和赞美。

  林文采的手工做的很快,在班级讲故事讲的很好,甚至三年级的作文中用了一个“光顾”的词语,父亲都会回馈一句,“我的女儿太聪明了,做事情真是又快又好。”

  幼时来自父亲的这些赞美和夸奖,给了林文采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

  “我发现我在整个成长期,都很少受别人到影响。别人怎么讲我、批评我,都不会影响到我的情绪,因为我心里有底。这个正是爸爸给我做的肯定赞美认同,给我留下非常重要的心理保护网。”

  不仅如此,充裕的心理营养,

  还带给林文采不可思议的生命力

  当她发现,自己拥有察言观色的天分,对人的心理特别理解。加上对心理学的强烈兴趣,即使已经大学毕业从事会计工作,林文采毫不畏惧,开始去追寻自己内心真正喜欢的心理学事业。

  在生养孩子期间,她一口气读完心理学硕士、博士,还在马来西亚陆续出了7本讲述青少年心理学的书。

  越深入学习心理学,越肯定父亲当年给她的就是后来被称之为心理营养的东西。

  这些,也在她心里埋下了关于“心理营养”的种子,她说:父亲给我的这些,让我受益终生,我也希望未来有更多的人,能像我一样,绽放自己独特的生命之花。

  推己及人,通过一万多个咨询案例的实践,

  “心理营养”概念诞生

  从1990年到2001年,林文采通过一万多个咨询案例的实践,让“心理营养”概念在实践中得到有效的认证,并初具雏形。

  她认为,如同一颗种子的成长,需要阳光、水等营养一样,人类生命之花的绽放,既需要物质营养保障基本的生命力,更需要被无条件接纳、被重视、被肯定赞美和认同、有学习的榜样。

  这些心理营养,这些也正是我们获得人生快乐幸福的最底层代码。

  但如果童年时期没有得到足够的心理营养,终其一生,都会不断寻觅,更容易感受到孤独、没有安全感、不自信、不接纳自己,甚至将这种缺失遗传给下一代。就像开篇时提到的那对夫妻,妻子就是在不断地从老公那企图补足被重视等的心理营养。


上一篇: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