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觉察,走出命运轮回
武志红老师说,我们多数的人生,就是不断地重复同样的事情。
如果你得到了幸福,你就重复幸福;
如果你学会了信任,你就重复信任;
如果你得到了痛苦,你就复制痛苦;
如果你学会了敌意,你就重复敌意;
......
这些重复很多时候都是我们内在模式推动的结果,如果看不清这个模式,再努力也很难收获幸福。
朋友小晴刚结婚不久,在外人眼里,她的伴侣是个贴心的暖男,事事顺着她。
时间久了,面对小晴的各种要求,伴侣心里的不满越来越多,开始变得抗拒。
遇事就争吵,两个人的关系也变得越来越疏远。
想要好好经营婚姻的小晴,在我的推荐下,参加了团体。
小组中,大家可以放心地分享生活中无地倾诉的困扰。
小晴也分享了自己总是意见不合和丈夫吵架的经历。
为了帮助小晴更全面地看清夫妻间的矛盾,咨询师邀请组员们,把自己代入他们关系中的角色,去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看法。
有组员立即分享说:如果我是你的老公,我会感觉很难过,总是要我按照你的要求来,我的感受就不重要吗?
小晴感到身躯一震,这句话似乎在哪听到过。
一个人最大的内耗,是不放过自己。
英国国民级心理咨询书《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里说:
“没有一种批判比自我批判更强烈,也没有一个法官比我们自己更严苛。”
一个人最大的内耗,就是不放过自己。
心里始终就像住着两个小人,不断打架。
其实一直和自己斗争的不是外界或他人,而是那个高敏感、低自尊、完美主义倾向的自己。
知乎上有个热门话题:“为什么说内向的人精神内耗很严重呢?”
网友 安晓亦的回答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
想穿好看的衣服出门,要挣扎许久;
想在课堂上发言,要在心里挣扎无数回;
聚会时企图加入群聊,却一句话也插不上;
发个朋友圈、公众号要焦虑失眠一晚上。
内向性格的人一般高度敏感,很在乎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和看法。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总是反思自己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对、有哪句话说得有问题、别人会如何评价自己,甚至会因为这些想法感到焦虑。
别人随口一句话都能暗自揣测很久,越想越多,整个人陷入毫无意义的思考之中,拼命跟自己过不去。
同时,高敏感型人格会给自己制定很高的标准,以至于对待自己太过苛刻。
而高标准往往跟低自尊紧密相连,一旦发现自己的缺点就很容易产生自责或自卑的情绪。
萨特的小说《墙》里,有句话我很喜欢:
“人时时刻刻保持自我克制,是一件很愚蠢、很内耗的事情。”
我们很多的不快乐,就是因为被头脑中的各种念头缠绕。
精神损耗严重,会影响我们做出有效的判断,无论是学习、工作还是人际交往都会更加吃力。
学会接纳自己,扔掉完美人设的标签,是减少内耗的开始。
日剧《我们无法成为野兽》,讲述了内耗型人格的真实“社畜”故事。
在人们眼中,女主深海晶每天笑容灿烂,是一个工作和恋爱都做到完美的全能30岁女性。
事实上的她,只是为了周围人的眼光而不断忍耐,内心对工作和恋爱都很疲惫。
每一个人都想成为野兽,却因为内心的考量,活得束缚又艰难。
当我们不再去讨好所有人,不再鞭策自己做到完美的时候,才会活得更自由。
我们是生活的创造者,而不是被动适应者。
最后我们该怎么办?
停止内耗,把精力用在对的地方。
史蒂芬·柯维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提到两个概念:影响圈和关注圈。
“关注圈”是指我们日常所关注的事情,比如家庭、天气、健康、事业、时事等。
“影响圈”则是指通过自身努力可以影响或改变的事情,比如学习成绩、工作表现等。
这个概念核心是提醒我们关注自身能控制的方面,不要把精力浪费在不可控的方面。
一般而言,一个人的关注圈会大于影响圈。
就像如果你想升职加薪,就去努力做业绩,影响老板的决定。
但如果把目光放在关注圈,抱怨老板不赏识自己,只会把大量时间浪费在自己无法控制的事情上,就容易陷入深深的无力感。
要想减少内耗,成为高效能人士,我们就要学会缩小关注圈,扩大影响圈。
积极主动的人会更专注于“影响圈”,不会在不可控的事情上紧盯不放。
爱好,是消解情绪内耗的一大良药。
最近全省高考成绩陆续公布,几家欢喜几家愁。
安徽的张同学查到自己高考总分数529,不是很理想。
他没有一蹶不振,更没有一味沉溺在悲伤的情绪中,而是独上二楼拉二胡。
乐曲凄凉,同时怀有希望。
他已经做好了复读的决定,就不再纠结于过去的失败,让负面情绪消耗自己。
人生难免有苦闷时,爱好能提供一个无人打扰的小世界,暂离生活的烦恼,给你力量重整旗鼓
而行动力,是解决自我内耗的关键。
美国精神分析学家卡伦·霍妮在《我们内心的冲突》一书中提到:
我们愈是正视自己的冲突,并寻求解决的方法,我们就愈能获得更多内心的自由。
内耗的漩涡,是翻来覆去思考和反复纠结造成的。
我们总在一些没必要的地方花心思,该尽力的地方却总是敷衍。
自我内耗只能让我们一直在原地打转,却会极大地消耗我们宝贵的时间资源和注意力资源。
思考后立马行动,行动是减少损耗最有效的方法。
你在自我内耗上多花一份时间,就等于少了一份时间去解决问题。
在面对一个高难度的任务时,我们往往因为应对方式的复杂冗长,而初始行动力很弱。
需要学会把目标拆分为阶段性的小任务,提高行动的初始力。
从每一个能够完成的小目标开始,而每一次小目标达成,又给我们创造了更大的动力和热情,从而形成积极循环。
▽
俗语说:“将军赶路,不追小兔。”
聪明的人,懂得把时间专注在重要的事上;内耗严重的人,才会把时间用在纠结、焦虑上。
任何时候,我们都是自己心理苦痛的制造者,也是唯一的终结者。
愿我们都能减少内耗,内心山河壮阔,始终相信人间值得。
上一篇: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