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父母的羁绊》|原生家庭的痛,只能由你自己来治愈

发布时间:2022-05-23 11:29:26 阅读:257次

  原生家庭这个话题最近几年十分火爆,大家似乎突然间为自己在生活中的种种不顺意找到了根源和发泄的出口,对原生家庭的讨伐一时喧嚣尘上。豆瓣就曾有一个小组,网友们专门分享各种深受父母伤害的经历。

  所谓原生家庭,就是我们从小与养育者共同生活成长的家庭。养育者主要是指我们的父母。

  父母对子女的影响诚然是巨大而深远的。但他们真的都是祸害吗?他们是如何霍霍子女们的?身为子女,我们又该如何从原生家庭的束缚和伤害中挣脱出来,摆脱它的负面影响,疗愈创伤,重塑自己的人生?

  自恋心理与关系研究专家、心理学家尼娜·布朗教授在《父母的羁绊》一书里,向我们揭示了强势的破坏性自恋型父母对子女有什么样的影响和伤害,并以详实有效的方法指导我们如何摆父母的伤害,依靠自己的力量治愈家庭创伤,重塑自我。

 

 01

  破坏性自恋型父母对子女的危害


  在心理学上,有一种自恋型人格,是指一个人几乎在任何情况下都一直超乎寻常地关注自己,以自我需求为中心。这是一种持续性的、极端的自我行为,是一种破坏性自恋模式。它的主要表现包括控制欲强烈、缺乏同理心、情绪贫乏、嫉妒、自大、内心空虚等。

  很不幸地,有许多父母正是有着这种破坏性自恋型的思想和行为表现,对自己的孩子施加沉重的压力和巨大的伤害。这种伤害会一直持续到孩子成年之后,在无形中影响着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这些父母认为孩子是自己的一部分而不是独立的个体,因此常常采用控制和高压的养育方式,对孩子采取双重标准,抱有不切实际的高要求和高期待,却无法容纳孩子的独立自主,不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和自由,也不接受孩子的反对和不顺从,忽视孩子的真正需求和情绪感受。

  对他们来说,孩子好好学习工作都是为了满足他们自身的需求和期望,但却常常用“我是为了你好”做借口,给孩子戴上沉重的情感枷锁。

  

02

  顺从或反抗

                          ——无奈的选择


  面对破坏性自恋型父母,孩子的内心总是敏感而脆弱,一般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应:顺从或者反抗。

  要么会认为自己不够好而努力迎合和取悦父母,只为了得到父母的肯定、认可和关爱。当他们长大后,在面对其他人时,也一样采取顺从讨好的模式,在人际关系中无法自立自爱,失去自我。

  要么拒绝取悦和顺从,从内心抗拒和回避父母,将别人的看法和反应进行阻隔,不在乎也不接受别人的要求,很难信任别人,在人际关系中有着强烈的不安全感和疏离感,这是一种自我保护的反应。

  但无论是顺从还是反抗,在早年养育过程中,破坏性自恋型父母的语言和行为表现都在有形或无形中影响着孩子,对孩子传递出许多负面信息,很容易造成一种童年的“自恋创伤”,就是指个体对自己内心本质的伤害。

  孩子从父母的负面信息和反馈中感知到父母的态度和情感,形成负面的自我认知和信念,也塑造了相应的性格特质。父母对孩子自身产生了许多难以觉察的毒副作用,比如,孩子会认为:我不够好,别人都不喜欢我,我保护不了自己,我害怕被别人发现我的真实面目……

  针对这种种伤害和毒副作用,作者提出了八大策略来停止伤害:放弃对父母不切实际的幻想;用积极的自我肯定取代消极的自我评价;追求利他主义;乐于助人;保持好奇心,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偶尔改变生活节奏,活跃思维;心怀正念,集中注意力;改变自己的自恋行为和态度。


  03

  对父母伤害的“积极报复”


  自恋型父母经常伤害孩子并采取各种不公平待遇,即使在孩子长大后也难以有所觉悟和反省,而是依然认为自己是对孩子好,孩子不顺从自己就是不听话、不孝顺。这种无理的态度会让我们感到心中忿忿不平,想要进行报复,心理才会获得平衡。

  报复是一种想要获得公平对待而让别人付出代价的行为。消极报复会让人受到伤害,这种伤害其实是双向的,结果往往是两败俱伤。当你觉得你打击了对方、报复了对方,其实你自己也会经历因愧疚负罪感或是对方的反击而带来的伤害和痛苦。

  作者提出,我们可以进行“积极报复”,就是在不损害个人价值观和原则的前提下向别人证明他们做错了。

  当父母进行打骂恐吓等攻击行为时,我们可以不为所动。这样便是脱离了他们的情感控制,远离他们的伤害,由自己主动控制自己的情绪走向和注意力,转向关注自己的感受和生活,将时间精力放在更重要的事情上,为自己而活,而不是活在父母的阴影之下。

  这也是在向他们证明,他们对待我们的方式是错误的,不为己所接受的,他们也无法控制我们,我们并非如他们所认为的那么不好,我们自己也可以生活得很好,有自己美好的人生。

  远离父母的伤害和控制,关注和善待自己,就是一种“积极报复”。

 

 04

  放下对父母的执念与幻想


  破坏性自恋型父母的伤害如此之大,但在本书里,关于他们的论述和分析其实并不算多,更多的是着重在子女们如何认识创伤与危害、如何改变与疗愈自我的方面。

  也许很多人都在等待父母对自己说一声“对不起”。但是,我们关注和探讨原生家庭,目的并不在于去翻旧账,讨伐、责怪和怨恨父母,不是为了向父母求得一句道歉,也不是逼自己去原谅父母,因为谁也没有权利逼迫你去原谅曾经伤害自己的人。

  而且事实是,父母对孩子造成的伤害已经发生,是客观存在的,无法改变。更何况因为受自身的经验、认知能力和教育水平所限制,自恋型父母很难认识到自己对孩子的伤害所在,改变对他们来说太难、太不现实。

  所以,我们不要幻想着父母会对他们自身的思想和行为有所反省和改变,也不要执着于期待父母给自己一个认可和道歉或是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要想疗愈创伤,走出原生家庭的困境,我们首先就要放下对父母的执念和幻想,与自己和解。我们不能因此而困在过去的创伤中,向前看才是我们的目标所在和解决之道。

  05

  写在最后

  父母的羁绊会长久地纠缠并影响着我们,但原生家庭并不能决定我们的一生。

  如果你将自己在生活中所有的不幸遭遇都归咎到原生家庭上,其实就是放弃了自己的主动权,将自己人生的责任和希望归到了父母身上,自己不愿去面对和承担,不愿鼓起勇气去改变和成长,这也正表明了你仍被困在其中,没有真正走出来。

  了解原生家庭可以让我们找到自己的创伤来源并进行疗愈,找到改变的方向,与自己和解,通过自身的力量去进行改变,打造全新的自己。

  只有我们自己才能治愈自己,只有我们自己才能决定和改变自己的人生。


在亲子关系、子女教育,中学生学习状态调整等方面有困惑的亲们,可以关注博雅心理抖音号,了解更多心理知识。


上一篇: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