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使爸妈衰老的诸多事件之一
职称、房贷、牛肉的价格
我跻身其中,最为持久
我是这对中年夫妻唯一相符的病症
共同的疾患,二十三年来
无时不在考验他们的婚姻
我差不多就是耐性本身
我是疲惫的侧面、谩骂的间歇
我是流水中较大的那块石头
将眼泪分成两份
——翁彪《我是使爸妈衰老的诸多事件之一》
2016年的这首短诗,用平如白话,但入木三分的苦楚斩获了全球短诗大赛特等奖。
这无疑是一首感人至深的诗,但人们依然能从其中读出浓厚的,对父母的内疚之情。
01
你为什么会对父母感到内疚呢?
你对父母会不会常怀内疚之情呢?
甚至会想,“要是我没有出生就好了,这样爸爸妈妈就不会这么辛苦了”。
可是,爱一定要和内疚绑定吗?
父母的苦难,一定都是因为你才出现的吗?
到底是什么时候开始,你自然而然有了“我是父母的负担,我是造成父母不幸的元凶”这种想法?
会不会是来自父母对你的“愧疚式教育”呢?
这鱼是我专门去菜市场挑的,你吃鱼肚子,我吃鱼头。你只要好好上学,以后出人头地再给我买一整条鱼,我就心满意足了。
我一年没有买新衣服了,你看看你多幸福,你只要好好读书,家里砸锅卖铁也得把你供着。
我每天起早贪黑送你去上学,你要是学不好可就对不起我啊。
父母的诉苦其实是一种痛苦的外溢,他们就像一个个蓄满苦水的罐子,诉苦和抱怨就是从罐子中满溢出来的水,他们自己没能处理好痛苦,于是希望孩子能处理他们的痛苦,他们不知道如何获取快乐,于是从孩子身上索取某种快乐,而他们又用愧疚剥夺孩子的快乐。
02
父母为什么要让你感到内疚呢?
既然苦难源于父母自身的选择和承担能力,本与你无关,那为何这些沉重的负担感仍会落在你肩上?
第一,中国父母倾向于用“付出感”替代直接的情感表达。
我们羞于说出“我爱你”,我们更倾向于告诉对方“我为你做了些什么”。
内疚被视为一种激励手段,鼓励孩子努力奋进,但父母在这个过程中其实是将自己的愿望投射到你身上,而非理解你的独立需求,这就让你感觉他们在强迫你按他们的要求走。
第二,父母难以或不愿独自消化自身困境带来的无力感和挫败感。
当人无法正视和承担自身选择的全部后果时,他们就会将责任外推。
而作为最亲近、也最“天然”被认为“亏欠”他们的子女,便成了最方便的情感接收人。
通过诉苦,他们将自身的痛苦与你绑定,试图让你分担甚至完全承接这份重量,从而获得一种虚幻的解脱感。
第三,内疚是一个很好的控制手段,父母通过强调付出来换取子女顺从,以应对未来的焦虑。
对孩子身体上的控制会随着父母的衰老而逐渐减弱,但如果是用内疚控制,父母越老,孩子的内疚反而会越深,通过这种方式,父母可以让孩子心甘情愿地为自己牺牲。
最后,这种诉苦的形式是一种代际传递。
我们的父母可能从未学会如何为自己的情绪和人生负责,他们没能从之前的父母身上习得正确表达爱的方式,他们也未获得真正的成年,他们处理不了自己的无力感,只能寄希望于下一代能承担他们的无力感。
03
为了消解对父母内疚,你都做了什么?
父母的需求你没办法每个都办到,你没办法承诺你一定能考上很好的学校,一定能挣大钱,一定能帮他们实现阶级跃迁......这种期待对作为小孩的你来说太沉重了,然而,既然父母要求你对他们的苦难负责,出于对父母的忠诚,你自然而然地接过了责任,背负起父母的所有愿望与人生课题。
那你能怎么负责?
你有两个方法。
一、是活成父母的理想型,把自己打造成父母理想的孩子,例如优秀、孝顺、无所不能,可以满足父母的所有期待。
然而,这样你就失去了做自己的机会。
二、当你无法成为父母的理想型的时候,你就会把自己变成父母的同一个类型,就是把自己的人生状态弄得跟父母的差不多,以此陪伴父母,安慰父母,让父母觉得不孤独。
比如父母痛苦的时候,你不可以开心,父母在人生低谷的时候,你也要拒绝所有上升的机会,你把自己变得和父母一样,以自己的不幸去陪伴父母的不幸。
很多次你明明可以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好,但是你却莫名其妙丢失了机会,你交了一个很好的男朋友,但是你把他气走了,你马上升职了,却突然犯了一个不应该犯的错误……
而更多时候,你会两个一起做,即要成为父母的理想型陪伴父母,又要在某些部分变得跟父母一样,以此陪伴父母,例如事业很成功,但是把婚姻搞得跟父母一样的一地鸡毛。
无论你做了何种选择,都在用一种近乎牺牲的方式,来为父母的苦难负责。
然而,我们需要问一问,这份“债务”真的该由你背负吗?
04
你可以从对父母内疚中解脱出来吗?
父母的苦难源自他们的选择,而人要为自己的选择承担全部的责任。
谁造成了父母的苦难?
让我们把时间倒回你出生之前。
你的父母结婚之后,就面临生育问题。
他们可以选择生,也可以选择不生。
选择生,父母就可以拥有一个与他们有血缘关系的孩子。
他们可以完成传宗接代的任务,人生会多一份陪伴和慰藉,在他们生病的时候,可以有人照顾,到了晚年,可以有人养老送终,如果足够幸运,你的父母还能靠你逆风翻盘,过上梦寐以求的生活。
但是,只要是选择,就一定会存在弊端。
你的父母也可能会过得比之前辛苦,他们需要把自己的时间、精力、金钱分给你,他们无法自由地选择他们喜欢的生活方式,而且,他们无法保证他们会选中他们想要的孩子,例如男孩或女孩,甚至你的母亲会面临生育的风险、失业的风险。
选择不生,同样各有利弊。
他们或许能在自己身上投注更多资源,能把更多金钱和时间花在享受人生或发展事业上,但也可能因此在晚年承受无人照料的风险。
各种选择早已经明码标价,无论你的父母选择哪一个,都必须连甜带苦一起拿走。
很显然,你的父母选择了一个孩子,自然也选择了生育一个孩子的苦,这份苦是他实现他目标的必要成本,是他理应承担的部分。
这并不是说子女单纯是一个养儿防老的工具,我们与父母的相处过程,也能确切感受到那种爱和关心,只不过他们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试图告诉我们:我们所享受到的爱和关心都是他们牺牲后带来的,所以孩子有必要通过孝顺给他们“还债”。
可是,子女的感恩原本是可以基于健康的爱与尊重的,而非用内疚裹挟的“还债”。
在中国的家庭,在孩子小时,父母总想着支配孩子,于是孩子不如意时总会指责父母为他们选择了错误的道路。
然而,我们必须清楚,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的选择负责,父母不能替孩子背负他的人生,子女同样无法替代父母解决其内在的无力感。
05
内疚破局之道:建立边界
你知道,每次父母朝你诉苦的时候,你可能会被巨大的愧疚淹没,或者感到无名火在脑袋上燃起,你或是撂下自己的一切去帮助父母,或是太过与他们感同身受。
你和父母的人生就像两块相邻的田地。父母的那块在你看来经常出现干旱、长了杂草,或者收成不好,他们看着很焦急、很痛苦。另一块属于你,本可以生机勃勃。但如果你总是放下自己的锄头,跑去他们的田里拼命浇水、拔草,结果会怎样?
你的田地荒芜了,而他们的田,因为习惯了你的帮忙,可能永远也学不会自己找水源、除杂草。
所以,我们要树立好边界,我们需要分清楚,哪些是你自己的事情,哪些是父母的事情,父母的事情,让父母自己负责,你的事情,则由你自己负责,你既不会对父母的事情负责,也不会让父母对你的事情负责。你们可以出于关心而互帮互助,但不能对另一个人的重大决定承担责任。
比如爸爸和你抱怨:“哎,昨晚头痛又没睡好,五点多还得爬起来干活......都是为了你的学费啊......”
你自己要知道,父亲头疼后坚持起来干活,是他的责任,尽管你确实从中享受了利益,但决定辛勤工作的人是他,你不必要为他的头疼和失眠感到内疚,这不意味着你对父母就是残酷,你只是需要以温和的姿态让他明白:“身体是你自己的事情,我没办法替你承担这份痛苦,告诉我、让我内疚并不会让你的病痛得到解决,你需要自己去照料自己。”
你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共情他的感受,表达你对他的关心:“听起来真的很辛苦,我很担心你。”
接着,你需要明确边界,你可以提供具体的建议,并明确地把决定权留给他们:“要不要去看看医生?我能帮你查查哪个医保能报多少。但去不去医院,这个决定得你自己做,身体是你自己的呀。”
这样,你和他人之间就有了一条明晰的界线,同时又能让他们感受到你对他们的关心。
那么,如果父母在这个过程中因为没能得到自己想要的,没能看到你内疚、自责的表情,他们情绪失控了,你又可以怎么做?
例如你在找对象,你父母说:“要不是因为你,我早跟你妈离婚了!你现在连这点小事都不愿意听我们的意见。”
而当你表示:“婚姻是你们两个人的事,我作为孩子,没办法为你们的婚姻负责,同样,和谁结婚也是我自己的事情,我不希望让我的婚姻变成你们的责任。”之后,父母勃然大怒地指责:“你就是不孝!”你可以怎么做?
如果他们接受不了你和他们确立边界,那么,你也有与他们保持距离的权力。
你可以停止与他们交谈,短暂地离开,或者用其他物理的方式与他们分割,让他们无法干涉到你的生活。
这不是残酷,是成长需要经历的镇痛,在双方都成长起来后,我们才能迎来彼此的解脱。
写在最后
父母看起来是成人了,其实他们很有可能并没有学会如何独立地活着,他们总需要与另一个人共生,并且认为共生是理所当然的。然而,这种不舒服的共生何尝不是对你的残忍,如果让共生一直持续,那么谁都无法独立生存。
我们并非救世主,在拥有强大的力量之前,我们也仅仅只能拯救自己,如果我们尚且被痛苦折磨缠绕,那恐怕在拯救别人途中,我们自己反而先赔进去了,而拯救别人也不是靠牺牲自己完成的,你需要先让自己有力量,才可能分出多余的精力去拯救他人。
而父母的人生也需要他们自己去拯救,我们需要给父母一点相信,相信他们已经是有责任能力的成年人,相信他们有自救的能力,相信他们能自己找到出路,也相信自己:相信我们值得拥有属于自己的、完整而蓬勃的生命。
上一篇: 你不是喜欢孤独,只是太早学会“只能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