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孩子想要逃离父母的原因,它排第一

发布时间:2022-06-13 10:54:04 阅读:380次

  很多妈妈常遇到这种情况:

  为养育孩子殚精竭虑,做牛做马,尽最大努力去爱孩子——

  带Ta一起玩,给Ta做好吃的,辅导Ta学习,带领Ta走向成长。

  一开始,一切都很和谐、很美好。

  可到了某一天,不知怎的,这份和谐突然就被打破了——

  孩子开始忤逆抗拒,各种不配合,与你越来越疏远。

  更有甚者,Ta宁愿跟甩手掌柜(爸爸)去亲近,也不愿意再跟你亲近。

  你说气人不气人!

  孩子是不知道你爱Ta,为Ta付出了很多吗?

  不是,而是不愿意接受。

  为什么你爱孩子,孩子却远离你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想一想:

  这份爱,展现的是谁的意志?

  比如,孩子正在苦思冥想一道数学题,进度缓慢。

  体谅到孩子的辛苦,父母走过去好心提醒,应该如何理解题目、如何解答。

  结果孩子一点也不想听,还嫌你烦:

  “我知道,我知道,我自己知道怎么做。”

  大人往往不理解,反而责备:

  “你如果真知道,还会在那里纠结半天吗?我这么努力帮助你,你怎么就不听呢?”

  结果孩子更不乐意了,扭过头去不再理睬你。

  仔细分辨,就会发现:

  Ta不仅抗拒你的帮忙,同时还产生了愤怒。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

  如果,题目是靠自己解出来的,发展的是自己的意志,Ta会获得一种「力量感」:

  “我有智慧,只要我付诸努力,我就一定能做到。”

  但如果,题目靠父母指导来解答,发展的是父母的意志,Ta就会感到一种「无力感」:

  “我真失败,没有父母的帮助,我什么也做不成。”

  其实,每一个孩子内在都有一股生命力—

  渴望在生活各个领域,不断生长、延伸自己的意志,证明自己的「存在价值」。

  孩子在苦思冥想一道数学题,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解答。

  这时父母主动提醒,对孩子而言,不是帮助,而是阻碍:

  “你专门跑过来指导我,就好像是认定我做不好,不相信我的能力。”

  而Ta之所以嫌你烦,是因为Ta的潜意识觉得,如果接受了你的好,就等于承认自己不好。

  「个人意志」这个细节,为何如此重要?

  因为很多时候,我们没有注意到:

  在面对孩子时,我们是把Ta当作主角,还是把Ta当作配角。

  什么叫主角、配角?

  举个例子。

  一位新手妈妈,为了更好地养育孩子,很用心地学习各种育儿课程。

  从中她知晓了母亲功能的重要性:

  要及时哺乳,

  要及时回应,

  要不离不弃陪在孩子身边……

  在执行时,她努力以一个“好妈妈”的身份,给予孩子高质量的母爱,建立联结。

  具体如何做呢?

  她有2种做法:

  一种是根据她学习到的“完美标准”,不断运用在孩子身上。

  饿了,给Ta准备超高价值的营养套餐;

  哭了,给Ta标准式的一亲二抱三安慰;

  学习卡壳了,给Ta传授最佳解题思路……

  另一种是根据孩子的具体需求、反应,调整她的回应方式。

  饿了,先问Ta想吃什么,再给Ta准备;

  哭了,先看Ta是为何而哭,再灵活回应;

  学习卡壳了,先问Ta要不要帮忙,再决定帮不帮……

  这两种做法,目的都是为了向孩子传递爱,帮助Ta更好地成长。

  但不一样是:

  前者突显的是妈妈的意志,孩子成了「配角」:配合她演绎一个“好妈妈”;

  后者突显的是孩子的意志,孩子成为「主角」:演绎Ta自己的“成长剧本”。

  让孩子成为「配角」,本质上是在压缩孩子的意志,限制Ta的成长。

  但没有孩子希望自己是配角,一旦意识到自己被限制、被控制,就会下意识反抗:

  要么是直接把你推开,要么采取被动攻击,故意犯错、搞砸,不配合。

  而让孩子成为「主角」,则可以让孩子的意志得到伸展,自主成长。

  当Ta正在做一件事,如果能凭借自己的努力达成,Ta会从中获得一种“我很棒”的感觉,形成自我效能感。

  即便Ta暂时无法靠自己达成,Ta多半也会通过学习去提升能力,或向外界寻求求助。

  从中Ta会体验到:

  Ta在演绎Ta自己的“成长剧本”,父母只是配合、辅助Ta去发光发亮。

  从而获得一种「我的人生我做主」的感觉。

  来到这里,有的父母或许会担忧:

  任由孩子当「主角」,万一走偏了,比如挑食、成绩落后等,怎么办?

  现实却刚好相反,要让孩子觉得自己是「主角」,Ta才能更有动力去成长。

  挑食、学习落后通常是暂时的。

  外界刺激,会让孩子产生主动变好的愿望。

  而父母需要做的是:

  当孩子展现出想要变好的决心时,再以一个「配角」的姿态,辅助Ta成长。

  比如:

  当孩子从电视上看到奥运健儿的精彩时刻,兴奋地喊着“我也要成为世界冠军”时,父母就可以配合着孩子的意志,辅助Ta搭配营养饮食,增强体质,去实现他的愿望。

  而不需要在孩子的意志没有萌生之前,以挑食不好为由,硬生生地逼着他吃蔬菜。

  这说起来简单,但要真正做到,却是相当难的。

  主要原因有2点。

  其一,我们害怕失控。

  父母用自己意志去爱孩子,可以获得一种「掌控」——

  以达到一种结果为目的,采取相应做法,控制孩子成长的步调。

  而遵循着孩子的意志去表达爱,则往往伴随着「失控」——

  你永远不知道孩子下一秒会提出什么要求,也不知道自己下一秒要做出怎样的回应。

  也由此,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不自觉地,用自己的意志压迫孩子的意志。

  表面上看,这种方法确实很高效,但从长远来看,它却很容易让孩子走向2个极端:

  要不彻底顺从,事事依赖父母,没有自主性;

  要不彻底反抗,事事忤逆父母,充满攻击性。

  无论是哪一种结果,都会最终限制孩子的成长。

  其二,我们自己的意志不曾被舒展过。

  很多父母,从小生活在一个没有自主权的环境里,意志从来不曾获得舒展。

  也因此,他们自己也不懂得如何舒展孩子的意志。

  这个时候,父母首先要做的,就是自我觉知与成长。

  就拿孩子学习这件事来说。

  我们首先要学会区分:谁在学习?

  当然是孩子在学习。

  正常情形应该是:孩子产生与学习有关的愿望,父母配合Ta实现愿望。

  但在很多家庭中,学习却变成了父母的事情,孩子被“排挤”在学习之外:

  孩子做错题,父母比Ta还挫败;

  孩子作业没完成,父母比Ta还焦虑;

  孩子学习成绩不好,父母比Ta还痛苦……

  换而言之,父母花费太多时间、精力在孩子的学习上,孩子必须放弃自己的意志,来承接父母的意志。

  从而导致:

  孩子在学习上变得越来越被动,父母越来越不耐烦,亲子之间的冲突越来越大,关系越来越疏离。

  那么,更好的方式是什么呢?

  是将学习的责任归还给孩子。

  当他学累了,走过去拍拍Ta的肩膀,拥抱一下,予以鼓励。

  而当孩子实在解决不了,向你寻求帮助,再以建设性的口吻给他一些建议“你可以试试……”,绝口不提“你应该……”。

  老子讲“大音希声,大道无形”,指的就是:不彰显自己,才能很多时候化育万物。

  写在最后:

  父母之爱,是一场渐行渐远的分离。

  有时候,它是一种主动的分离,象征「祝福」。

  就像一只破壳而出的雏鸟,逐渐成长为强壮有力的雄鹰,张开翅膀冲向云端,飞向更广阔的天地。

  从中,孩子会获得一种「成长的喜悦」,父母也会获得一种「见证孩子成长的喜悦」。

  有时候,它是一种被动的分离,象征「诅咒」。

  就像文章开头所讲的情形,父母竭尽全力去“爱”孩子,但孩子却倍感压抑,最终选择逃离父母。

  从中,孩子会深陷一种「背叛父母的痛苦」,父母也会深陷一种「付出不被认可的痛苦」。

  身为父母,我们真正需要做是,不是阻止分离,而是:

  尊重孩子的自由意志,让孩子成为自己生命的主角。

  从而让分离从「诅咒」变成「祝福」,从痛苦走向喜悦。


在亲子关系、子女教育,中学生学习状态调整等方面有困惑的亲们,可以关注博雅心理抖音号,了解更多心理知识。


上一篇: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