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偶遇到了一位朋友,她要去参与一份工作的面试,但是内心比较紧张,担心待会面对面试官的时候语无伦次或者一片空白,这个时候呢有些人告诉她,“别紧张,不要想这些有的没的.....”但是这似乎没有让她缓解情绪。
然后,我告诉她这份工作面试通过率比较高,并且我也相信她可以通过面试,她似乎有点理解了我的意思,就径直走了进去,我从门外看到她的表现其实是比较得体的。
不论是对于入职者来说还是学生群体,我们都可以看见紧张情绪的普遍存在。
因为担心的事情越多,脑海里的认知资源会更加受到影响,这样一来,已经准备好的资料就没有办法好好在听众面前呈现出来。
人的注意力非常有限,每时每刻我们还会去留下瞬间记忆与短时记忆的痕迹。
有很多事情并不是我们想要做到就能够做到,一个人越能够早点意识到这点就可以降低大量的紧张,减少对于结果的期待并且更加清楚了解自身的真实感受,在生活中很多人可能会对你说:
①你现在所做的是完全不够的
②你根本就不可能比其他人更加优秀
③你刚才的行为实在让人失望大跌眼镜
④那种紧张的样子真的很好笑滑稽
⑤为什么你就不能满足我的期望、你还能做成什么、有什么出息、你是差生吧?
...........
我们很容易在生活中受到很多负面信息的干扰,这些信息也在让我们变得更加敏感,更加对各种反馈变得提心吊胆,人们通常会渴望更多,但是又想要尽可能减少自己的奉献。
而在社会交往理论的过程中我们往往在寻求一种平衡,平衡自己收获的还有自己失去的,如果这件事已经让自己非常不舒服,那么离开这件事情可能也是迟早的选择,多少95后00后年轻人因为上级的各种责备而分分钟想要离职,因为过去的那种压迫已经很难让人服从。
在某种非常有压力的情况下,人们的本能会让我们选择逃跑或者反抗,同样的,当我们在面临那些非常重要事情的时候,也有可能被那种『紧张压迫感』所驱使并且做出某些奇怪的抉择。
我们的脑海里往往容易被某些不必要的、反复性的想入侵,因为这些想法会让我们无法真正执着于自己的目标,有的人在考试前一分钟还在担忧自己待会可能会一片空白,结果如她所想,真的就是一片空白。
感觉自己做不到、自我否定、做不好、会被嘲笑,进一步验证了自己就是个胆小的人的内在看法,很多时候我们所担忧的那些事情或许并不会发生,只是很多时候我们会通过各种万一的念头来吓唬自己。
不得不说有很多身边的人都是非常谨慎的,他们的紧张程度已经到达了非常明显的过界地步了。
有时候我们需要询问自己“我想要这样做,还是我必须这样做呢?”,当我们被某些必须的念头所影响的时候就容易被这个情况给套住,无法喘息,我们又很多时候会给自己增加压力,继而让紧张情绪无处发泄。
必须还有应该去做的事情变成了锁链,让自己的双手双脚被牢牢束缚住了,如果我们能够用更加有趣的态度来看待那些需要自己去表现的场合,那么这就是某种意义上的成功。
人类是被价值、意义驱动的,有很多人总是想要获得意义所以不断寻找不断推翻,仿佛自己一定要找到某个意义然后非常严苛去执行这件事情,紧张情绪成为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有些人甚至已经时时刻刻处于半兴奋半紧张状态。
你可以把自己的左手放在自己的胸膛上面。你感觉到了什么?是否心脏的速度跳动起来非常迅速?是否想到了某些自己不明白,即使苦思冥想也很难解决的困扰呢,我们很多时候就是会有各种担忧,而这种担忧紧张情愫长时间与自己相伴就容易影响身体健康。
长期的紧张容易让人多疑、不信任人、社交关系疏离、血压处于临界值、不能很好地享受生活。
对于这一点我们可能每个人都深有体会,当你正在做一件自己想做的事情比如看动漫的时候,结果内心还有什么事情悬着,感觉它就是没有解决,这对你来说简直就是折磨,无法安心地全心全意地去休息与享受,这可能是现代人都可能遇见的通病。
即使好不容易自己出现了一些假期也会觉得提心吊胆,感觉公司要给自己安排什么任务,学校要给自己安排什么任务,很多时候我们的各种紧张担忧情绪似乎在让人筋疲力尽,这是非常难受的堵得慌的感受,如果想要更好地应对我们处理自己的紧张情绪,让自己能够享受生活,那么我们需要允许自己成为真正的不完美的自己。
我们可以决定对自己来说什么事是重要的,成为完美并不重要也不实际,但是完成它比完美更加现实,也许我们可以开始预测和计划未来规划的情况,当这些计划是切实可行的时候,那么这就是可以去更好应对的,我们会发现事情进展得很顺利,而且并没有太多自己担忧的事情出现,原来,我们担忧的事情很多都不会发生,而且我们也有自己的各种后备计划。
有很多研究显示,那种需要过度准备后备计划的人可能也存在一定的过度紧张情绪,这不是说明我们不能准备后备计划,只是说明不能让事情超过一个合理的限度,也许我们的这种紧张的模式也是从自己的父母那里遗传过来的,如果父母本身是比较容易紧张敏感神经质冲动的个体性格,那么作为子女可能就会被父母基因影响。
当我们遇到某些具体在意的事情时,就可能引起应激反应系统中神经元的过度兴奋、神经化学物质活动的改变、以及神经回路的效率变化,这些都是我们的大脑细胞正在发生的变化,而神经细胞的变化又会影响自己的躯体出现各种反应,所谓身心一体,意味着这两者是密不可分的。
那些容易紧张的人通常会表现为对不熟悉的人和环境的高度关注和警惕,想想我们平时在考试或者面试过程中,教室环境都是非常的陌生,旁边的人也是很陌生的,所有的陌生加起来就让人感觉非常崩溃。
曾经有心理学家认为如果儿童时期过度或太长时间出现在陌生环境、频繁搬家换学校等就可能大大增加应激反应的发生频率,这会让大脑更加敏感,更加明显地去警惕危险,尽管当这些孩子在后来长大了,在遇到事情的时候仍然会被曾经的那些经历所影响。
这种紧张的后天形成机会就与先天的持久度难分难解,那些消极童年经历会让人在成年后出现更多紧张情绪的唤醒,我们无法回到童年去阻止那些负面事情,但是可以现在开始做出自己的调整。
因为紧张情绪实际上是一种更具大脑主观性的状态,我们可以决定自己是否要表现紧张,当我们觉察到自己的过去规律、觉察到自己内心的过度要求,那么改变起来就更加简单,允许自己紧张,更加看到自己对于这个过程的享受,分享自己的经历与知识,这些是重在参与精神的大大的奉献,我们真正愿意去做这件事情的时候会更加容易让事情成功,当我们紧张的时候,那种兴奋感其实也是怪神奇的呢。
在亲子关系、子女教育,中学生学习状态调整等方面有困惑的亲们,可以关注博雅心理抖音号,了解更多心理知识。
上一篇: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