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做事时,常会有拖延和无法投入的情况吗?
遇到困难时,你容易放弃或自我攻击?
找不到动力,经常感觉自己是在吃苦?
你总是自我怀疑,很难享受自己的成功?
你感觉自己的生活,是无意义的重复?
如果有一半以上的问题,你的答案都是“是”,那么你极有可能处在人生的困苦级。
并且很大可能被很重的“挫败感”包围:
找不到真正想做的事情,又做不好,或者不愿意做该做的事情。
但也有一类人,他们很容易获得成功。
这个成功,可能是像得奥运金牌这样大的成就,也可能只是完成工作这种小的收获。
总之,有些事他们只做1年,水平就远超做了10年的人,属于“人事合一”的天才级。
那么,困苦级与天才级的人,真正的差别在哪里呢?
很多人会觉得,困苦级和天才级的人,区别就是天赋和基因。
我先不说我的答案,我想讲讲自己的故事。
1974年,我出生在河北农村,体验过严重的物质匮乏与贫穷,但在学习、阅读和考试这些事情上,我都算乐在其中。
不仅从未逃过课,也几乎没有因为喜欢或讨厌授课老师,动摇过我对学习的兴趣和热爱。
此外,我还是不折不扣的考试机器,每当到了毕业考试这种级别的大考试,我都会超常发挥,小升初、中考和高考都是。
到了这样的关键时刻,别人可能都会紧张焦虑,而我都是吃得更多,睡得更香,镇定从容,同时还有一份微微的兴奋……
结果,在高考前一鸣惊人,第一次考了全班第一名,也因此考上北京大学。
直到现在,我开公司、写书做课、做咨询、搞直播、做短视频,经常是忙得脚不沾地,但我很少会感觉到很深的疲惫。
因为几乎每件事我都能很快进入,并且信任自己的感觉,享受其中。
但我的的确确见过不少人,能力不差,但总是在搞砸事情。
他们习惯在开始前,就陷入焦虑和痛苦:
“我搞不定,要挨骂怎么办?”
在过程中,不断地进行自我攻击和内耗:
“为什么我这么笨?这么简单也做不好”
甚至产生严重的身体反应:
长痘痘、长期失眠等。
这其中,非常深刻的原因在于,能量用在了不同层面。
他们喜欢在思维上使劲,感受到的是压力,是苦;
而我习惯在体验上投入,感受到的是动力,会乐。
结果就是,
前者总觉得:“好苦啊,为了出人头地,忍忍吧。”
于是学习、做事都变成了被迫的任务;
后者觉得:“哎呀,太好玩太有趣太有意思了”。
于是学习、阅读、考试和做事等,都变成了享受。
被迫忍受VS主动拥抱,人生状态不同,收获的结果自然也就不同。
实际上,前者犯了向思维认同的错。
对生活或是工作,他们习惯停留在头脑中,觉得这件事应该如何完美,自己一做就应该如何熟练。
但真实的体验,常常是慢的,过于信任思维的快和假,就容易感受到敌意或是焦虑,无法投入和享受其中。
换句话说,思维和体验的矛盾,让我们把更多的能量用在了内耗,而非做事上,自然也就做不好。
除此之外,来自他人的焦虑和全能自恋引发的焦虑,都是焦虑的重要来源,这个部分的具体讲解,也会在我的课程里。
实际上,这3个因素的综合,也直接决定了我们做事的4个层级。
处在困苦级的人,哪怕非常简单的事也完不成,哪怕获得了第一名也不会享受,就像有无比巨大的障碍在阻碍着他们。
很难把事情坚持下去,是困苦级别的核心特质。
而普通级,虽然能把事情做完,但难以有好的成长,对他们而言,学习和工作都很辛苦,都要靠努力、毅力,坚持着完成,于是人生就有了凄苦味儿。
也因此,时间和年龄成了他们的诅咒。
而高手和天才级的人,能信任自己的感觉,与事情建立稳定甚至全然的关系,进入心流与合一的状态。
如何能达到合一,我总结的一句话是,当拿出了全部的“我”,就能遇见全然的“你”。
多数人都停留在困苦或是普通层,被“拖延”和“无法投入”带来的失败反复击垮,陷入巨大的内耗和焦虑。
如果你渴望通过自我学习和提升,由困苦、普通层,逐渐进阶到高手层,又或者你想找到下面这些问题的答案:
我们的内耗和自我攻击,都来源于哪一种焦虑?
如何找到自己的动力与热爱,不再靠吃苦度过后半生?
如何做到真正享受一件事或是一段关系?
在亲子关系,子女教育,中学生学习状态调整等方面,有困惑的亲们,可以关注博雅心理抖音号,了解更多心理知识。
上一篇: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