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孩子学习上不去?可能是你的教育有问题

发布时间:2023-06-12 13:13:44 阅读:88次

  六一儿童节刚过去不久,马上又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暑假,家长们,期待吗?当然……也有相当一部分人在头疼……

  在家里鸡犬不宁,学习上一地鸡毛,到底该怎么教育这时期的孩子?尤其是学习。

  本期我们就针对“亲子关系、亲子教育”谈一谈心得和经验,欢迎前来交流哦。

  01

  先理解儿童的自然发展进程

  据咨询师个人观察,当代小学生与当代家长之间的主要矛盾,是家长对于孩子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的期待,与孩子无法将全部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的矛盾。

  心理学上有一个广为人知的现象,名为“踢猫效应”——家长在单位里被领导责骂,气不顺,回到家里看到孩子的一点小错就大声呵斥,孩子气也不顺,看到猫从旁边路过,飞起一脚踢过去——猫心想,我招谁惹谁了。

  然而,实际情况是,家长接受的不仅是单位领导的责骂与怨气,还接受到了长辈亲朋的期待,以及整个社会风气的影响。

  目前,中国社会整体正处于一种高度竞争的氛围下,内卷的压力无处不在,迫使家长的大脑时刻闪烁着“竞争”的蜂鸣器。这种“竞争”的意识也主导了家长对孩子的期待,期待孩子在学习中展现出“竞争力”。

  小学阶段也恰巧是孩子培养学习兴趣、形成学习动机的阶段。从儿童发展心理学角度讲,小学生最初的学习动机是与“对老师的态度”相关联的。

  通常,小学生喜欢哪个学科的老师,就会喜欢哪个科目。之后,他们才会逐渐感受到知识本身的乐趣,对学习的兴趣不再依附于某个老师。

  02

  孩子遇到的外界干扰

  以上是儿童自然发展的进程。然而,在很多时候,儿童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的发展都会受到外界的干扰。这种干扰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注意力被其他事情所吸引,无法集中精力于学习本身;

  二、学习在某些条件下变得面目可憎,学生唯恐避之不及。

  我们先来聊聊第一种。

  咨询师曾经遇到过一个男孩子,由于出生地的教育资源有限,父母在孩子该上小学的时候送到了外市,寄宿在当老师的伯父家。伯父对孩子非常尽心,也非常关注孩子的学习,经常请老师们给孩子辅导功课。

  然而,孩子的学习始终不温不火,并未能达到预期。后来,咨询师才了解到,孩子去外地上学是父亲突然起意的,孩子在得知消息的第二天就被送走了,根本没有做好准备。

  孩子在上学的时候非常想家,非常想妈妈,但是家长一两个月才去看一次他。因此孩子根本没有办法将心思完全放到学习上。

  咨询师还曾遇到过一个女孩,在上小学的前几年,父亲和母亲时常会吵架和打架,导致孩子常常处于惊吓的状态中。

  孩子一边担心气头上的父母会抓住自己的一点小错打骂自己,一边担心父母会离婚,以后自己就没有爸爸妈妈了。这种担心持续了好几年,孩子也无法将注意力放到学习上。

  这样的情况其实还很多,包括而不限于家庭成员出现重大疾病、去世,频繁搬家,家庭经济突然恶化,父母关系恶化甚至离婚等等。孩子长期寄宿也会影响他们的学习状态。

  家长有时候觉得这都是属于成年人的事情,与孩子无关,但实际上家庭中所有的事情都会在孩子那里产生影响——更严重的问题是孩子缺少理解、抵御的能力,而家长又常常没有觉察到孩子受到的伤害。

  第二种情况与第一种情况相比较为简单,却更为普遍。

  咨询师曾遇到一个来访,在小学的时候成绩其实是非常好的,甚至还会画画、钢琴,但上了初中学习成绩就开始下滑。

  咨询师跟来访沟通之后了解到,来访上小学的时候,家长正处于事业的上升期,忙得无暇顾及她的学习,就连节假日也只能扔给兴趣班代管。

  来访没有任何成绩的压力,学习的动力和兴趣都是自然生长的。然而,上初中的时候,父母的事业稳定了下来,妈妈开始操心她的学习,严厉地督促和管教使得来访压力山大,压力超过了动力和兴趣,于是成绩一路下滑。

  另一个小朋友却更惨。他有一个哥哥,跟他上了同一所小学,比他大不少,同时成绩非常好。于是从上小学一开始,就被父母和老师不停地拿来跟哥哥做比较,比哥哥做得好的地方不见得鼓励,比哥哥做得差的地方总是被批评。

  久而久之,小朋友的心态崩溃了,习得性无助了,觉得自己就是不如哥哥聪明,每次听到学习就很痛苦,于是成绩自然地在后面徘徊。

  心理学的研究已经证明,当任务难度较低时,压力大一些,有助于成绩的提高。然而,如果任务难度较高时,压力小一点,成绩反而更容易提高。

  因此,面对“学习”这样一个连成年人都感觉困难的任务,不断督促、强调、熬时间、上强度,并不会提高孩子的成绩,反而使孩子的内心越来越远离学习。

  03

  家长该如何“破局”?

  那该如何处理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矛盾,让孩子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提高呢?总不能因为有困难,就让家长彻底放弃吧?

  我想引用一个管理心理学的理论,作为家长处理此类问题的理论指导。

  该理论名为“目标导向模式”,其观点是:

  领导者(家长)的领导效果取决于其激励下属(孩子)达成组织目标(努力学习)并在工作中得到满足(从学习中感到收获和快乐)的能力。

  其中,对领导(家长)的行为指导是:

  A.阐明工作(学习)任务要求;

  B.帮助下属(孩子)排除障碍;

  C.给予下属(孩子)多种需要(安全、爱、关注、尊重、理解等等)满足和成长发展(自主决策、交友能力)的机会。

  该理论告诉我们,作为家长,与其把精力放到学习本身上,不如把精力放到孩子身上,理解孩子的困难,解除孩子的困难,最终孩子就会自然地成长起来,学习必然也不会差。

在亲子关系,子女教育,中学生学习状态调整等方面,有困惑的亲们,可以关注博雅心理抖音号,了解更多心理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