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北大博士李松蔚:婚姻好不好,看你的孩子就知道

发布时间:2023-06-26 15:21:55 阅读:588次

  

  好的亲密关系,到底有多重要?

  好友薇薇就曾给出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答案:

  “你和伴侣,就是孩子的原生家庭。”

  结婚十几年来,她和丈夫的感情逐渐变得相敬如冰,丈夫忙于工作,她操持家庭,两个人的共同语言越来越少。

  没有了交流的亲密关系,变得越来越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当她们还没有梳理清楚自己的关系问题时,孩子的「叛逆」却突如其来。

  16岁的儿子小杰三天两头的逃课、沉迷网游、甚至还经常夜不归宿,这让夫妻俩急得上火。

  他们不得不统一战线,去把儿子拉回「正轨」。

  薇薇想不通,为什么孩子,会突然变成这样?她甚至还怀疑孩子是不是出现了心理问题。

  在最焦躁的时候,她忍不住抱怨起了丈夫的「不尽责」:

  “都怪他,一天到晚不着家,对孩子不闻不问。”

  “如果不是他跟孩子沟通太少,至于到今天这步吗?”

  “要不是为了孩子,我一天也不想和他过了。”

  ......

  话语里,都是委屈和埋怨。

  听到这,我大概明白了,是他们的亲密关系问题,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

  家庭治疗大师鲍文曾经提出一个“三角化”的概念。

  两个人搞不定一段关系,就要借助第三个人,帮助这段关系达到一个平衡状态。

  而孩子、婆婆,都是最容易卷入的人选。

  长期生活在夫妻关系不好的家庭中,孩子就会得到一种很复杂的信息,他觉得自己责任重大:

  他需要去安抚妈妈的心情,需要在父母之间传话,还要在父母的冲突之中找到一个平衡的位置,避免矛盾激化。

  像薇薇的儿子小杰,就采取了叛逆的策略,来解决父母之间的夫妻矛盾。

  薇薇夫妇知道真相后,感到内疚又心疼。

  于是,她们听了李松蔚老师的建议,试图去解开孩子的心结:

  第一步,告诉孩子这不是他的错。

  意识到孩子的策略之后,薇薇就各种有意无意地和孩子传达这种态度:「这不是你的错,爸爸妈妈会解决好的,不管怎么样,我们都爱你。」

  这么做的目的,是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是被爱的,是安全的,让孩子有意识的停止采取各种可能「不当」的行为。

  这一点对维护孩子内心安定无比重要。

  第二步,是夫妻直面两个人的矛盾。

  薇薇夫妇很少谈到自己在这段亲密关系中的感受,以为忽略就会不存在。

  但事实是,这让问题更加恶化,而且还会影响到孩子。

  所以这一步就要求他们停止逃避,她们学着运用【爱情三元素】【行为模式】【角色扮演】等心理概念,来直面自己的问题。

  按照李松蔚老师提到的这2个步骤,薇薇他们一家人的关系有了极大的改变:

  丈夫变得更关心家庭,更懂体贴薇薇,假期还经常全家出游;

  薇薇不再容易愤怒,面对生活中的问题,也更加游刃有余;

  孩子也在这种和睦的氛围中,状态日渐好转,又重归了往日的活泼开朗。

  发现了吗?

  亲密关系的好坏,在家庭中会带来一系列连锁反应。

  只是我们很多人在面对矛盾冲突时,没能找对方向,才让关系陷入困境。

  所以,这就要求我们懂得用更系统更高阶的思维方式来处理亲密关系问题,而在这方面,李松蔚是高手了。

  面对不如意的对象,幸福也可以实

  在亲密关系里,我们需要建立哪些「正确的期待」呢?,我介绍了这么几条:

  1.没有人天生是你最理想的对象。

  2.你们对同样的事,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3.你认为理所应当的事,在对方那里不一定。

  4.你有什么需求,你不说,对方不知道。

  5.对方让你不舒服了,你不说,ta也不知道。

  6.如果你们之间的问题不是一两天造成的,解决也不会是一两天,或者一两句话的事。

  7.没有包治一切的药方。

  8.你也不是非得跟这个人在一起。

  读到第几句的时候,你失望了?

  每一条期待都很丧,我知道。

  有人建议我:李老师,你应该多讲点有力量的东西。比如在一段关系里,男生应该怎么做,女生应该怎么做;边界要怎么划分;语言和行为的尺度在哪里……

  是的,我理解人们有这种需求。我的树洞每隔几天都会收到这种提问:

  我想要男/女朋友主动记得我们的纪念日/正常作息/不抽烟/温柔一点/勤俭节约/不要太抠门/不许沉迷游戏.......

  他/她怎么都不听!这难道不是亲密关系里最基本的规则吗?

  所以,有必要再增加一条期待——

  9.关系是两个人的事,你没法借助这段关系以外的第三个人,定义另一半该还是不该。

  真的难,看这些句子,我自己都觉得难。

  但失望,不代表我们不能创造。

  或者应该反过来说,必须要先承认这也没有那也没有,我们才更有意愿和动力创造,才有可能——哪怕只是一点点的可能——让自己在这里呆得舒服一点。

  这就是为什么我说,要「先」学习失望。

  「先」,就是其他一切知识与技能的起点。

  因此,也就有了我和看见心理合作的这门课,这门课里的每一讲,都建立在上面几条前提之上。

  我们探讨的是,人们接受这些失望之后,要如何建立相互的信任与体谅?

  这门课从去年底开始策划,反复打磨到现在,品质上我很放心。

  我整理了自己做过的家庭咨询,尤其是伴侣咨询的案例,给大家看:面对不尽如意的对象和关系,幸福也是可以实现的。很难,但存在努力的方向。

  这么说可能也让你失望了。因为这门课把亲密关系默认为一个困难的,需要一点一点学习和经营的过程。

  而你也许期待有一些更容易的,一用就灵的方法。我觉得,就像是在期待一个更好的人。

  有没有可能,存在一个这样天造地设的对象,从一开始就刚好满足你的一切期望呢?

  ——我不愿意说太绝对的话。我只能说:可能存在,但你不还没遇到吗?没遇到之前,先听听我这门课也不错。

                     

在亲子关系,子女教育,中学生学习状态调整等方面,有困惑的亲们,可以关注博雅心理抖音号,了解更多心理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