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方舟曾分享过一段尴尬经历:
她有一次接受了一个作家老前辈的邀请参加聚餐,然而在聚餐过程中,老前辈一直倚老卖老各种否定蒋方舟,教蒋方舟“做人做事”。
蒋方舟忍无可忍、怒怼对方后愤然离席。
青年作家卢思浩说:“一个人没修养的标志之一,是去别人的生活里指手画脚,轻易去影响别人的好心情,打扰别人的小幸福。”
好为人师者,总喜欢取笑别人,纠正别人,结果往往自取其辱。
真正有教养的人,从不显摆自己的优越感,反而懂得克制,叫停纠正对方的欲望。
习惯式纠正:强迫家人改观念,是家庭关系的“隐形炸弹”
主持人马东曾在节目中提到自己和母亲的相处:
由于担心费电,只要屋里没人,母亲就会马上将灯关掉。
起初,他总会纠正母亲:“灯一直亮着费不了多少电,经常开关,反而会影响使用寿命。”
母亲每次都笑着答应,但过后,还是一仍旧贯。
执意叫醒一个装睡的人,只是给自己徒添烦恼。
过度的“纠正欲”,不仅不会换来理解,还会使分歧倍增。
老一辈爱节约已成习惯,就算你告诉她再多次,她也会故意关灯,为这种小事斤斤计较只会影响母子和谐关系。
如果你的女儿告诉你长大想当清洁工,你会作何反应?大部分父母可能会否定打击,甚至奚落讽刺。
有一个爸爸没有盲目纠正,而是给出了教科书般的回应。
女儿突然告诉爸爸,说自己长大要当清洁工。
爸爸本能得愣了一下,但没有生气,而是平静得问她为什么。
女儿回答因为清洁工可以扫地,这样子我们的地球就会更干净。
爸爸顺势引导,说清洁工要很勤劳,所以你现在就要养成勤劳的习惯。
不论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你要先了解成为那样的人需要什么样的特长,那你就要去锻炼那一方面的特长哦。
家庭关系中,最不讨喜的行为就是不分青红皂白地大讲道理,用自己的价值观来纠正、“绑架”亲人。
你讲的道理越多,家人越反感,越不愿意和你沟通。
固执己见得纠正家人,只会把家人推向你的对立面;一意孤行得改造家人,想将对方塑造成自己想要的样子,生活终将冲突不断,满目疮痍。
给予理解和支持,而不是盲目纠正,可以解决80%的家庭矛盾。
唯有相互体谅,尊重彼此的性格和习惯,才能家庭圆满,融洽幸福。
无意式伤害:我是为你好,却让你的生活一团糟
马克·李维在《偷影子的人》中的说:“你不能干涉别人的生活,就算是为了对方好,因为这是他的人生。”
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以“为你好”的名义,搅乱别人原本平静的生活。
很多风景区山高坡陡,游客徒步走完全程比较吃力,轿夫这一职业便应运而生。
以前在景区做轿夫,收入可观,但是最近这一两年,很多景区的轿夫开始“清闲”甚至失业了。
原来,很多网友觉得轿夫可怜,便网暴辱骂那些坐轿子的游客:
“大家都生而为人,你凭什么花钱践踏他的尊严?”
“抬轿子的大叔好可怜,你怎么还好意思坐啊?”
“我们不拿东西爬山都气喘吁吁,你竟然还让轿夫抬着你爬山,你还是不是人啊?”
结果越来越多的游客怕被网暴不敢再坐轿子,轿夫也颗粒无收生活艰难。
网友的“好心好意”,却变成了轿夫的绊脚石;网友扛着“我是为你好”的大旗,最终却砸掉了轿夫的饭碗。
我们往往以爱为名,站着说话不腰疼,结果好心办坏事、给别人挖了大坑。
董宇辉曾说:“不要轻易给别人建议,我们偏颇、狭隘、片面的人生经验,其实不足以去指导别人的人生。”
人生最大的清醒就是你是你,别人是别人,守好各自的边界和分寸。
没有常识的纠正,不假思索的叫停,自以为是的纠偏,这不是你的直爽,而是对别人缺少教养。
有意式调教:“过来人”也只是“路人”
有点生活阅历的人总喜欢以“过来人”的身份自居,对年轻人的生活指指点点。
异地恋没有结果的,你要面对现实;
学艺术烧钱没前途,学财务会计吧,每个公司都需要;
不要在大城市打拼了,赶紧回老家考公务员,钱多事少离家近……
“过来人”的忠告听还是不听?
知乎上有一个热门话题:如何看待“过来人的忠告”?
其中一个高赞回答是:“我们处于一个剧烈变动的时代,经验在很多时候反而是束缚我们发展的一道枷锁。
“过来人”自以为正确的那些道理,早就被时代的车轮碾得稀碎。如果你越长大,越发现“过来人”说的话都是正确的,那很可能是因为你根本没有超越这些“过来人”。”
冯唐曾经在网上调侃:“中年油腻”的表现之一,就是爱端着“过来人”的身份,教人做事。
其实,没有人是“过来人”,大家都在不同的赛道向着未来各自奔跑而已。
你努力炫耀自己的正确,本质在于否定别人的跑道;
你试图纠正别人的目的,根源是想拉别人重蹈自己的老路。
整天想着改变别人的“过来人”,即使如愿以偿,也无非是拉了一群人陪他坐井观天。
《十三邀》里,许知远老师说社会总是喜欢对年轻人提出各种期待。
而学者钱理群老师回答:“我没有权利和理由去指责年轻人这不对那不对。不做导师,不给别人指路,我只是不断地提出各种思考,让年轻人去想。”
钱理群老师没有沉迷“人生导师”的角色,而是展现了是与年轻人平等相处的教养和格局。
真正的教养应该是感同身受的包容、求同存异的理解和推己及人的悲悯,对后生晚辈更应如此。
小说《天才在左疯子在右》里有这样一则故事:
一位精神病人,以为自己是蘑菇,每天撑着一把伞蹲在病房的角落里,不吃也不喝。
很多专家过来纠正他:对他言语劝导,让他离开角落。但结果无济于事。
直到有位心理医生,穿上和病人一样的衣服,也撑起雨伞,每天蹲坐在病人旁边。
看到医生的行为,病人慢慢放下戒备。他学着医生说话、吃饭、走路,慢慢的也就恢复了正常生活。
很多人总觉得身边人不顺眼、“有毛病”,特别想纠正和改变他们身上的缺陷。
亦舒说:“每个人说另外一个人,道理总是一箩筐一箩筐,丈八的灯,照见别人,照不见自己”。
总想纠正别人,这是很多人缺乏教养的通病;总觉得别人有病,或许可能是自己患了病。
尊重比反驳重要,包容比改造重要。
点个在看,愿你用认可来代替纠正,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上一篇: 勇于破圈,是人生逆袭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