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我们身边的社会心理学

发布时间:2020-11-13 11:23:57 阅读:395次

  为什么我们会怕格格不入,总是跟随多数人的脚步?为什么有的人年轻时候愤世嫉俗,最后却还是成为了自己讨厌的那种人?想要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吗,那就继续往下看,社会心理学将为你回答。

  为什么怕格格不入呢?其实我们每个个体自打出身那天起,就身处于社会之中,就必然受到社会的影响,我们会通过社会比较建立自我,会被他人,被群体所影响。这时从众,去个性化便在所难免。“去个性化”属于社会心理学领域。

  他的第一个条件,是指处于一个群体中,个人失去了个性,所有人不在属于个人,而属于群体中的一份子。即丧失自我意识。第二个条件是责任的模糊化。在群体中一旦这两个两件齐全了,去个性化随之而生。

  我们也能做出个人做出在正常单独条件下不会做的事情。

  这是津多巴在1970年做过的很有名的电击实验。在他的实验当中,将女性被试分为了两组,一组为佩有姓名的身份牌的,另一组则是没有佩戴姓名牌的。实验结果显示,在实验中对受害者(由实验助手所扮演)施以更长时间的电击(其实是假电击)。

  也就是说在群体中,没有带名牌的电击者在匿名的状态下丧失了自我同一性,将电击的责任分散了。一向被认为是文质彬彬的女大学生,在去个性化的条件下也会做出电击自己同学的残忍行为。

  还有一部德国电影名为浪潮,这部影片是根据1967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克柏莱中学发生的一起真实事件改编而来的。在影片中所有人几乎都被浪潮裹挟其中,团体的名字名叫浪潮,他们的领袖文格尔先生求每个个体行为在规则约束内,遵循集体制定的纪律:每个人必须穿统一的制服—简单的牛仔裤,白衬衫,没有穿的会被视为异类,被排斥于集体之外,因为制服可以排除差异和个性。卡罗不喜欢白色,没有穿白衬衫,第二天出现在教室里,仿佛成了一个异类,被文格尔先生忽视,被同学排斥。除了统一的服饰之外,他们还有符号化设计,logo—红色德文“浪潮”的中间放了一把黑色手枪。统一的浪潮手势,当然没有用浪潮手势打招呼的时候,依旧会遭到排斥,这里我们不得不提到卡罗,卡罗不愿意做中二的手势,不愿意穿无聊的白衬衣,游泳比赛,不让她进场,上学不让她进校门,她又一次被孤立了。

  当群体凝聚力逐渐增加,他们变得越来越荒诞与疯狂,他们似乎已经失去了自我觉知能力以及自我约束能力,他们登上政府大楼涂鸦,将浪潮标志贴满整个城市等等。他们似乎什么都干的出来,他们而被情景卷入其中,享受着彼此之间的团结以及凝聚力。除此之外,他们越来越排外,在游泳池和另一个学校的人打起来,在学校孤立非浪潮成员。

  我们能看到,浪潮这个群体建立的初心是好的,他们让原本的混混蒂姆找到了归属感,他们有群体的力量固然存在,可个体丧失自我觉知的能力,个性已经泯灭了,心灵的控制,比身体的控制更恐怖。去个性化也为解释社会上一些暴力行为冷漠行为找到了一个原因,比如很早之前的小悦悦,后来的重庆大巴车事件,我想发生这些悲剧,恐怕不只是道德原因,还有一部分得归因于去个性化。

  所以,作为求助者,下一次如果你需要求助,请直接向某一个人呼救,这样获得帮助的几率远远高于,没用的喊破喉咙的救命。当然最重要的是,作为群体中的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的自我觉知,不要被去个性化所裹挟。

  为什么有的人成了自己讨厌的人呢?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是因为产生了认知失调。当我们的行为与态度不一致的时候,我们内心便会产生极大的冲突,这时候为了解决失调,我们一种选择是改变行为,来适应态度,另外一种便是改变态度适应行为。而问题中的"有的人"便是属于后者。

  其实我们现实中的认知失调随处可见,比如王境泽的真香定律,再比如我们明明想要减肥,却控制不住自己吃吃吃,便告诉自己冬天来了,屯热量抗冬是很必要的,于是这时候我们改变了自己的态度,觉得吃一点儿也没什么啦~

  不管是去个性化,还是认知失调,都是我们从与我们息息相关的生活事件中找到的回答,到底什么因导致了什么果,相信总有一条思路是留给社会心理学的,也愿我们都能找到这条思路。


上一篇: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