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解析孩子的成长密码

发布时间:2021-08-26 11:03:10 阅读:372次

  8岁孩子

  突然变成话匣子

  和7岁完全相反的,是孩子可能会忽然变成话匣子了。他对自己对别人的要求都忽然严格起来,甚至可以说是很苛刻。

  这带给8岁孩子的另一个里程碑式的成长,是他们开始建立起道德是非观念,开始明白事情与事情之间的因果关系。

  他非常愿意做好孩子,愿意把事情做好,愿意遵守规矩。

  8岁孩子对于“对与错”的看法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好与坏”的两极,他的思维开始丰满起来。他很在意他对自己的感觉,也很在意别人对他的感觉。

  他对好与坏的观念,

  不再局限于父母是否允许怎么做,

  而是根据他萌芽的因果逻辑关系,

  建立起了是非观念。

  在此之前,

  孩子对“好”与“坏”的判断,

  来自于父母“准许”或者“不准许”。

  他会竖着耳朵听大人聊天时怎么评价他,或者揣摩他们说话时的脸色,非常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和夸奖,对别人的批评则非常敏感。

  于是当他受到指责批评时,他往往先找理由或者先责怪别人,好让自己容易承受些。

  8岁孩子是情感上最需要妈妈的年龄。

  他非常需要妈妈分享他的思考、幻想、对话、游戏。总喜欢和妈妈在一起,包括一起劳作、玩耍、聊天、读书,这让他觉得他“全部占有”着妈妈。

  妈妈无论怎么忙,都一定要每天至少拨出半个小时,全心全意满足孩子“全部占有妈妈”的心理需求。这会帮助孩子顺利度过对妈妈的心理依恋期,为孩子坦然走向9岁的独立打好基础。

  他这时充满了探索与探险的兴趣,他可以自己在熟悉的路径上搭乘公车回家,在自己生活小区内的探索范围越来越大,甚至越界跑到别人的私院里。他喜欢地理,喜欢研读甚至利用地图。

  不过需要特别注意的是:8岁孩子受伤的比例,是所有年龄层中最高的。

  8岁孩子对父母之间的关系很敏感。他对家里发生的事开始关注起来,包括关注大人的电话、信件、闲聊,试图找到在家庭中的位置。他很喜欢和同龄的孩子玩,喜欢和同性别的孩子玩。

  这时的友情是真正的双向友情,因为他不再单纯以自我为中心,开始留意别人怎么做怎么想。他不但愿意为别人效劳,也希望别人能像他一样愿意回报他。



  9岁孩子

  独立而执着的年龄

  学习能力跨越提高的一年

  在此之前的数年间,每升高一年级,功课要求的难度比上一年都似乎只是增加一点点。

  而现在却遇到了一个巨大的跨越:要胜任四年级的功课,不但需要孩子具备新的思维方式、新的抽象观念,还需要孩子用全新的方法来运用以前学过的一些知识。

  老师们都很清楚,对四年级小学生的要求是一种跨越式的提高。但是,许多家长却并不了解这一点。

  因此,假如过去一直学得很好的孩子,如今忽然出乎意料地变得学习很吃力,往往会令家长感到十分不可思议。

  尽管不少九岁孩子的确面临着相当严峻的课业要求,但是,大多数的孩子还是喜欢上学的。

  早上起床准备上学的一整套惯例,到了现在已经变得相当顺利,很少再有焦头烂额的忙乱,大多数的孩子都已经自己承担了做好准备去上学的许多事情。

  孩子回家聊学校的话题可能比以前更多了。他尤其喜欢聊他自己的某些成功、突出的表现,也喜欢聊聊学校发生的某些特别事情。

  “成就感”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相当重要。

  因此小男生和小女生往往都变得十分好强,不论是做功课还是玩耍,他们都不愿意失败,都要竭尽所能。

  10岁孩子

  生活非常美好,是一个行动孩子,不是一个思考孩子。

  孩子给人的感觉仿佛9岁和10岁之间真的有个分水岭,一旦跨过去孩子就登上了一座新的山峰,来到一个全新的地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从10岁到14岁的成长周期。

  总的来说,10岁孩子的日子比9岁时好过,尤其是他可以“做更多的事情”了。

  10岁的孩子是一个“行动”的孩子,而不是一个“思考”的孩子。

  随便一个简单的事情就能带给他很大的快乐,比如说晚饭后可以出去玩、没有家庭作业、逛一个儿童乐园。

  惧怕的情绪会越来越少。以前怕狗、怕黑的孩子,根据10岁孩子的报告,实际上他们自然而然不再害怕这些了。

  10岁孩子最常见的情绪表达,是生气——这个心满意足的、乐于合作的、可爱的小小10岁孩子,生起气来,那叫个火山爆发,又快又猛,甚至又踢又咬。

  如果他能控制得稍微好一点,他会张口大骂,会哇哇大哭,也会一边狠狠跺着脚一边哇啦哇啦骂着回到自己屋里去。

  尽管10岁的孩子也会气得哭,不过总的来说他们觉得“都多大了,哪能哭呢”,所以,这个年龄的眼泪是最少的。

  悲伤有时候会令他们落泪,不过不常有,他们倒是更容易被气得大哭。

  10岁孩子可能会伤心,当然通常不会伤得太深。如果谁伤了他的心,有些孩子会“哭着回家”,也有些孩子装得若无其事,很快镇静下来,掩饰自己的难堪。


上一篇: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