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勒把分离个体化分为几个亚型:
(1)6-10个月,个体化分离时期的第一个亚型:孵化期
第6个月开始到10个月,这个时期,马勒叫做孵化期,也有人叫分化期。开始从和母亲的融合共生开始孵化。
有经验的母亲会发现6-10个月的孩子不象6个月前静静的躺在你怀里,孩子开始不听话,他会拼命的挣脱母亲的怀抱,要看世界、周围其他的人,开始和周围的环境探索和发生关系。
马勒通过观察认为,孩子的挣扎实际是想取得一个更好的体位,来看清楚母亲的脸。好母亲应该用很好的角度让孩子看清楚母亲的脸,从母亲的脸色上找到自己的形象,“镜像反应”就出现了。如果母亲是忧郁的、痛苦的,压抑的、婚姻关系不好,有很多心情不好的时候,孩子看到母亲的脸,就会在内心留下很多阴影。
母亲的脸色反映了孩子的心理状态,这需要母亲是开心的,稳定的,是感觉好的母亲。但很多时候,会有很多让我们不太高兴的事情,不一定都能做到开心、稳定和好感觉。在多大程度上做不到,孩子就会在多大程度上受到心理发展的影响。
6个月的孩子的心理开始分化了,跟他安静地躺在母亲怀是不一样的。再往下分化时,这个婴儿除了探索母亲的脸外,又开始探索母亲更多的地方,他会在母亲的身上爬上爬下,抓头发、鼻子、眼睛、耳朵,甚至把母亲的头发放自己的嘴里等。这实际是在探索母亲和自己的差异和差别,是个体化的开始,在认知和知觉的发育过程中觉察我和母亲不同。逐渐让他的心理产生独立和分化的过程。
马勒认为这个时期孩子遇到们陌生人的时候是焦虑的,也是退行的,想退行到共生期的时候。可以看到孵化阶段孩子就是这样探索的,区别出和母亲和陌生人的不同,这个过程如果我们不能给予孩子足够退行的支持的话,她就会在个体化分离孵化期产生创伤。
(2)10-16个月,个体化分离时期的第二个亚型:实践期
第二个亚型:10-16个月,这段时间马勒把它叫实践期,孩子开始走路、说话,加大了对自己身体、肌肉感觉各方面的探索,促进了神经系统的发育。
孩子学步的时候,母亲会带着这个孩子,孩子走出几步会回到母亲怀里,似乎母亲是基地、港湾、堡垒——马勒把这种现象叫做感情上的充电。反复的感情充电,让这个孩子一步步的远离母亲、一步一步的独立、一步一步的分离个体。
当孩子能够站立起来的时候,会用新的角度看这个世界。能够行走和说话,让他感觉自己更有能力,陶醉于无所不能的自大或过度自恋,因此小孩的自恋达到了最顶峰。
他会感觉到自己探索这个世界的惊奇性、好奇性、兴奋的喜悦性,开始去感觉这个世界的情感,这个时候自大的、全能的、无所不能的自恋的需要,是及时需要母亲来证实的,证实他对这个世界产生的情感。
一个好母亲这个时候要充分的满足这个孩子无所不能的自恋的需要,要进行及时的、精确的、共情性的证实。如果这个母亲共情能力不够,她共出的情感是不精确的、迟到的,不能证实孩子内心的自恋的情感与需要,这个孩子长大后就会出现心理障碍。长大就会产生病理性的自恋或产生极度的自卑。
这个时期有两个游戏:
第一个游戏是藏猫猫游戏。是实践期(10-16个月)非常重要的一个游戏。
孩子藏起来,让母亲找,更多的是孩子把自己的眼睛捂起来。当自己的眼睛被自己的手捂起来的时候,看不到母亲了,就意味着母亲消失了,他捂起来的时间越长,他内心的焦虑越严重。他突然把手松开,看到母亲,累积的能量突然释放,他喜悦、惊奇、甚至伴随着尖叫。
其实这个游戏可以检验孩子可以离开孩子多久,能够在母亲离开时能坚持多久。意味着孩子在意象上、心理上能独立多久。
这个时候的孩子在跟小朋友玩的时候会玩一会儿,看看母亲在不在,再玩一会,再看看母亲在不在跟前。这就是孩子心理成长和个体化成长的一个过程。如果这个母亲没有意识到或没有耐心,肯定会影响到孩子的成长。
第二个游戏就是“你来抓我呀”。
孩子在开始跑的时候,他挣脱母亲的拉扯跑出来,说“来你抓我呀!”,他想逃离母亲,引起母亲的注意。突然跑掉,妈妈会跟在后面,把他抓住抱起来。再放下,孩子又会跑、母亲再次抓住他,这个时候孩子是快乐的、兴奋的,是愉快的,因为他在逃离母亲然后又被抓住后,他会体验到可以操作母亲这种控制感和自尊感。我们会看到很多神经症患者他们在长大后没有这种自尊感和操纵感。
孩子的喜悦并不是仅来自于操控感,也来自于和母亲的融合,这个感觉对孩子来说是非常快乐的。很多艺术品、魔术中,都是逃离、融合、再逃离。这实际是个很刺激很快乐的状态。
这个时候母亲的状态很重要。
一个好母亲能够容忍孩子进一步的脱离,同时也会站在那里等待孩子充电,还用欣赏的目光看着孩子探索外界的世界,母亲是稳定的,不焦虑的、脸上堆着慈祥的、欣赏的表情。
母亲鼓励孩子不断的去学习、做逃离的游戏,通常是深情的看着孩子,以孩子在游戏中的喜悦和快乐来参与这种喜悦与快乐,这其实是共情性的过程。这个过程很重要,如果母亲做不到,对孩子可能就是一个创伤。
如果母亲能够以同理心的状态来欣赏孩子逃离自己的喜悦感和惊奇感,就会让孩子更加有能力在更大范围里探索,而得到更高的自信感和更强烈的操控感。这些稳定感、操控感、自尊感、快乐感都是人长大后必备的,这非常重要。
但大多数母亲对小孩子这种无所不能的探索会感到焦虑、恐惧和害怕。这个时候的孩子是最淘气的,会给父母带来更大的担心和焦虑,孩子可能会从椅子上掉下来,可能会跑到大马路上,可能会玩尖锐危险的东西等等。这对父母是考验,绝大多数父母是有能力轻易阻止孩子做危险的事情的,但是也有一部分父母会在此阶段和孩子交流沟通的过程中遇到困难。
老人带孩子,往往怕跟不上孩子,把他们绑在身边,孩子就失去了探索实践的机会,失去操控感、稳定感、自尊感、愉悦感,长大后可能会有问题。
有部分母亲非常需要孩子不能离开她半步,孩子也没有探索的机会。
还有一种母亲,在这个阶段会把孩子推开,避免和孩子逐渐分离的痛苦。
好母亲的做法是,孩子需要充电,什么时候需要回到母亲的怀抱充电是孩子决定的,孩子如果有这种操控权,就能体会到操控能力,所以这个母亲一定要稳定,要再等待孩子走出去,再回来,而不是主动把他抓回来。
焦虑的母亲当孩子跑出去的时候,为了自己的需要把孩子抓回来,这个时候孩子的感觉和自己回来是不一样的,感觉自己是被操控的,和好母亲让孩子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好母亲让孩子的感受是,我是有能力的,我是操控的。
不要小看母亲这样的特点,我们就是一点点的从这个状态上长大的。焦虑的母亲可能会以自己的需要出发,在自己需要的时候把这个孩子抱起来,结果就打断了孩子原本正在进行的快乐的实践过程,孩子的自尊感、把握感,操纵感就消失了,代之是被操控感,会影响到他将来应对这样的世界。
马勒提出一个建议,当孩子学会了走路,他已经有能力离开父母了,所以作为父母的要相信孩子的能力,父母对孩子的这个能力和离开的恰当的反应,应该是温柔的、稳定的、抱有情感的和他接触,推这个孩子一把,让这个孩子进一步的进行快乐的实践。
(3)16-24个月,个体化分离时期的第三个亚型:整合期
当孩子发展到16-24个月的时候,叫整合期。马勒发现,这个时期孩子对母亲的依赖和需要增加了。
这个阶段,孩子运动功能发展,对这个世界探索增加。他的认知能力、感觉能力、智力也会增加,然后进入整合阶段。这个已经能够独立走路的孩子,似乎能够包容自己与母亲的分离,能够意识到离开母亲也能生活了,不是那么可怕了。但是同时有另一种感受和体验,就是孤独感。孤独的体验要比任何时候都严重,所以这个时候他会对母亲的需要增加。
这个阶段的孩子不像前一个阶段对挫折无动于衷,看起来很脆弱,和小朋友有争执就会回去找父母,好像是变小了。自我的情感的充电和逃离的现象也被寻求身体上跟母亲分离的活动代替了,孩子对母亲更加需要。这个时候可能会给母亲带来更大的烦恼,对母亲的要求和挑战更大,对母亲的情绪的稳定性和包容性的需要更强烈。
马勒描述了这样的孩子,20个月大的男孩,不断的干扰母亲,打断母亲。不断的在母亲读书、洗衣、工作的时候打断她,他会不顾一切的在母亲工作的时候爬到母亲的胸前引起母亲的注意,温柔的依靠在母亲的怀里。如果母亲主动的抱他,他会把母亲推开,从母亲的怀抱中挣脱出来,但是他挣脱出来后也不会自己玩,还会在母亲身边转来转去。
这个时候的孩子是寻找母亲,似乎需要母亲更多的亲密,但似乎又要逃离这种被亲密控制的感觉,而处于一种矛盾的整合期——把独立、亲近、疏远整合起来,是这个时期非常重要的任务。
在整合期,母亲最重要的就是情绪的稳定性,因为这个时候,这个孩子第一次在他的生命过程中体验到了精神上的冲突和失衡。他的心理发育已经赶上了身体发育,客体关系已经建立,他会产生一种忧虑的情绪。正是这种若即若离的内心冲突的活动,让他在精神上和母亲共生的结合分离出来,所以说这个孩子在不断的试探,通过行动和目光接触,来调整新的分离体验。
这个时候存在一个风险,需要好母亲来避免的:母亲很可能把孩子实质上的一种进步或心理发展中正常的现实误解为孩子的退行,会对孩子不耐烦,甚至产生粗暴的反应。因为这时母亲要干活,他要干扰,母亲可能会产生不耐烦和情绪上的不稳定。如果这样做了,会让自我功能没发育起来的孩子感觉到一种被抛弃的情绪当中。
这时(16-24个月)特别需要母亲的理解和共情性的证实,需要母亲温柔的理解的证实,这个时候实际马勒命名为“心境的易感期”,这点上母亲需要更加接纳,更加在情绪上的理解和共情态度,否则在这个点上容易出现心境障碍。心境障碍是除了精神分裂症比较严重的精神障碍,抑郁症和躁狂症的根源可能就在这里,在整合期的这个点上。
04
24--36个月后:客体永恒性阶段
发展中的个体性以及客体恒久性,发迹于整合期的“分合反复”接近尾声的时候。个性一定会伴随一种逐渐增强、在任何处境与情绪下都很稳定的“自己是谁”的意识。
客体永恒性的意思是:“维持客体稳定形象的能力”,特别是维持母亲的稳定形象,无论她在或者不在,是满足的角色,还是剥夺的角色。
另一个必须具备的能力是把和同一个人有关的愉快与不愉快的感情整合起来。要能相信缺席而令人挫折的母亲正是那个赞赏并挨着他的母亲。
这个能力不只依靠理智上统合相反事物的能力,也依赖着足够的美好经验累积。孩童必须要累积足够多的温暖经验才有办法不让小的分离彻底压到回忆这些美好经验的能力。
上一篇: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