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你以为孩子是来报恩的,其实是来对账的

发布时间:2022-04-22 15:39:31 阅读:600次

  养孩子就像是开公司,

  养好了,你和孩子是股东关系,

  余生都在享受红利;

  养废了,你和孩子是债务关系,

  不停为他善后还债。

  ——凯叔

  上周,朋友和13岁的儿子产生争执。

  儿子最近沉迷游戏,

  成绩下滑,人也变得懒惰。

  为了阻止儿子游戏成瘾,她拿走他的手机。

  谁知,儿子伸手来抢手机,

  还把朋友推倒在沙发上。

  朋友懵了,

  儿子也意识到自己做错事,

  赶紧扶起妈妈。

  回过神来后,朋友质问自己:

  我拼尽全力给儿子最好的,

  为什么越养越废?

  当天晚上,

  她拉着老公探讨了教育失职的原因。

  原因有三:

  忙、太忙、总是忙!

  父母爱对孩子说:

  爸爸/妈妈为这个家辛苦挣钱,你要理解。

  可问题是:

  孩子凭什么要理解?

  父母能缺席,

  他为什么不能为所欲为?

  一位教育专家说:

  没人管教的孩子最可怕。

  因为当他犯错时,没人会盯着他,

  他不知道自己是在糟蹋父母辛苦经营的一切。

  我深以为然。

  你以为孩子是来报恩的,

  其实是来对账的。

  养好了,你和孩子是股东关系,

  余生都在享受红利;

  养“废”了,你和孩子是债务关系,

  不停为他善后还债。


  看到一个新闻:

  一名14岁男孩,打赏了女主播16万。

  那是他的父母缝制10年牛仔裤,

  省吃俭用攒下的积蓄。

  “请你们不要责怪孩子,一切错误都在于我。”

  面对上门采访的记者,

  孩子父亲揽下全部责任。

  他和妻子原本在外打工,

  为了不让儿子当留守儿童,

  一咬牙将他接到身边。

  父亲虽然文化水平不高,

  但一心想把儿子培养成才,

  竭力创造最好的学习环境。

  炎炎夏日,

  他把租房里唯一的空调给儿子吹;

  为了方便上网课,挤出钱给儿子买手机。

  男孩原本成绩不错,

  初二迷上女主播,一落千丈。

  虚拟世界里的荣耀和吹捧,

  补偿了父母不在身边的空虚。

  两个月内,

  他把父母攒了10年的钱挥霍一空。

  最后,不但钱要不回来;

  男孩的个人信息还被女主播发到网上,

  遭到人肉、群嘲。

  男孩解释原因:

  学习太累了,我懒得学,

  打赏能很快得到存在感。

  为什么“懒”?

  根源在于:

  内心没有力量。


  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

  心灵是包含诸多行动力的集合体,

  任何的内心活动都指向一个目标。

  

       经常和父母相处的孩子,

  如果教育得当,会被激发生命活力,心怀目标干劲十足;

  如果父母在教育上偷懒,

  孩子会对自己缺乏自信,

  心中除了安于现状,没有其他念头。

  如果父母在教育上偷懒,

  孩子会对自己缺乏自信,

  没有动力超越自卑,只想走捷径。

  辽宁8岁女孩,花8.8万打赏女主播;

  河南11岁男孩,玩游戏花了12万;

  浙江12岁女孩,掏空22万家庭积蓄充值游戏……

  每一个孩子背后,

  都站着一对缺席的父母。

  父母越是不把养育孩子当回事,孩子越是学坏。

  

      心理学家把这叫做:

  破窗效应。

  窗户裂了个缝,放着不管,

  没人会去修,只会砸得它越来越破。

  为人父母,宁愿少挣点钱,

  多学点正确的教育方法。

  毕竟,穷只是一阵子,

  孩子长大成人后,会加倍回报;

  而“废”却是一辈子,

  因为,你偷过的懒,

  都会变成孩子的成长隐患。


  教育,

  是父母一生的事业

  关于养娃,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帮大家算了一笔账:

  孩子2岁前,多照顾他,他能拥有上进心;

  孩子6岁前,多鼓励他,他会更勤奋学习;

  孩子12岁前,多尊重他,他能学会独立自主。

  上进、自律、独立……

  拥有这些品质的孩子,收入比同龄人高3-10倍。

  学校里,他们表现出色,更讨老师喜欢;

  毕业后,他们行动力强,

  也会是职场的宠儿。

  教育,是一个人的起点,决定了他未来的高度。

  养好了娃,父母就是在“赚钱”。

 

  英国精神分析学家鲍尔比认为:

  孩子的快乐独立指数,也应该是社会的经济指数之一。

  尽管,无论在哪里,

  我们只看得到成年人的指数:

  挣了多少钱、生了多少娃、买了多少房……

  但,这些指数之下,

  还藏着下一代的隐形数据。

      哈佛大学有一项持续了75年的研究,

  结果发现:

  童年更快乐的孩子,

  成年后社交能力更强,婚姻更幸福;

   

      

  给孩子最好的

  不如陪孩子做到最好

  英国BBC拍摄的纪录片《学校交换:阶级差异》中,

  一位叙利亚女孩考上了牛津大学。

  她就读于松散自由的高中,

  这里的学生阅读水平很低,

  平均只有7岁儿童水平。

  她的成功,

  全靠父母费心费力。

  这家人从叙利亚逃难到英国,

  经济上捉襟见肘。

  尽管住破旧的房子,

  却竭力把孩子送去能力范围内最好的学校。

  他们不懂教育,

  但会陪孩子学到很晚,也允许孩子“做梦”。

  在父母的支持下,

  女孩成长得野心勃勃。

  “我不想当普通人,我想当首相。”

  后来,女孩真的实现了梦想。

  她考入一流大学牛津大学,

  毕业就进阶“成功人士”。

  

       心理学家认为:

  内在动力,是一个人成功的关键。

  好成绩,并非来自补习班;

  而是来自父母给予的充足的精神力量。

  这份力量,

  就是孩子成功的内在动力。

  

      记得,一位教育专家曾讲过一个话题:

  什么样的父母能培养出人才?

  第一种父母,不肯放低生活标准。

  他们拼命挣钱,满足虚荣心,

  结果过度溺爱孩子,养出废柴;

  第二种父母,望子成龙却忽视自律。

  他们对孩子赋予高要求,

  对自己低要求,

  不陪伴孩子探索世界,结果培养出庸材;

  第三种父母,能够恰到好处满足孩子。

  他们可以关掉手机,

  放弃挣钱机会,

  花一下午时间,耐心地陪孩子做一道数学题。

  最终,他们培养出了人才。

  相比同龄人,这些父母或许没有那么成功;

  可是他们的孩子,却比同龄人优秀很多倍。

  父母牺牲的时间和金钱,

  没有一滴白白浪费。

  全都被吸收进孩子的身体里,化作精神力量。

 

  亲爱的父母,

  从现在起,陪孩子做这三件事:

  第一,陪伴孩子探索外界。

  引导他有始有终地做完一件事,

  无论完成得好不好,都要耐心地陪着他做完;

  第二,陪伴孩子学习提高。

  孩子学习没动力,

  往往是因为缺乏目标,

  父母帮助孩子规划大目标、小目标,

  等于在背后推了孩子一把。

  第三,鼓励孩子勇往直前。

  允许孩子在父母看护下,

  尝试一些探索,

  比如爬树、登山、跑步,这些日常生活中的小冒险,

  会激励孩子越来越勇敢。

  同时,避免做这三件事:

  不要溺爱孩子,予取予求。

  当孩子有需要时,

  给予能满足基本要求的东西,

  额外的奖励,鼓励孩子付出努力去争取;

  不要忽视孩子、放任自流。

  孩子的身体可以靠自己长大,

  心智却需要外界引导才能成熟,

  父母要给予孩子更多的理解和尊重;

  不要苛责孩子,打压贬低。

  多使用鼓励教育,

  一个有自信的孩子,

  能够更早学会独立自主,帮助父母减轻育儿负担。

  当父母学会了把养育孩子,

  当教育当成一生最重要的事业。

  孩子成才的问题,自然也迎刃而解。


本文转载于凯叔讲故事

在亲子关系、子女教育,中学生学习状态调整等方面有困惑的亲们,可以关注博雅心理抖音号,了解更多心理知识。


上一篇: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