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如何实现真正的自信?满足这三项基本心理需求
罗彻斯特大学社会心理学、教育学教授理查德·瑞安(Richard Ryan),经研究表明,只要家长满足孩子心理上的三项基本需求——联结、能力和选择,孩子就不会总沉浸在自我评价、反复质疑自身的价值的自卑中。
·联结:帮助孩子建立牢固、满意的人际关系;
·能力:鼓励孩子坚持努力,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不过分追求“完美主义”;
·选择:帮助孩子学会做决定,明确个人的价值选择。
换句话说,当这三方面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孩子就会全身心投入学习生活,自然无暇顾及自我评价,这样他才能开始接纳真实的自我,超越自卑,走向自信。
具体如何做到呢?艾琳·肯尼迪在《学会自我接纳》中分别展开说明,手把手地告诉家长,怎样拥有如同冬奥运动员那样,闪着自信光芒的同款娃。
建立联结:维系有温度的亲子关系
教会孩子处理人际关系,是家长最重要的养育任务之一。
与此同时,亲子间的情感联结,也是孩子实现自我接纳的基础。亲子关系作为孩子最早拥有的人际关系,这就要求家长既要给孩子关爱,也要设定界限。
作为儿童和家庭临床心理学家,艾琳·肯尼迪对此有着自己的独到见解。她在管教孩子的过程中,坚持两条指导性原则:
其一,是让孩子承认自己的坏行为,对孩子没有帮助;
其二,是孩子不能从痛苦中学习,而只能从正确的行为中学习。
这两条原则启发着我们,面对孩子做错事情,家长应尽量采取平和的态度回应,帮助孩子吸取教训继续前行,而不是纠正孩子的错误行为。
就算家长一时没控制住,对孩子说了或做了令自己后悔的行为后,也要着眼于将来如何能够做得更好。
此外,家长还可以用“成长型语言”,主动对孩子表达善意。比如:“这个题目真让人头疼,而你一直坚持到现在,你面对困难越来越有毅力了。”
这种“成长型语言”——把观察到的行为与孩子的成长结合起来的沟通方式,对不自信的孩子尤其管用。一方面,帮助孩子不过分钻牛角尖,不过度自责;另一方面,还让孩子看到了自己的成长和进步。
这样一来,过去的失败和错误,都显得不重要了,因为“成长型语言”使孩子深切感受到了,爱与希望共在,自信的力量也随之而生。
提高能力:能力是暂时的,成长是终身的
环顾周围不自信的孩子,通常缺乏一种品质,这种品质被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心理学副教授安吉拉·达克沃斯(Angela Duckworth)称之为坚毅,即“为了实现长远目标而表现出的毅力和热情”。
为什么缺乏?因为不自信的孩子,面对一项重要的任务时,背负着双倍的压力与痛苦——除了显而易见的,努力奋斗所带来的痛苦之外,他们认为自己之所以需要努力奋斗,是由于自己能力低下。这样负面的自我关注及评判下,使得他们坚持起来犹为困难。
所以,为了让孩子变得自信阳光,家长既要告诉孩子应该具备坚毅力,同时还要让他明白:能力缺乏的挣扎状态,是暂时且不可避免的,这也是他正在成长的表现,并不是因为能力低下。
另外,家长还需要让孩子看到,现状与目标之间的实现路径。
从现状入手,家长要引导孩子把关注点放在具体任务的做事方法上,帮助不自信的孩子将注意力转移到,努力完成任务的方向上来。
而从目标来看,家长要想方设法为目标的重要性“降级”,这样事情才不会显得不堪重负,超过孩子的心理承受范围。
比如,可以试着用一些限定词,“现在这个时候”“在那种情况下”,将孩子的感受与一些临时性的情况联系在一起。
长此以往,孩子逐渐就会体悟到:从表面上看,天鹅优雅地划过水面,但在水面下正疯狂地划着。而实际上,自己也是天鹅的一份子。
在亲子关系、子女教育,中学生学习状态调整等方面有困惑的亲们,可以关注博雅心理抖音号,了解更多心理知识。
上一篇: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