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热的《妈的多重宇宙》是一个充满了奇思妙想又诙谐幽默的电影,用很多梗致敬了多部经典影片,比如《卧虎藏龙》、《料理鼠王》、《黑客帝国》、《花样年华》等。
01
假如人生可以有另外的版本
电影最主要的脑洞在于多重宇宙的设定。现实世界的伊芙琳,是一个55岁的中年移民,和丈夫经营着一家濒临倒闭的小洗衣店。
伊芙琳“每天都跟打仗似的,每天努力奋斗,为了全家人打拼”。即便如此,洗衣店仍面临着税务问题,风雨飘摇。
阿尔法韦蒙这样评价她:我见过上千个伊芙琳,没有哪一个像你,什么目标都完不成,一个梦想都没能实现,你是活得最差劲的你。
多么沮丧的现实:事业无成、婚姻濒临瓦解、女儿要出柜、老父不认可,苦心奋斗的所有人事都即将离她而去,当初向往的美好生活,最终变成了一地鸡毛。
无数个失意的刹那,她会想:假如当初没有跟韦蒙私奔,我的人生又将如何?
恰巧,这就是一个拥有无限可能的多重宇宙,每个微小的决定,都会创造另一个平行宇宙分支。
伊芙琳通过宇宙跳跃,见到了很多种精彩的人生:比如其中之一便是当初没有跟韦蒙私奔,实现了当演员的梦想,成为艳光四射的电影明星。
“我看到了我的生活,如果没有你,是多么美好!太美了,早知道我应该听我爸说的话,不要跟你走”。
一边是灰头土脸一事无成的中年妇女,一边是聚光灯下耀眼的电影明星;换你,心动不心动?
那我可不可以去到另一个宇宙,过另一种人生?
答案是不可以!电影的设定是,你可以去另一个宇宙获取特殊能力,但如果你被她们的生活诱惑而停留,就会引发混乱,轻则送命,重则无法估量。
这个设定很合理,如果可以停留甚至取代,那么多重宇宙将会陷入终极混沌,最终可能只能等待归零了。
电影明星伊芙琳在历尽千帆之后回望韦蒙:如果你知道结局,当初可还愿意带我和你一起走?
人生哪有完美,即使有再多的可能又如何,只有当下才能掌控,可能永远都只是可能。
接纳当下的自己,接纳自己的现状,哪怕一事无成,哪怕一团糟,也是最真实的人生。
02
亲子关系
电影表现了两对亲子冲突:父与女、母与女。
父与女
伊芙琳终其一生都在取悦父亲,拼命求得父亲的认可,但父亲从未认可过她。
伊芙琳出生时:不好意思,这是个女孩。
伊芙琳决定跟韦蒙私奔时:如果你跟这个臭小子私奔,抛弃家庭,以后就不要回来了,我就当没生你这个女儿。
到了美国后,卑微的伊芙琳给父亲留言:爸,还是我。我在想你几时回电话给我。
在国家税务局的时候,父亲:小姑娘总是逃跑,半途而废。
面对审计员的逼近,伊芙琳:爸,你看错我了!随之出手袭击了审计员,因而给自己惹上了大麻烦。此时的伊芙琳,不是55岁的中年妇女,而是那个时刻等着父亲夸赞的小女孩。
父亲象征着理性、父权。在女儿私奔时,他当没生过这个女儿。当女儿创造出大魔王土巴卡时,他是幕后的终极BOSS,不顾一切要消灭外孙女。当女儿阻止外孙女进入贝果时,他果断下令对女儿开火。
利益之上,亲情退位。为了所谓大义,可以毁灭骨血至亲。
在父亲面前,伊芙琳卑微了大半辈子,即使在美国一事无成也仍然希望父亲看到她“幸福的家庭、成功的事业,为她骄傲”。
一直到开启了第三只眼后,伊芙琳才开始觉察,自我开始苏醒,于是有了对父亲愤怒的追问和反叛:
“我不会忘记你怎么对你的女儿,你怎么可以的?
“你怎么可以这么轻易放开我的?”
“你可能在她身上见到你自己最大的恐惧。你一直都不希望她会像我一样。但她最终还是很倔,没有方向,一团糟,就像我一样。但现在我明白了,一团糟也没关系,因为这就是和我一样。”
“你不中意、不接受都不重要,因为这就是我。”
所谓五十而知天命,伊芙琳不知天命也不曾觉知过自己,反叛来得太迟。
这反叛在老父风烛残年的时候爆发是否合适有待商榷,或许,自觉后的升华,反转角色以母亲对待孩子那般(人的一生就像在画圈,年老时会某种程度退化成孩子的角色)原谅和接纳,会更有意义。
而对于伊芙琳本人来说,拼命想得到父亲的认可,有可能来自伊芙琳对父亲的投射性认同。
从影片的片段看出,出生时,父亲对伊芙琳是个女孩是有些失落的;而后半痴呆状态的父亲的那句“小姑娘总是逃跑,半途而废。”
可以猜想,伊芙琳的童年期也是不被父亲所看好的,言行中总透露出“你是一个一事无成的孩子”这样的信息,伊芙琳接受并且认同了这样的看法,或者说她已经内摄了自己不行的观念,而后人生也按着潜意识的方向坐实了一事无成的结果。
母与女
伊芙琳与女儿乔伊的关系是故事的主线。
伊芙琳对女儿有着过高的、不切实际的期待,直接让乔伊承受了超越人类身体极限的负荷——“通常大脑超负荷就会死亡”。
多么疯狂又残忍的母亲!明知道后果,还做出如此癫狂之事,简直丧心病狂,伊芙琳亲手杀死了乔伊,创造了土巴卡。
现实宇宙的伊芙琳,因为内摄了自己一事无成的观念,所以很可能将自己未达到父亲的期待的情结放到了女儿身上。
随着女儿青春期的到来,反抗也随之到来:忤逆、顶撞母亲,奇装异服、从大学辍学、纹身,甚至还要出柜,做了所有伊芙琳不能接受的事情。
而土巴卡更是狠辣,因为能量更大,所以反抗的强度也更大,她几乎颠覆了所有宇宙的秩序,如鬼魅一般“追杀”着母亲伊芙琳。
但是,让我们看看土巴卡的内心渴望与创伤:
“一直以来,我不是在追杀你,我只是想找到一个人,能见我所见,感我所感。”
“世间万物,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其他的每个宇宙每分每秒都在努力博求你的关注,从未全身而退。”
我拼了这么大的力气,颠覆了所有的宇宙,只是想让你看见我啊!只是想你感受我的感受啊!
不管是一团糟的乔伊还是大魔王土巴卡,不管破坏的是自己还是全宇宙,都是在寻求妈妈的目光和爱。
但是妈妈在做什么?
“我只会为她,为你做正确的事。”
正确的事!有时候,父母以为的正确的事恰恰就是毁灭孩子的事,没有父母功能的父母永远不会觉知所谓正确的事是怎样毁掉孩子的。
孩子又是怎么理解和感受父母的“正确的事”呢?
“‘正确’是由害怕的人们所创造出来的一个小盒子,我知道被约束在那里面是什么感受”。
父母有可能因为希望或者恐惧,将自己不能承受之重统统放置在孩子身上,美其名曰“为你好”、“正确的事”。
“你可能在她身上见到你自己最大的恐惧。”这是伊芙琳反抗父亲时说的话,同样适用于她自己。
都是趋于恐惧,将上一辈的创伤、沉重和未完成代际传递给下一代。最终,不堪重负,奔向终极的虚无。
我不是要毁灭世界,我只是想毁灭我自己。
不管是土巴卡还是乔伊,都说:Let me go.这里有对母亲的愤怒也有对分离个体化的追求。
影片中土巴卡大战潜力开发后的伊芙琳而失手,决绝的奔向贝果时,伊芙琳流着泪松开了手;当土巴卡从黑洞里伸出双手时伊芙琳奋不顾身的又拉回女儿。
如果影片到此结束更完美,母亲看见了女儿,感受到了女儿的痛苦与决心,所以尊重她,放开她;当女儿伸手求助时,也因为看见她,尊重她,爱她才又拉回她。
从精神分析的层面理解,曾经的伊芙琳以及我们很多人,都不具备父母的功能,说到底,皆因为没有独立的自我人格。
想要成就孩子,首先要成就自己,觉知自己,拥有独立的自我意识与自我人格,具有涵容和牵引的功能,才能真正处在父母的位置上。
而对于伊芙琳和乔伊们来说,只有找回属于自己的主体性,看清自己的来处,明白我为什么会成为今天的我,清晰去路,才可以选择和决定我们的人生。
----转自壹心理----
在亲子关系、子女教育,中学生学习状态调整等方面有困惑的亲们,可以关注博雅心理抖音号,了解更多心理知识。
上一篇: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