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看到一个讨论:“有哪件事没坚持下来让你感到特别遗憾?”
收到的回答里,大多数人都表达了自己“完不成目标”的挫败:
准备考个初级会计证,然而一看书就犯困,至今才翻开几页;
计划每晚运动1小时,还幻想自己瘦10斤的样子,没动几下又想玩手机;
想学好剪辑后转行,但没跟上进度,做了三分之一作业就放弃了,很遗憾花了几千块钱,也没让自己坚持下来;
总想心无旁骛做好一件事,却抵抗不了脑袋杂七杂八的念头,从而备受“无法专注”的折磨。
想做的事、该做的事,似乎一件做到令自己满意的事情都没有。
每一次放弃,都相当于比赛提前结束,比失败更让人懊悔。
也许很多人想象不到,武志红老师也有类似的经历。
生物是武老师的强项,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然而,高考时,有一道题是画图,他怎么都没办法集中精神画图,改来改去都不满意。
后来竟然发现时间竟然不够了,后面有几道大题都来不及答。
结果他只考了47分,严重发挥失常。(按照正常发挥,他可以考接近满分)
这一件事困扰了他很久。
怎么会在一道画图题上掉链子呢?这真不是他的作风。
后来,武老师跟咨询师谈这件事时,联想到他的动手能力。
他发现:
“如果纯粹是思考层面,轻易就能全然投入,并且很容易极具创造性,然而一旦要动手,我的手脚就好像被捆住了一样。”
通过长时间向内探索,武老师发现了他脑袋里的“暴君”——
母亲曾有严重的抑郁症,常处于无力状态下。当他的身体过于活跃时,脑子里就会有一个念头:你这样会干扰到母亲的!
所以他无意识地听从了思维,难以集中精神去体验和享受“动手”。
也是在那一刻,他的生命力停留在活跃的思维之中,与真实的体验形成了强烈的矛盾。
意识这一点后,武老师放下思维的“念头”,尝试到户外摄影、去南极徒步、到西藏看珠峰,用身体和体验中去衡量万物。
回来后,他都能以更足的干劲去写书做课、做咨询、搞直播、做短视频,效率极高。
同时,他也越来越发现很多来访者“无法专注”同样是源于思维与体验的矛盾:
拖延是因为害怕失败:
“尽力还做不好,真的很丢脸”
行动力不足,导致心理压力过大:
“别人都说考证有用,那我只能跟着考了”
效率低下,是因为在不断内耗:
“为什么我这么笨?这么简单也做不好”
当大脑里的这些“念头”越发放大事情的难度时,我们的畏难情绪也越发强烈。
换句话说,当我们被思维牵着鼻子走,身体就很无法投入和享受其中,更无法体验到过程的愉悦。
那么,到底如何极大限度地保持专注力呢?
专注虽然不容易做到,但体验过就绝对忘不了。
那种心理感受真的太爽了。
你一定对这些感受有记忆:
工作截止日期前争分夺秒地干活,全神贯注到极致,效率爆棚;
搭乐高、玩拼图时,像被施了魔法般地感受不到时间飞逝;
酣畅淋漓地打一场球,暴汗后却神清气爽,一些难题突然就有了头绪......
——这种专注投入一件事带来的高峰体验,被心理学家称之为“心流”。
处于“心流”状态时,你的精神会高度集中,时间感也消失了,你甚至忘却了自我,而你做的事情本身也变得有意义。
有人会说:“心流”听起来好难啊,可遇不可求的感觉!
而这在体验过“心流”状态的武志红老师看来,却是可以练习的:
学会【调整目标】,将重点转移到自己可以控制的事情上,降低畏难心理,如将“不下雨就出去跑步”变成“起床就拉伸2分钟”;
用【小步慢走】拆解成更明确的小目标,及时给自己反馈;
学会从做饭、养花、瑜伽中获得成就感,让身体尝到【完成预期】的甜头,在正反馈中获得动力;
而当你学会触发自己的“心流”状态,并将这种状态“复制”到职场或生活目标时,很快全身心投入其中并获得成就。
当一心一意投入,把做每一件事都当成享受,成就感和价值感就如水到渠成。
在亲子关系,子女教育,中学生学习状态调整等方面,有困惑的亲们,可以关注博雅心理抖音号,了解更多心理知识。
上一篇: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