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童年的你,如果没感受过家的温暖,长大后自己就是港湾

发布时间:2023-02-20 09:23:44 阅读:505次

  想一想这个问题:家,应该是怎样的?

  我想,每个人都觉得家应该是一个港湾。当我们累的时候,家可以给自己温暖和拥抱;当我们孤独的时候,家可以给自己陪伴;当我们无助或委屈时,家可以给自己理解或安慰。

  但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一生都没有过家的感觉。

  就像电影《何以为家》中的赞恩,12岁的他就早早成为家里的“顶梁柱”,每天不仅要照顾弟弟妹妹,还要做零工赚取贴补家用。对于他来说,家,就是一个负担,不仅无法遮风避雨,连最基本的生存问题都很难保证。因为他的父母不负责任,只顾生孩子,不管养孩子。

  这部电影讲述的是发生在黎巴嫩贫民窟中叙利亚难民一家的故事。主要内容是根据男主角赞恩的真实经历拍摄的,赞恩的饰演者是他本人,他通过这个角色改变了自己命运。

  但还有很多没有“家”的孩子,没有赞恩那么幸运,他们该怎么生活呢?

  今天的文章,我们就来说说。

  小时候的你,如果没有感受过家的温暖,长大后自己就是港湾

  01

  有些人虽然有家,

  但没有过家的感觉

  影片中的赞恩不能去上学,因为父亲要他为房东工作;赞恩没有好的住处,一家人挤在一个狭小的房间里,睡觉时只能横七竖八地躺在地上;赞恩没有享受过一个孩子应有的宠爱,他忍受的是父母的不断责骂和挨打,被迫长大的赞恩成为了一个“小大人”。

  可能影片中的父母比较另类,但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也是比较严苛的,他们要求孩子一定要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比如什么时候起床、成绩一定优异等等,否则就不会好好爱孩子。

  这些在有条件的爱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必须不停奋斗,犯更少的错,赚更多的钱,才能换来安全感。

  他们有父母,也可以有恋人、有孩子、有房子以及朋友,但始终没有家的感觉。

  家人都在,却感觉自己是个孤儿。

  就像影片中的赞恩,本来和其中一个妹妹萨哈最亲近,但当萨哈被强行卖掉后,赞恩对家产生了深深的绝望,选择离家出走。

  可见,有些人虽然有家,但没有过家的感觉。

  小时候的你,如果没有感受过家的温暖,长大后自己就是港湾

  02

  潜意识中的自己,

  在家是没有自由的

  很多人因为没有被父母无条件地爱过,于是潜意识中的自己,在家里是没有自由可言的。

  就像前面说的那些按照父母的要求、规定,以及“绝对正确”的观点行事的孩子,他们学会察言观色,小心翼翼,总是担心做不好,害怕被父母和他人否定。

  我的一个朋友就是这样。30几岁的她,节假日回到父母身边,还是不能“任性”,因为她爸爸对她要求很多,比如,白天房门不能关着、早上不能睡懒觉、在家一定要做家务等等。

  而这些不考虑情境的要求,都是高要求,让孩子倍感压力。

  影片中的赞恩,虽然有他的“自由”,但这个自由只限于他离家出走,在家时必须做家务,照顾弟弟妹妹,不能像他那个年纪的孩子一样生活着。

  赞恩一直承受着不该自己承受的一切,他离家出走后,有段短暂的平静生活,而在那段日子里,他被允许作为孩子,也就是他遇到埃塞俄比亚黑人女工拉希尔后,和她,以及她的儿子约纳斯生活在一起。

  只是好景不长,拉希尔因护照过期被抓,赞恩不得不带着几个月大的约纳斯艰难地生活着。

  像赞恩那些被剥夺童年的孩子,内心是孤独的,情感是缺失的,自然没有过家的感觉。

  小时候的你,如果没有感受过家的温暖,长大后自己就是港湾

  03

  父母营造温暖有爱的家庭氛围,

  是给孩子最好的爱

  如果我们自己一生都没有过家的感觉,也给不了别人家的感觉。

  就像影片中赞恩的父亲,面对赞恩对自己的控告后,自我辩护到:“我小时候也是这么过来的,这怎么能是我的错呢?我要是有选择的余地,我比你们做得还漂亮。”

  难道他真的没有其他选择吗?

  不是的,只是他选择逃避自己的责任。

  小时候的你,如果没有感受过家的温暖,长大后自己就是港湾

  小时候的你,如果没有感受过家的温暖,长大后自己就是港湾

  在心理学上有个规律,叫“向攻击者认同”,意思是我们会成为当年伤害自己的人。就像赞恩父亲,他成为当年伤害自己的父母。这也是精神分析理论说的“轮回”。

  与赞恩父亲做法不同的是,赞恩选择控告父母,因为他们生下来自己,而这则是对父母没有好好抚养自己最强烈的控诉。

  很多人选择结束生命,就是因为离开比活着更舒服,因为他们在活着的时候无法决定自己,但起码他们可以在是否活着这件事上做出自己的决定。

  就像赞恩说的:“我天天活在地狱里,受着煎熬。命运为什么要折磨我?我本来以为我们会长大,长成个好人,会受人尊敬,还有很多人喜爱,但是真主不想让我们变成这样,他要我们像地毯一样被人踩在脚下。”

  当一个人累了不能休息,也不能自由生活时,这个人对人生就会充满抑郁和绝望,而这就是没有感受过家的感觉。

  作为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爱,并非是吃得好、住得好(当然,这个也很重要),而是温暖有爱的家庭氛围。

  小时候的你,如果没有感受过家的温暖,长大后自己就是港湾

  04

  写在最后

  原生家庭对孩子的不良影响,可能会持续一生。

  虽然影片中的父母比较极端,但他们对孩子忽视的做法,值得很多父母深思。

  这里有些父母可能会有疑问,他们认为如果不给孩子设定规矩,孩子就会变得娇纵,事实并非如此,因为爱一个人的方式,就是把ta当成自己去对待。

  作为父母,一方面要反思自己的做法,有没有让孩子失去家的感觉;另一方面要相信人性具有向上的潜能,相信自己,相信孩子。

  如果成人的你,还没有过家的感觉,一直孤独、抑郁、迷茫地活着,那就自己给自己一个家吧。

  小时候的我们,没有被真正温暖过,但我们长大后可以温暖自己,试着放过自己、允许自己失败、允许自己不优秀、允许自己任性,这时的自己就是自己的港湾。

                    

在亲子关系,子女教育,中学生学习状态调整等方面,有困惑的亲们,可以关注博雅心理抖音号,了解更多心理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