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室里,来访者小温垂头丧气地对咨询师说道:
“我真的很讨厌这样的自己,你之前和我说接纳很重要,可是怎么办,我觉得我无法接纳如此糟糕的自己,我只想改变,这实在太矛盾太痛苦了......”
上面这个场景,你是否有在咨询室里或者和劝解朋友时遇到呢?
如果你是被询问的一方,你会怎么回复呢?
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对于“接纳”的观点或许可以给你一些启发。
接纳=安于现状不改变?
首先,我们需要澄清一点,接纳和改变是不是相互冲突的?
屏幕前的你是不是也有这样的疑惑:
“如果我能接纳自己,哪还需要改变啊!”
“接纳自己和改变自己难道不矛盾吗?”
很多时候,我们常常将接纳误当作“不需要改变”“不需要行动”“安于现状”,认为“接纳”和“改变”二者是相互冲突的。
然而,实际上“接纳”并不等同于“安于现状不改变”,“接纳”和“改变”并不冲突!
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指出,你首先要接纳现状,才能去谈改变。
而在生活中,很多人并没有真正理解“接纳”的含义,所以才导致上面的误解。
请你想象一下,当有人和你说要接纳现状或者接纳自己的时候,你脑海中听到的是什么?
“你不得不接受,这就是事实”
“没必要,你妥协吧,别再做无谓的挣扎了”
“其实没有这么糟糕啦”
......
诸如此类的想法,是不是曾在你的脑海中出现过?很多人觉得咨询师说的“接纳自己”,是要求他们向现实妥协、不去做出改变,然而,接纳是为了更好的改变。不得不接受、妥协、忽略糟糕的现实,这些都不是接纳!
真正的接纳是不带有任何评判的眼光地去主动承认和接受某一件事物的客观存在,尽管它可能让你感到不舒服、不愉快、不自在。
打个比方,你可以想象这样一个简单的场景:
你想喝水,但是你把水杯打碎了,水洒了一地
这里客观存在的现状是——水杯碎了,水洒了一地
你的感受可能是——愤怒的、生气的、不爽的
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接纳——承认这个现状和它带来的感受(水杯碎了,水洒了一地,我有些生气),接着再去想现在该怎么处理地上的水渍和破碎的杯子,这就是改变现状。
再以学堂君为例,让我感到不舒服的现状可能是——连续好几天的熬夜,我感到懊恼。那么,我首先需要接纳这个现状和我的感受,再去想我接下来几天怎么样才可以减少熬夜、健康作息,这就是去改变现状。
如果你不接纳会怎么样呢?
你可能会陷入深深的自责或者其他的负面情绪,你可能会一直在与现状和感受纠缠,那你就很难采取行动去改变现状。即便你开始改变,你可能也会因为不接纳而带着不愉快的感受去行动,这也会让改变的效果大打折扣。
所以你看,接纳是改变的第一步,是为了更好地改变,而不是阻止改变!
接纳=喜欢?
其次,我们还要注意,接纳不是“喜欢”!
接纳是接受现状的存在,然后不再花精力和时间和已经存在的现状对抗。
在生活中,很多人有时会把“接纳”和“喜欢”搞混。他们经常在想,只有当下的状态变成我喜欢的/理想的样子,我才能去接纳它。
在刚刚水杯打碎的场景中,你不需要忽略自己的真实感受——水杯打碎了,我不开心,你也不需要说服或者强迫自己去喜欢这个现状——啊这个杯子碎得真好看(现实中看起来多少有些大病)
相反地,你需要觉察和承认现状所带来的感受,然后到此为止,不再去与这些感受纠缠,接纳这个现状,再接着往下行动。
很多人因为不喜欢现状而不愿意去接纳当下的状态,所以会拒绝承认现状甚至是反应过激。
例如,你今天开开心心地去餐厅吃饭,你准备点你最喜欢的三文鱼,然而服务员告诉你今天三文鱼没有了,你感到有些生气和不开心。
在这个场景中:
拒绝承认是——“为什么会没有三文鱼呢?刚刚我还看见别的桌有三文鱼呢!你们店怎么可以没有三文鱼呢!”
反应过激是——“你越想越生气,冲到厨房把厨师骂了一通或者打了一顿。”
接纳是——“噢真不走运,今天没有三文鱼了,我有些失望,但我可以接受,我可以看看还有没有其他我想吃的菜或者换一家餐厅。”
在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里,有一句经典的话:你不喜欢一样东西,但你依然可以去接纳它。
事实上,如果你仔细观察便会发现,我们在生活中一直都在“接纳”:
下雨了,我不喜欢,但是我可以接受;
天气很热,我不喜欢,但是我可以接受;
工作很累,我不喜欢,但是我接受;
所以,你现在明白什么是接纳了吗?
接纳就是,主动承认和接受某一种事物的存在,同时,我们并不需要喜欢它。
也许你会疑惑,我们为什么要学会接纳?
对于接纳的必要性,世界上最著名的萨提亚家庭治疗师之一约翰·贝曼这样说道,“只要一个人还在抗拒接纳,那他就没有办法改变,因为你很难在抗拒、愤怒、隔离的状态下,让和谐、美好与和平从中生长出来”。
接纳当下的状态是第一步,改变的行动才是下一步。人的自我发展也是如此,要经历自我认识、自我接纳和自我改变三个阶段。只有发自内心地接纳自己和现状,你才能继续去谈如何改变自己。
在亲子关系,子女教育,中学生学习状态调整等方面,有困惑的亲们,可以关注博雅心理抖音号,了解更多心理知识。
上一篇: 大脑一片空白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