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微”而不“信”:微表情测谎并没那么简单

发布时间:2023-03-14 11:20:24 阅读:481次

  在电视剧《别对我说谎(Lie to me)》中,微表情领域的专家莱特曼通过犯罪嫌疑人转瞬即逝间上扬的嘴角,便判断警方推测错出的炸弹所在地点是错误的。

  随后他又通过犯罪嫌疑人听到某一地点时露出的厌恶表情,推断出炸弹所在的正确位置。

  嫌犯脸上的表情呈现的时间甚至不及1秒,却足以让莱特曼确定对方是否在撒谎。

  如果微表情测谎这么“神”,那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是不是也应该常常碰到呢?可是好像从来没有听说过有谁因为微表情测谎找到真相,成功解决案子的奇闻异事。难道是微表情专门"保持低调",只在电视剧电影里"抛头露面"?

  微表情为什么不能用在生活中呢?让我们从微表情的概念开始说起。

  什么是微表情?

  想象一下这个场景:

  初入厨房的你端着一碟番茄炒蛋出来,期待地看着学堂君。

  但你不知道,而学堂君也不知道的是,你把盐当作糖,撒了好大一勺下去。

  学堂君毫无防备地吃了下去,并回忆着世间最快乐的事情,才堪堪撑住笑容。

  而大的、明显的笑容下,学堂君咬着后槽牙,拧着眉毛,脸有着一瞬间的扭曲。

  这就是微表情。

  微表情是非常快速的面部情绪表达,通常只会持续0.5秒,而普通的面部表达(宏表情)要长得多,一般会持续4秒。

  微表情通常显示人的基本的情绪,如惊讶、愤怒、恐惧、厌恶、快乐、悲伤和蔑视等,也可以是这些情绪的组合。

  与普通的面部表情不同,由于微表情的速度非常快,要想隐藏微表情的反应几乎不可能。这是微表情能够被用于测谎的最基本前提。

  研究表明,在面对测谎者时,撒谎的人会采用抑制面部表情的策略,但是这种抑制只能使面部表情减少,却不能完全消除,也就是说撒谎者无法完全掩饰自己的微表情。

  微表情测谎专家Ekman认为,当一个人试图隐瞒其真实感受到的情绪时,必须要压抑该情绪使其不显现出来,这种对情绪的压抑与不能自主控制的面部肌肉动作的相互作用,导致被压抑的情绪以微表情泄露出来。

  也就是说,微表情测谎从理论上来说是可行的,那么在现实中并不能有效实施是为什么呢?

  为什么微表情测谎不能应用于实际生活?

  微表情能用来测谎的逻辑是:人在欺骗时会产生情绪反应(比如,害怕被发现的恐惧感),撒谎者会试图压抑这种情绪,但被压抑的情绪会以微表情的形式出现,测谎者需要通过微表情判断对方是否在撒谎。

  但这个逻辑链条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是从欺骗到情绪反应这个环节:测谎过程中的情绪反应并不一定是因为撒谎。

  当一个人在被警察询问时的恐惧和焦虑,不一定是因为他隐瞒了与调查有关的信息而害怕,可能只是害怕无辜的自己被冤枉。

  其次,撒谎也不一定会导致情绪反应。说到底,人们在撒谎时会比说真话时更加紧张焦虑、更加恐惧这一根本的前提假设也尚待进一步验证。

  当一个销售员在向潜在客户推销产品时,为了增加销售量,往往会夸大其词或虚假宣传。由于他已经习惯了这种行为方式,并且认为这是一种有效的销售策略,所以当他向客户推销产品时会保持镇静和自信,并不会因撒谎而出现出现各种情绪反应。

  再者,在情绪反应到微表情这个环节也有一个明显的漏洞:人在处于某种情绪时也不一定会产生微表情。Ekman发现在撒谎的被试中,只有大约一半的人会出现微表情。并且,人在不撒谎的情况下也会产生微表情。简单来说,人的微表情可不像匹诺曹的鼻子,在撒谎的时候就会变长,说真话就变短。

  最后,在测谎者判断微表情这一环节也具有不确定性:微表情测谎能力可能并没有实际价值。

  虽然经过Ekman的40分钟的“Micro Expression Training Tool”(METT)程序训练,微表情的识别正确率就可以提高30到40个百分点。但遗憾的是提高的仅仅只是识别快速呈现的静态表情图片的能力,并没有提升识别动态微表情的识别能力。而现实中的微表情往往只是一闪而过,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也就是说,训练出来的微表情测谎能力不一定能在现实生活中有一定的作用。

                 

在亲子关系,子女教育,中学生学习状态调整等方面,有困惑的亲们,可以关注博雅心理抖音号,了解更多心理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