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同样来自高要求家庭,为何一些人完美主义,一些人摆烂?

发布时间:2025-10-09 16:01:55 阅读:5次

  我在刷教育类的视频时,经常能刷到两种截然相反的论点。

  一种是:优秀的孩子,背后都有严格的父母。

  另一种是:为什么对孩子越严格,孩子越摆烂?

  所以,对孩子严格到底会让孩子变成什么样?

  现实中似乎两种情况都可能出现。

  一些孩子会成为邻里交口称赞的卷王,对自己要求严苛,考试少一分、没考前几可能都会自我惩罚。

  而同样也是来自严格的家庭,父母需要拿着衣架子蹲在孩子身边,守着他写作业,但是他宁可磨磨唧唧,被训后才不情不愿写上几笔。

  同样是对孩子高期待,高要求,为什么孩子能呈现如此不同的状况?一种父母不监督,他也可以自己卷自己,一种烂到彻底放弃,喊打喊骂都没有用处。

  这其中的变量是什么?

  今天,就来仔细讲讲这个部分,到底什么样的严格,才会催生主动的、对自己严格的孩子。

  01

  有条件的爱

  可能有些家长会认为:摆烂,说明还是管得不够严。就像驴不拉磨,一定是鞭子抽得不够狠。

  但事实上,关键的变量并不是严格的程度,而是严格背后所捆绑的东西。

  完美主义和摆烂,看似是南辕北辙的两种行为,实则都源自同一个根源:“有条件的爱”。

  这个词的意思是:只有你在满足某些条件时,你才是有价值的、可爱的、值得被看见的。

  这些条件通常是:成绩好、表现好、比别人强、让父母有面子。

  严格的父母通常会通过公开的交易模式,和隐性的情感操控,为孩子构建有条件的自我价值感。

  什么是公开的交易模式?

  你想想你有没有对孩子说过这样的话:

  “这次考进全班前三,我们让你玩2小时的手机。”

  “不写完这套卷子,就没收这个月的零花钱。”

  “你看隔壁家的孩子进了奥数班,多给父母争光,你呢?”

  那什么是隐性的情感操控?

  这种比起直接的交易,更加隐蔽,你不需要直接告诉孩子你的要求,只需要在孩子取得好成绩时,表现得喜上眉梢,到处夸耀,餐桌上都是孩子爱吃的。

  在孩子考试失利时,你唉声叹气,不给正眼,让家里的氛围一点点冷下来,直到每个人都噤若寒蝉,深怕惹怒你爆发。

  通过这些行为,孩子会清晰地认识到,父母的爱、物质奖励、甚至是家庭地位,都不是天然拥有的,而是需要通过优异的表现来交换的,是成绩,是在亲戚面前展露的乖巧、才艺和懂事的外在,是一切能给父母长脸的事情。

  久而久之,他便开始认为:“我必须表现好,才能换来我想要的一切”。

  为了留住那份温暖、为了不让父母失望、为了维持家庭的情绪稳定,孩子会拼尽全力去满足父母的期待。

  如果一直能满足,那当然很好,如果不能呢?

  一旦出现一次考试的失败,后果是毁灭性的。

  因为爱和骄傲是有条件的,价值是需要通过竞争和胜利来证明的,所以失败不仅是自己的事,还会带来父母的失望和爱的抽离。

  成功不仅仅是成功,它意味着:我被爱、我是有价值的、我是安全的。

  反之,失败不仅仅是失败,它意味着:我会被抛弃、我是个没用的人、我让所有人失望了。

  当一个孩子将“成就与自我价值等同”内化后,他们就面临两个选择。

  要么走向完美,要么现在立刻自我毁灭。

  02

  摆烂,或者内卷

  我们先说说走向自我毁灭,也就是我们一开头说的摆烂的孩子,这是家长最担心的状况。

  对许多家长来说,他们并不满足现状。

  你能考班级前15?别骄傲,努努力够一下班里前10。

  你进班里前三了?好,那争取一下年级前10吧。

  标准只会不断地变高,高到无论怎么努力都难以企及。

  或者在某次重大失败后,他们会产生一种绝望感。

  在长期活在完美主义的巨大压力下,孩子会变得耗竭与倦怠。

  当他们发现自己永远不可能满足父母时,会陷入了一种习得性无助的状况。

  既然无论如何都达不到那个“条件”,那不如干脆放弃。

  就像小象在小时候发现挣脱不了捆绑他的绳子,在很久之后,他也不会再有尝试的想法。

  都挣脱不了,那费什么劲呢?躺着吧。

  当然,摆烂也可能是一种被动反抗。

  既然我无法在你设定的战场上赢过你,那我就掀翻棋盘,拒绝再玩这个游戏。

  这是在被过度控制下,孩子能找到的唯一能宣示自我的方式。

  自然,有选择反抗的孩子,也会有选择顺从的孩子。

  选择完美主义的孩子,便是迎合了父母规则。

  为了永远能得到爱和认可,他们必须永远成功。

  于是,他们变得极度自律、规避风险、对细节过度敏感,用尽一切办法确保自己能持续不断地满足那个高标准。

  这是一种主动出击、试图掌控局面的生存策略。

  你是不是觉得,这样不也挺好?

  我给你设定条件,你为了达成条件而努力,这不就驱动你变得主动积极了,这不是好事吗?

  是的,这种方法的短期效果确实非常显著,它能立竿见影地驱动孩子去行动。

  但问题在于,这种驱动力背后的燃料是什么?

  03

  焦虑驱动与热情驱动

  在孩子因为你的严厉,因为你为他们构建有条件的自我价值感而行动时,他们学习的动力是热情吗?

  不,是焦虑,或者更糟,是被你抛弃的恐惧。

  而这,这正是判断它是不是好事的根本原则。

  一个被热情推动的孩子,他会在未来的工作中都保持这样的模式:我想学好编程,因为创造一个App太酷了。

  失败了?没关系,我从bug里学到东西,下次再来。

  而恐惧驱动者,他的思维模式是这样的:我必须学好编程,因为这是热门专业,考不上好大学我的人生就完了,爸妈也会对我失望。

  失败了?完了,这证明我不行,我是个失败者。

  恐惧驱动下的主动,是一种消耗性的、充满压力的状态。孩子不是在奔向一个美好的目标,而是在逃离一个可怕的后果。

  好的,我们来深入展开一下,“恐惧驱动”到底会造成什么样的具体后果。

  这对他们的长久发展不利。

  长期的恐惧会让人陷入思维窄化与认知僵化的困境。

  恐惧是人类最原始的生存机制之一。当大脑感知到威胁,比如考试失败、父母失望时,它会立刻进入应急状态,将所有的认知资源都集中到如何消除这个威胁上。

  因此,他很容易失去创造力与大局观。

  一个被恐惧驱动的学生,他思考的不是“这个问题还有没有更有趣的解法?”或者“这门学科和我的未来有什么联系?”,而是“我怎样才能不出错地拿到分数?”

  他的思维通道会变得狭窄,只剩下从问题到标准答案一条路。他不敢探索、不敢质疑、不敢创新,因为任何偏离安全路线的行为都可能带来失败的风险。

  并且,他很容易陷入非黑即白的二元思维。

  在恐惧的视角里,世界是简化的。事情没有“还不错”或“有待提高”的中间地带,只有“完美成功”和“彻底失败”两个极端。

  这种思维模式是完美主义的直接源头,它让孩子无法客观看待自己的表现,一次小小的失误也会被解读为全盘皆输。

  最后,这样的孩子无法享受成功,只能体验“幸存”。

  对于一个被目标和热爱所吸引的人来说,成功带来的是喜悦、满足和成就感。

  对于一个被恐惧驱动的人来说,成功带来的感觉并非喜悦,而是解脱。

  他每次成功,他会想:“太好了,这次我又逃过一劫。”

  但这种感觉转瞬即逝,因为他马上会开始为下一个威胁而焦虑。

  这次考了第一,他会立刻开始担心下次还能不能保住;这个项目做完了,他会立刻开始恐惧下一个项目的评判。

  他的生活变成了一场永无止境的生存挑战,久而久之,他很容易陷入耗竭。

  而因为对威胁感到焦虑,他可能会为了不面对威胁而拖延。

  事实上,确实有很多完美主义者也是严重的拖延症患者。

  这听起来是不是有点矛盾?

  既然那么害怕失败,为什么反而会拖延,甚至做出一些阻碍自己成功的事情?

  正是因为任务的结果与自我价值被捆绑得太紧,失败的后果变得不可承受,所以“开始”这个动作本身就变得无比沉重。

  只要我不开始,我就还处在“有可能成功”的状态里。

  拖延,是为了推迟面对那个可能到来的可怕后果。

  所以我们可以看见,一些被恐惧驱动的人,会在一些很重要的场合做一些匪夷所思的事情,例如在重要考试前通宵玩游戏,在婚礼或者开会之前喝得酩酊大醉。

  这不是因为他不在乎,而是他太在乎了。

  被恐惧驱动的人,会主动为自己制造一个失败的理由,像是“我没复习好”“我睡过头了”。

  如此一来,他就可以在失败后心安理得地说:“我不是不行,而是没有尽力,只要我想,我一努力就可以办到。”

  否则,他需要面对一个可怕的结果:“我拼尽全力了,但还是不行。”

  自我设障为潜在的失败提供了一个安全的借口,以此来保护那个脆弱的核心自我。

  04

  写在最后

  我们看那些追求完美主义的卷王,他们接近耗竭后,是不是在行为上很接近摆烂?

  是的,其实我们看到的很多摆烂的孩子,并非是他们本身懒惰,而是源于一种燃尽了的完美主义。

  一个孩子从一开始就摆烂,可能是因为他很早就判断出“这个游戏我赢不了”,所以选择不参与。

  而一个从完美主义者最终走向摆烂的孩子,则是因为他拼尽全力玩了这个游戏,最终却被游戏规则本身给摧毁了。

  他们的行为在后期看起来高度相似,但背后的心理路径和痛苦经历是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