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童年经历恐影响一生,如何走出原生家庭的伤痛?

发布时间:2023-03-27 10:27:49 阅读:186次

  你有想过,童年是如何影响我们的一生吗?心理学研究发现,我们小时候如何和父母建立依恋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长大之后会成为什么样的人?若是背负着童年创伤,可以怎么帮助自己?

  01

  人刚出生的时候,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活下来。

  出于生存本能,婴儿会立刻开始寻找可以依靠的对象,不断向这个对象发出讯号:哭泣、呼唤、爬向对方。婴儿希望通过这些方式来跟对方建立关系,进而获得养育和保护。在这个过程,小孩和主要抚养者形成的关系,在心理学就称作「依恋」。

  有些照顾者准备充分,对孩子关怀又周到,关爱需求会持续地获得满足,因此孩子只要正常、规律地发出讯号就可以了。

  但当照顾者对孩子发出的讯号做不到正确反馈,对孩子时冷时热,孩子为引起注意,可能会选择大哭大闹;

  也有照顾者会心不在焉甚至排斥照顾,无论哪种方式,孩子归属感都在这个过程愈来愈匮乏。

  婴儿和主要照顾者就是经由这样的互动方式慢慢形成一个稳定且长期持续的互动风格,这就是所谓的「依恋模式」。

  02

  人类的依恋模式大致可分为3类:安全型依恋、逃避型依恋和焦虑型依恋。

  其中,获得足够照顾的孩子,更容易形成安全型依恋;

  而没获得足够照顾的孩子,则形成非安全型依恋。

  非安全型依恋有2种常见表现:选择不再哭泣、期待的孩子,形成逃避型依恋模式;选择哭得更响、黏得更紧的孩子,形成焦虑型依恋模式。

  这些依恋模式,虽然基于小时候的经验所形成,却会持续影响我们对待问题的看法及解决问题的方式。

  03

  你的童年快乐吗?童年经历影响待人处事和亲密关系

  一个人的童年记忆和经验,都已经是过去的事情,真的会产生这么大的影响吗?1963年,美国加州大学医学院进行一项心理学研究,记录76名婴儿从出生到30岁的成长经历,从实证研究角度验证依恋模式对人的持续影响。

  其中「尼克」这名男孩,从小就得到父母充分的回应和照顾,归属感获得充分满足,最终形成安全型依恋模式。30岁的尼克在接受访谈时提到,大约3岁时,有次和妈妈去广场玩,却突然找不到妈妈,他心里愈来愈害怕,然后突然看到妈妈,尼克一下子如释重负。妈妈当时一把将他抱起来,安抚他,这种温暖的感觉直到现在他都还记得。他也记得爸爸经常钻到被窝里哄他睡觉,说故事给他听。

  从这些细节片段,我们看到父母对尼克无条件的爱护,积极参与小孩的日常活动,对他的兴趣表示充分的支持和尊重。

  尼克爸爸提到的一句话让我特别感动,他说:「父母能给予孩子的所有东西中最重要的,就是『被爱的感觉』和『在家很安全的感觉』,无论世界如何变化,家里的事情都不会有任何变化。」

  尼克和父母间安全、信任的依恋关系一直在他成长过程不断重复、得到强化。因此成年后,尼克很自然就把安全依恋模式延续到他的为人处世中。

  这就是身心记忆的影响,一个人童年的经验,构成认知的基础,一个人对自我、对人际关系、对这个世界的态度和看法,都会受到小时候归属感满足程度的影响。这些对归属感的身心记忆会被储存在一个人的潜意识当中,形成认识世界的背景。

  04

  背负创伤长大的你,现在还好吗?用关爱练习自我疗愈吧!

  和安全型依恋相比,非安全型依恋的人由于从小缺乏归属感,所接受的身心记忆也会是不安全的,他们很容易认为自己不够好,无论做任何事情,都不一定有人支持自己、无条件地爱自己。

  那些小时候选择不哭不闹、不期待策略的小孩,当遇到事情时,身心记忆会告诉自己:期待爱只会带来失望,父母尚且会辜负自己,其他人就更不会给自己关爱。

  而那些小时候选择哭得更响、黏得更紧的孩子,长大后对外界的态度也很焦虑,身心记忆不断提醒他们:就像自己小时候费尽力气迎合父母,才能换来关爱,只有努力引起他人注意,他人也注意到自己,才能感到安全。

  虽然已经无法回到过去,为过去曾经受伤的自己做些什么,但透过关爱练习,有机会为现在的自己做些有意义的事情:

  回想最近一年,你曾受过的一次委屈、挫折或伤害。

  扮演一次安全型的父亲或母亲,把自己当成孩子。

  面对这个难过的孩子,你做为一个安全型父母,会产生什么样的反应,又会对他说什么、做什么呢?

在亲子关系,子女教育,中学生学习状态调整等方面,有困惑的亲们,可以关注博雅心理抖音号,了解更多心理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