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空虚感,是“体验自我”的缺乏

发布时间:2023-04-04 21:00:42 阅读:144次

  你是如何感受自己的感受的?

  感受到自己感受的主体是什么?

  通俗些说,你有某种感觉,你是如何感受到这些感觉的?

  你看见事物,是因为有有形的实体存在,你用眼睛看到它。

  感受无形,你的悲伤、难过、心痛等感受都没有实体。

  无形存在,就像空气,即使有眼睛也看不到,更别提感受是无形的内在存在。那类似看事物的眼睛,感受到“感受”的“人体装置”又是什么呢?

  希望上面的问题,没有把大家绕晕。感受到自己感受的主体,可以称为“心理我”,即我们平常感受到自己的“我”的意识。

  我在《“我不配”背后的自我感议题》稍微提过“心理我”。曾经人们假想大脑内有个小人,这个“脑内小人”就是“心理我”,后来发现不存在这样的“脑内小人”。

  “心理我”是个非常复杂的概念,我不打算在本文展开太多。铺垫“心理我”的概念,是因为今天想谈论的空虚感,本质上是一种感受,感受便离不开“心理我”如何产生感受。

  我们平时会有感觉矛盾的时候。比如想换新工作,又担心新工作不能适应;对某人有好感想去表白,又担心被拒绝;等等。

  心理矛盾的存在,体现“心理我”有不同部分,常见的是理智和情感冲突。

  这里暂且把思考、计划等理性功能称为“理智自我”;

  情绪、身体感受等感性功能称为“体验自我”。

  空虚感,是“体验自我”的缺乏。

  我们平时体会到的自己所有的情绪、身体感受,构成了“体验自我”,或者说,情绪、身体感受汇聚到意识层面被体验到,形成“体验自我”。

  你可以把情绪、身体感受的形成过程,想象成水流入海,只不过水流入海是由高往低汇聚,情绪、身体感受是从身体往高处的大脑汇聚。

  当原始的情绪、身体感受信息汇聚到大脑,整合形成意识体验,便成为我们感受到的情绪、身体感受,即“体验自我”。

  情绪、身体感受信息,是“体验自我”的源泉。当缺少这些信息,“体验自我”将变得枯竭,只剩下“理智自我”。

  好比你上学时背诵的乘法口诀,只是一堆数学公式。你对公式本身会有感受吗?(不考虑天才级的数学怪咖,可能对公式会有美的体验)即使有,也一定是背诵过程产生的感受,而不是对公式本身。

  我们常形容过于理智的人像机器一样冷冰冰;看科幻片时,机器人总是被描述缺少“灵魂”;我们形容人也会用“失魂落魄”“行尸走肉”这样的词语,描述一个人就像一具空壳一样。

  这些都体现当一个人只有“理智自我”,缺少“体验自我”时,会让人感到“空”。

  平时填充我们内心,不让我们感到的空的是什么?

  体验自我。

  人区别于机器,不感觉自己像行尸走肉的所谓“灵魂”是什么?

  体验自我。

  由情绪、身体感受组成的各种体验构建的“体验自我”,让我们感到充实、自在。

  如果我们一直由“理智自我”主导,理智行事,按照“应该”的方式要求自己,按照规划的方式生活,不允许自己有情绪,回避身体感受,缺少“体验自我”,空虚感便可能愈发强烈。

  当你感到空虚时,问问自己:有照顾自己的情绪和身体感受吗?有照顾自己的爱好吗?是否正是太长时间缺少“体验自我”,缺少感受生活?

  智能手机的长时间使用,是主要的减少“体验自我”的方式。

  人们使用手机时,基本只获得视觉、听觉感受,而视觉是平面视觉,相比真实世界,缺少深度、广度等视觉变化,也就意味着相比真实世界,带给人的体验更少。

  现代人生活环境单一,基本是工作地点、家、交通工具三点一线。大脑特点是熟悉的环境,会切换到自动模式,减少大脑耗能,有点像手机开启节能模式。

  “体验自我”是一种当下、即时状态,当大脑进入自动模式,“体验自我”会被极大减少。

  简单类比,你在家里玩手机时获得的体验多,还是你去户外获得体验多?

  身处户外时,你在视觉、听觉、嗅觉、动觉等感受上,都会增加新奇体验。户外活动中,你不会听到有人说感到空虚,因为有足够的“体验自我”填充内心。

  即使室内运动,也会不断产生身体感受,持续产生“体验自我”。运动时,人是不是也没有空虚感?

  人际活动是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需要启动很多心理功能,会产生丰富的“体验自我”。当你朋友在一起,不论是聊天,还是游玩,是不是很少感到空虚?

  经常练习瑜伽、冥想、正念等回归感受的人,“体验自我”丰富,是不是很少听到他们说感到空虚?

  喜欢美食的人,不论是记忆中的美食口感,还是对体验其他美食的向往,这些情感性的“体验自我”填充内心,是不是很少感到空虚?

  照顾自己的情绪和身体感受——即使是负面情绪、难受的身体感受(非身体疾病所致),也属于“体验自我”,练习与自己的这些感受相处,而不是回避,有助减少空虚感;

  保持增加体验的生活方式——例如运动、户外活动、爱好、社交(朋友式社交,非无效社交)——有助减少空虚感。

                                           

在亲子关系,子女教育,中学生学习状态调整等方面,有困惑的亲们,可以关注博雅心理抖音号,了解更多心理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