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原来,有种父母真的见不得孩子好

发布时间:2023-04-25 11:32:15 阅读:476次

  最近,朋友小昭有个困扰:

  她发现,不知为何,当自己跟父母分享一些开心或幸运的事时,他们不是祝贺,而总会打击她。

  好像,她不应该那么开心,那么幸运一样。

  而且从小到大,这种情况很常见。

  比如,节假日和好友聚会,母亲总会不高兴,觉得只要有时间,女儿就应该陪自己。

  赚钱后第一次买好看的名牌连衣裙,自己很开心,母亲却“泼冷水”:“你穿成这样干什么?”

  .....

  这些事让她有种奇怪的感觉:

  “我的母亲好像有点讨厌我,甚至恨我。”

  不仅小昭有这样的经历,不少人成年后发现:

  好像有一种父母,见不得自己的子女好。

  更准确地说,是他们一方面希望你好,给你很多帮助,但另一方面,看到你好,又会不舒服,言行不一。

  很多父母都是爱孩子的,那为什么会出现“见不得子女好”的情况呢?

  实际上,家庭中有种很常见的心理现象,却极易被我们忽略——

  亲子之间的隐形竞争关系。

  这种竞争心理虽是双向的,但在父母对孩子之间更为强烈。

  01

  对孩子的无意攻击背后

  藏着一种强大的“竞争意识”

  很多人会觉得疑惑:我那么爱孩子,怎么可能见不得ta好?

  可能连他们自己都没有意识到,潜意识里,自己对孩子一直是有矛盾心理的:

  一方面希望孩子好,付出很多,给ta创造好的条件和机会;

  但如果孩子过得太好,自己又会不舒服,觉得ta们太顺了,刺激了自己的自尊和过往。

  这种不舒服来自于哪里呢?

  一次聚会上,某个朋友分享的故事让我印象深刻。

  从今年起,她年仅7岁的女儿越来越少说话,情绪总是低落,医院评估有抑郁倾向。

  这让她难以接受。

  女儿原本挺正常,挺活泼的。

  后来才发现,可能是因为她和女儿的关系出现了问题。

  她从小在一个重男轻女的家庭里长大,管教极严,没有感受到多少快乐。

  为人父母之后,儿女双全,过得也不错。

  她说,自己想把所有的爱都给女儿,所以在生活中总是偏袒女儿。

  不管是吃的、穿的、玩的……

  什么都是女儿优先。

  但奇怪的是,女儿却觉得家里最严厉的就是“妈妈”,非常惧怕妈妈。

  她很委屈,自己明明已经一碗水端得很平,甚至偏心女儿。

  连儿子都对自己有意见了,女儿反而不领情。

  女儿为什么害怕妈妈呢?

  一个细节让人瞥见真相:

  虽然在生活方面,妈妈对待两个孩子看似非常公平,但每当孩子发生争吵时,妈妈却总是下意识觉得,这场“战争”肯定是大女儿挑起的。

  因为儿子哭得很伤心,女儿却很淡定。

  爸爸的表现则完全相反。

  他会温柔地抱起看上去没什么事的女儿,安抚她。

  妈妈看到这一场景后,对年仅7岁的女儿说:你别装了,你又没受伤,我知道你有什么心思。

  看到妈妈犀利的眼神,女儿百口莫辩,好像自己就是一个心机很重的人,故意通过这种方式获得关注。

  这给幼小的她带来巨大冲击,更不喜欢向人表达真实的想法和感受了,越来越封闭。

  为什么母亲口口声声说要对女儿好,真正到了有矛盾时,又觉得女儿装呢?

  最重要的原因是,她内心深处有个冲突:

  一方面,她的确是想去爱女儿的,但这种爱带着很多弥补自己童年缺失的心理意义。

  她把自己童年对爱的需求,对关注的渴望,都投射到了女儿身上。

  于是,她对女儿好,其实就是对小时候的自己好。

  但另一方面,她也会“恨”自己的孩子。

  因为她曾经也是女儿,但自己的女儿拥有的爱,是她小时候完全享受不到,想都不敢想的。

  特别是来自父亲的偏爱。

  每一次冲突,孩子父亲总是义无反顾地站到女儿这边,而在母亲的童年记忆里,一样的事情发生后,被训斥的总是她。

  这时,这位母亲看到的是,那个幼小的,即使被伤害,也无人在意的自己。

  这让她原拥有的对女儿的爱意,被强烈地羡慕,甚至嫉妒吞噬,侵蚀。

  她对女儿的偏心只是表面,其实是为了掩盖自己对她的羡慕,或者说“攻击性”。

  在无法抑制时,她也会直接表达出来,而这根本上是想表达:

  我跟你同样是女孩,为什么你那么幸运,被那么多人宠爱?

  我却没有。

  越比较,就越难受。

  由此引发的竞争心理,非常不利于家庭关系的发展。

  而这种竞争不仅发生在母女之间,其他家庭成员也是如此。

  02

  自尊心和控制欲太强的人

  更不容易接受孩子的成功

  除了因过往经历导致心理不平衡,嫉妒孩子导致关系紧张之外,自尊心和控制欲太强,也是很多人无意中会给孩子的人生“使绊子”的原因。

  网友影子分享了自己的经历。

  他今年已经35岁了,但很多事情还是要听父亲的。

  在很多人眼里,他是很有责任心,有能力的人。

  但每当他要挑战什么,例如接一个难的项目,父亲非但不鼓励他尝试,还总习惯性打击他:

  “就你,真做不好!”

  “你懂什么,这方面我比你强。”

  “不是老爸打击你,你真不如年轻时候的我。”

  ....

  长期下来,影子做事越来越没自信,畏首畏尾。

  也许是父亲在人生中曾遭遇一些挫折,被外界认可度不高,导致缺乏自我认同,所以在儿子成长的过程中,父亲会抓住一切机会向儿子表达:

  “你不如我”,“你跟我比差得远”这样的评价。

  仿佛只有这样,他才能找到自己缺失已久的存在感。

  虽然他把自己缺失的自尊心建立在与儿子的比较上,但他内心也是恐惧的。

  他担心儿子一旦做得好,超越了他,就失去了这种填补自己自尊心的重要来源。

  所以他无意识中,总是会去阻拦儿子的成功。

  同时,用这样的方式,他也可以实现对儿子人生的掌控,满足控制欲。

  影子成长中的重要决定都受到父亲的影响,或者说“干涉”。

  而他潜移默化也会觉得,父亲是比他更厉害的人。

  直到有一次,上司告诉他:“我觉得你明明很有能力,但就是不自信,真的可惜。”

  他才开始觉察到,他的自我认知在长时间偏颇的打压下,失去了客观的视角。

  因而放弃了自己的优势,遭遇更多的挫折。

  这样的父母,就像张爱玲的《金锁记》中的女主人公一样。

  母亲把女儿的婚姻之路堵死,又把儿子弄成了一个丧妻的可怜人,目的就是让子女过得比自己“惨”。

  这样,他们就会死心塌地守在母亲身边,一辈子被母亲掌控。

  现实生活中,这类父母对子女控制欲太强,总是希望子女需要自己,依赖自己。

  而当子女争气,有能力摆脱他们时,他们就不自觉地处处搞破坏。

  这种暗戳戳的亲子竞争,甚至连父母自己都难以觉察,结果就造成了对孩子的隐形攻击。

  例如:

  打击批评:总喜欢无意间奚落,嘲讽,贬低,否认孩子的成就等;

  故意激惹:知道孩子的敏感点,总是能轻松地激怒孩子;

  控制欲强:比如喜欢用关系威胁,如果不满足他的期待,就要和孩子断绝关系;

  心胸狭隘:不能容人之优点,甚至自己孩子比自身优秀都不行。

  如此被父母攻击的孩子,会在家庭中产生难以觉察的,很深的内疚感。

  潜意识里觉得,过得太好是不对的。

  过得比父母太好,反而对不起父母。

  所以他们不敢成功,不敢追求和表现自己的幸福,因而无法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这样对于父母,对于孩子,都无比可惜。

  03

  家庭中做到“个体分离化”

  才能各自拥有更好的人生

  那么,我们如何觉察和应对这种天然存在的“亲子竞争”带来的影响呢?

  其实,人有嫉妒心很正常。

  父母与孩子,特别是同性别的亲子,一直存在潜在竞争,不需要过度在意和回避。

  关键是,这种竞争是良性发展,演化为父母孩子的彼此认同;

  还是走向恶化,使亲子关系渐渐变得疏离,影响其发展;根本上取决于亲子关系是否积极、健康。

  良好的亲子关系,建立在父母的人格特质、心理健康状况的基础上。

  所以,父母的人格健全程度,对自身心理的觉察,对子女成长的影响非常重大。

  从父母角度出发,我们无法改变过去,但可以增加自我觉察:

  好好地看看,自己面对孩子时,那种莫名其妙的“不舒服”来自哪里。

  反思人生经历中的挫折与创伤,给自己的个性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又如何继续影响着你的亲子关系。

  特别是,回溯下自己原先家庭中继承的不安全感和低自尊,克制自己因此发展出的“控制欲”。

  因为,这很可能成为你和孩子产生过度竞争心理的原因。

  只有充分的自我觉察,才能最终做到分离个体化:

  家庭成员之间学习把对方当做独立的个体,接纳ta与自己的不同,尊重其发展需要。

  允许孩子脱离家庭,从共生走向分化,形成独立的个性和目标。

  而从孩子的角度来说,我们也要意识到,“父母的爱”并非是完全的、绝对的谎言。

  他们本意或有爱孩子的意愿,但自身却有很大的局限性,缺乏真正的爱的能力。

  一部分时代原因,让许多父母没能拥有一个物质更为丰富的童年,受教育的机会。

  还有的因自身条件有限,没实现人生目标,一生比较平庸,而又没能很好地疗愈自己。

  因此,当他们看到新时代的孩子,拥有特别优越的条件,受教育的机会,能力也超过自己,过上了自己想象不到的幸福生活后,一方面欣喜的同时,也会产生内在不平衡的心理,做出无意识的破坏性举动。

  目光短浅的父母可能会极力反对孩子的自主选择,认为自己曾经的经验才是最正确的。

  有的则会打击孩子,让孩子无法为自己感到骄傲,而是因不足而难过,自我厌恶,生活不幸。

  当我们遇到这样的情形时,一定要记住:

  你是你自己,你不是家庭的工具,你无需时刻回应家庭的需求,被迫扮演拯救者的角色。

  无论家庭中的竞争关系给你造成了何种影响,你需要做的是,用客观的方式看待自己,用健康的方式关爱自己。

  关注自己的需求,接受和发展自己的个性和体验。

  常常问问自己:

  什么样的事能让我快乐?

  我最看重什么?

  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这样,你才不会在家庭的隐形竞争带来的不安和矛盾中迷失。

  永远相信,自己是有价值的。

  不要忘记,父母也是人,他们本不完美。

  孩子也是人,他们终将独立,成为自己。

  接受家庭中存在的适度竞争心理,可以让每个人都更具备完善自己,追求自我的动力。

  而父母接受对孩子的隐形敌意,接受彼此都是独立的存在,才能更好与之分离,各自拥有更好的人生。

  04

  写在最后

  想和你分享伊能静在采访中的一段话:

  以前有人跟我说,你的孩子将来会飞走,我不相信的。

  可是后来我觉得,他不但会飞走,而且你得给他安好那个翅膀,让他飞走。

  儿子18岁生日后,她给儿子写道:

  得体的退出,是妈妈给你最好的爱。

  无论什么时候你回头,我们一直都在这里。

  如今,她觉得自己对孩子的角色,是一个“守望者”。

  父母最大的成就,就是孩子可以独立离开你,完成自己的人生。

  如此,父母才可以勇敢地去完成自己的人生。

  世界和我爱着你。

                 

在亲子关系,子女教育,中学生学习状态调整等方面,有困惑的亲们,可以关注博雅心理抖音号,了解更多心理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