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自己很差劲,是个失败的妈妈、失败的妻子。”
“我每天都好累,说不出来的累,感觉找不到活着的意义。”
“有时候照镜子,我都不敢认。那么憔悴的人真的是我吗?”
这是烟雨,第一次走进咨询室时对我说的话,带着强烈的不安和痛苦。
在此之前,自我否定和自我怀疑充斥着她的生命。
那些声音在她脑中不断盘旋,让她甚至开始出现抑郁的症状。
所以,在最难熬的时候,她开始尝试自救,并最终找到了我。
“我不想再这样下去了,你能帮帮我吗?”
01
我过着人人羡慕的生活
却活得“很失败”
烟雨是一个36岁的职场妈妈。
在很多人看来,她很优秀,过得也很不错:
985名校毕业,有体制内的稳定工作,老公家境不错,工作也稳定,孩子也有父母帮忙照顾。
用现在流行的话说,都能放心躺平了。
可她却从不会感到满足,也没办法放松下来。
我问:“你觉得,到底要做到什么程度,才能放松下来?”
她想了想,说:“以前我以为,等一切稳定下来,有房有车,孩子被好好照顾,我就能松一口气了,可真的到这样了,我还是没有……”
在孩子上学后,她的这种感觉就更强烈了。
她花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在孩子的学习上,力求能让孩子赢在起跑线。
可孩子的成绩没有达到她的期望时,她就会陷入愤怒和自责:
一方面控制不住地抱怨、指责孩子,自己为她付出了这么多,她却不认真学。
一方面又陷入自我攻击,不断地拿自己和别人比,认定自己是个失败的妈妈。
在她反复的爆发中,孩子开始变得自卑,越来越怕她,只愿意跟爸爸亲近。
在婚姻和工作中,也是如此。
一些很小的“摩擦”都会让她不断地焦虑内耗:
老公忘记某次的纪念日,没有及时回消息,或是回话语气不太好……都会让她认定自己很失败,这段感情很糟糕。
某次会议上没表现好,或是上级、同事几句不太认可的评价,都会成为她证明自己失败的“证据”。
做得好的事情,却从不会让她开心太久,反而会让她无休止地拔高“考核”自己的标准。
这样极端的追逐只要遭遇了一点挫折,或是只是没得到好的评价,她就会不断地射出“我不行”的箭,把自己射成筛子。
烟雨的故事,在中国并不陌生。
我们周围有不少的人,有着和烟雨相似的心理困境。
可能耗费了数十年,都没能建立起稳定的自我价值感,只能像一个无底洞一样,不断地向外界“索取”。
哪怕得到了不少外在的成就,还是感觉到不自信、低自尊或空虚,甚至陷入更极端的追逐中。
比如《人民的名义》里的赵德汉,明明已经有不错的社会地位和收入了,却还是贪污了2亿多元,哪怕这些钱他一分都不敢花。
因为自我价值感的匮乏,他只能靠拥有更多的钱,来满足“我足够好”的感觉。
02
是谁一直在说
“你不够好”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自我价值感,取决于一个人对内在自我的认可程度。
而烟雨,显然处在一个“自我价值感”并不够稳固的阶段。
所以,在咨询中,我首先和她一起去探索“为什么会这样”。
她觉察到,每次自己的“小目标”没完成时,哪怕是再小的一件事,都会给她带去巨大的焦虑和痛苦。
“为什么别人都可以,就你不行?你怎么这么差劲!”
这样的声音不断地在她脑中盘旋,逼着她去更努力地变得“足够优秀”。
可这样的声音,来自于哪里呢?
最初的声音,来自她的父母。
在烟雨的记忆里,父母一直对她很严厉。
明明她比哥哥更努力,也更优秀,却一直很少得到父母的肯定。
考试考得再好,她都得不到父母的夸奖。
期末老师给的夸奖评语,他们也只会管结尾那句“戒骄戒躁”,板着脸让她别骄傲。
可只要犯了一点错,或是考差了几分,父母就会否定她的全部,张口就骂。
“女孩子家家没点女孩样,丢死人了!”
“别人都没丢分,就你丢分了,你还好意思哭?”
“你怎么跟好的比呢?我看那谁都满分了,你怎么没有?”
在早期与父母的互动里,烟雨的“镜映客体需要”从没有被父母满足过。
镜映客体需要,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尤其是在展现出某些特质时,需要得到肯定,从中获得自我价值感。
这样的镜映,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是棒的,是有力量的。
这些微小的成就不断地被回应,也会让孩子逐渐形成一个稳定的自我价值感。
就像垒砖头一样,一块一块地往上牢牢堆砌,慢慢就砌成了一个长城。
小学期间,烟雨第一次写作文拿奖,兴致勃勃地向父母展示的举动,其实就是在向父母寻求镜映客体的需要。
可她的父母并没有耐心聆听,给出肯定和赞许,而是冷漠地回应,将奖状随意放在一旁。
每一次的进步、成就,都没有得到积极的回应,自恋一直受损,也就难以形成稳定的价值感。
并且,父母这些严苛的评价体系,随时间内化在烟雨的心里,让她变得偏执又焦虑。
让她不断地逼自己,一定要在某一段时间内,把某一件事做好。
只要有一个完成不了,她的自我就会被击垮,就失去了价值。
另一位来访者米米,也是如此。
大学毕业后,家里托关系帮她找了份国企的工作。
因为身边的同事学历都很高,能力也强,她就一直觉得自己不如别人,以偏概全地得出“我很差”的结论。
总担心同事会看低自己的她,反而因为过分敏感,人际关系变得更不好。
比如,同事没跟她打招呼,她就觉得对方是故意的;同事们聊天看到她过来就停住了,她就觉得是在议论她。
低自我价值感的她,就这样陷入越怀疑越担心,人际关系就越差的恶性循环里。
同样的经历,换做一个自我价值感高的人,会怎样想呢?
可能会觉得:
“虽然我学历没他们高,但能和优秀的他们一起共事,不正是学习的好机会?有不懂的,还能马上请教他们。”
自我价值感高的人会在积极的互动下,走进越来越好的良性循环。
当一个人体会到,并认可自己的价值,他也更有雄心,相信自己能做得更多更好。
03
那么,
如何获得稳定的自我
你是否也被“低自我价值感”深深困扰?
根据多年与来访者的咨询经验,我总结了3个比较实用的方法,相信也可以帮助到你。
a.接纳自己作为人的有限性
低自我价值感的人,特别善于看到自己的不足和错误。
但这样的“看到”,并不会推动他进步,只是又一次向自己证明“我很差”。
可事实上,每个人都会在生活中有不足和错误。
在这个日益焦虑的社会,我们总能看到一些“工作2年存款100万”“全职妈妈副业月入3万”的故事。
然后在对比中,觉得“工资不高,存不了钱,买不起房”的自己无比失败。
可类似这样的烦恼,也许是我们在现在的环境下,在这个年龄段,大概率会遇到的,无论如何都“做不到”的问题。
它更多地与社会的发展水平的局限性,或我们作为人的局限性有关。
接受这个局限性,不要因这些过多地苛责自己,一些外在的挫折就没那么容易动摇我们的自我价值感。
b.清晰自己的人际边界
我们常常有一种误解,认为要维系好关系,就必须要隐忍,牺牲自己的利益。
但事实是,不照顾自己、对自己负责的人,会把自己的责任和随之而来的情绪转嫁给别人,造成彼此之间的怨尤。
比如,在我们的妈妈、奶奶等老一辈人中,常常会有这样的现象:
一边自我牺牲,忙忙碌碌;一边又抱怨,攻击身边的人,“唉,我累死都没人心疼呐!”。
当我们人际边界不清晰时,就把很容易把自我价值感寄托在别人身上。
可是,别人怎么做是我们决定不了的。寄托在他人身上的价值感,自然也无法稳定。
所以,分清人与人之间的界限。清晰什么是自己的事,什么是他人的事情。
既不压抑、憋着自己,也不控制他人。
c.存在式生存,把注意力放在当下
人本心理学家弗洛姆将人的基本生存方式分为两种:一种是占有式,一种是存在式。
占有式的生存方式下,我们会倾向于从外界获取安全感和幸福感,把金钱、权力和地位等看作实现自身满足和幸福的手段。
这种生存模式下,自我价值感依附于我们占有的东西。
我们常常会因为害怕失去而焦虑、空虚和无所适从。
存在式的生存方式下,我们则会把注意力放在“我在做什么”“我怎么生存”,而不是“我拥有什么”上。
这种生存模式下,我们更关注自我的内在发展,而不是我们占有的东西,也不会因外在的变化而动摇我们的本质。
具体怎么做?
试着回想一下你过去的经历:
有没有在做哪些事情时,不需要外在的肯定,也不需要有什么成果,你也能很满足?
比如,种花时,沉浸在给它剪枝、浇水、施肥的快乐里,没有抱着它要什么时候开花,要发朋友圈集多少赞的想法。
又比如,秋天骑着自行车飞驰,体验阳光洒在身上的温暖,清风拂过脸上的凉爽。
这种无条件的,不需要金钱的证明,他人的肯定,而是“活着就很快乐”的感觉,就是一种存在的状态。
多去创造这种让你有这种“存在的状态”的场景。
当然,要重建稳定的自我价值感并非一朝一夕,这是一趟“长途旅行”。
接纳自己的有限性、清晰自己的人际边界、存在式存在,对被多年的限制性信念的压制的我们来说,也并不是容易的事。
过程中也可能遇到多次反复,这时,不用沮丧失望,多给自己一些时间。
必要时,也可以寻求专业帮助,比如心理咨询。
在亲子关系,子女教育,中学生学习状态调整等方面,有困惑的亲们,可以关注博雅心理抖音号,了解更多心理知识。
上一篇: 工作是修行者的沃土,也是觉醒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