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如何像玩手机一样爱上学习

发布时间:2023-06-08 14:59:57 阅读:537次

  你有没有看过类似于“如何像玩手机一样爱上学习”,

  或者是“如何一秒快速从玩手机的状态切换到学习状态”的学习类视频?

  (Youtube上常年很受欢迎的“教你如何学习”主题视频)

  这些视频很多都包含着关于学习的动力从何而来,工作的动力从何而来的问题。在很多时候,我们常常梦想着自己能够不间断地学习或者工作,却常常莫名其妙地在push自己的过程中对一些事情失去了动力。

  许多人对于内驱力其实是存在误解的。它不是一个完全关于自我和内在的力量。我们想要的力量感也并不是从自己的内心中悄无声息地无中生有。我们之中的很多人并不明白内驱力到底是什么,但不管我们想要做成什么事情,还是想维护生活中所珍惜的东西,都需要很多的内生动力。不拉动自己,我们会寸步难行。

  那么如何拉动自己呢?简单来说就是需要改变自己的情境。不论从社会学,心理学还是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我们都是可以从改变行为发生的情境来改变自己的行为的。

  在《内生动力》这本书里作者将基于这一原则从各个方面去阐明如何用内生动力达到目标,把自己从困境中“拉”出来。

  不确定性——内驱力的来源之一

  芝加哥大学有研究者做了一个实验:他们让几名芝加哥大学的学生喝水,并告诉他们如果桶里的水平面下降到规定的深度(达到刻度线或以下),就会获得奖励。一组学生被告知能够获得2美元的奖励,而另一组学生被告知喝完水后他们将通过抛硬币的形式来随机获得1美元或者2美元的奖励。

  猜猜是哪一组的同学喝的水更多?没错,就是那组能随机获得1美元或者2美元的同学。虽然他们能够获得奖励的期望值明显是低于第一组能稳定获得2美元的同学,但他们却会因为结果的不确定而更加用功[1]。

  那为什么不确定性的激励会激发更多的动机呢?

  第一种解释是,不确定的目标奖励是更难获得的。在这种结果不能被确定的情况下,我们一般会为了确保自己最后所能获得的结果是确定的,或者确保自己能获得最优的结果而不断努力。

  但有一些情况下只有适度的不确定性才能激发我们的积极性。过于不确定或者很难看到未来走向的不确定结果也会很容易给人造成想要放弃的欲望(比如老板画饼)。

  不确定本身也是能给人带来兴奋感的。以抽奖机为例,大家明明知道自己为抽奖付出的金钱的价值远高于自己能够抽中的东西,但仍然对这个游戏乐此不疲。因为无论理智上我们觉得这个游戏值不值,但单凭感觉我们并不知道自己究竟能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多少。而抽奖的过程就是一个解决不确定性的过程,解决不确定性是会让人产生兴奋感的,这就能很好地解释为什么有一些人沉迷赌博或者买彩票无法自拔。因为在本质上他们沉迷的其实是解决不确定性的过程。

  负面信息——解决困境的利器

  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各种不好的反馈,同时也从失败中得到了很多信息,比如“选这个选项是不正确的”,“我不擅长骑车”等。在接受失败所给我们的信息中我们往往不能学到很多,因为这种负向的反馈会让我们觉得自己并不适合去做某一件事,从而很容易放弃。而且当失败威胁到自信时,我们也会想要远离失败及失败带来的信息[2]。

  但不可否认的是,很多时候负面反馈所包含的信息比正面反馈更加独特和丰富。每个人都可以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失败,但成功的方式往往单一。

  研究者们也发现,失败往往是因为一些背景知识的缺失,如果我们能根据失败的信息去补全这些缺失的背景知识,会将失败这件事弄得更加明白。获得的知识也更有利于我们下一次的成功。

  那如何保护我们自己,并从失败中多学习到一些东西呢?

  一种方法就是提醒自己其实在做的过程中一直在学习和进步,或者与失败保持心理距离,想象失败的经历发生在陌生人的身上,以此来保护自己的自尊心。客观来说,遇到失败只是改正和进步的一个开端,即使是失败了你仍然是在进步中[3]。

  另一种方法就是问问自己在这个过程中是否是“进展缓慢”的呢?这样提问的好处就是,在我们处理负面反馈时,我们会更加努力地去想要推进事情的进展。

  书中作者认为,当一件事没有达到我们想要的成效时,如果我们认为原因是自己投入不够,那么在认知里我们会更倾向于及时止损,直接放弃掉推进这件事情。但如果我们认为成效不足的原因只是因为这件事由于一些客观原因(比如说启动一篇论文的写作本身就是比较难的)进展是比较慢的,那么我们会更加努力地去推进它的完成。

  远离诱惑——自控力的养成

  自控力是内驱力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是我们对于外界诱惑和自身行为习惯的一种控制。但在生活中很多情况下我们会破坏自己的自控力,比如我们倾向于只考虑单次行为所给我们带来的影响。

  今天多吃一块巧克力可能不是什么大事,但如果明天后天和大后天,每天都多吃一块巧克力呢?在今天看来可能多吃一块巧克力不是什么大事,但如果我们每天都这么想,那么一个月就多吃了30块巧克力,一年就……已经数不清到底多吃了多少甜食。

  同理,今天不小心多玩了两小时手机,少睡了一小时的觉,其实已经在潜移默化中破坏了我们的自控力。养成自控力的开始,就是意识到我们不能因为眼前的快乐就放弃对自己行为的控制[4]。

  很多时候我们也并不能察觉到什么情况下自己已经陷入了诱惑之中,或者自我控制模式已经出现了问题。解决方法就是提前思考——想象希望未来的自己变成什么样子,想象希望未来的自己达成什么目标。思考这些问题有助于让当下的自己与未来的自己产生联结,我们也就更有可能为了未来的自己的幸福而采取对自己未来有益的行为。

  相反,如果觉得未来的自己与现在的自己关系疏远,那么我们就会更可能做出对现在的自己有益的选择。

  有研究者做了一个实验。他们让两组大学生接受了不同的暗示:一组被暗示为毕业将会是个人的一个很巨大的转变(拉远了未来的自己与自己的距离),另一组被暗示为毕业这件事跟个人的品质的改变无关。再让他们二选一:现在获得120美元的购物卡,还是一年后获得240美元的购物卡。不出所料,认为未来的自己与现在的自己的距离更远的大学生更多地选择了现在获得数额更少的购物卡。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将自己的利益与未来自己的利益绑定的更紧,那么我们会更倾向于做出总体来说更有利的选择。

                                         

在亲子关系,子女教育,中学生学习状态调整等方面,有困惑的亲们,可以关注博雅心理抖音号,了解更多心理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