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讨厌的勇气》里,有这样一句话:
“活在害怕关系破裂的恐惧之中,那是为他人而活的一种不自由的生活方式。”
我有不少的来访者,也深陷在这样的恐惧中——
“我不喜欢老公不问我意见就安排约会的活动,又怕说了会吵起来。”
“其实并不认同朋友的看法,但又怕会闹掰,只好岔开话题说别的。”
“明明很想拒绝同事丢过来的活,又怕起矛盾,只能委屈地回个好。”
因为害怕关系破裂,常常忍着憋着,反而产生了隔阂,拉远了彼此的距离。
到底怎样才能拥有一段稳定、长久的关系?
你可能也很困惑。
今天,我想和你分享两个故事。
在他们的故事里,你或许能找到些自己的影子,也能找到解决这个困惑的一些办法。
01
5年的婚姻里
为何我们冲突不停?
第一个故事,是月月,结婚5年,冲突频发。
因为小时候父母就常常闹离婚,月月在长大后对自己的婚姻也没什么安全感。
再加上她性格内敛,不太自信,老公又很开朗阳光,让她时不时就会焦虑自卑。
因为焦虑和恐惧,她常常会控制不住地挑刺,和老公吵架。
试图用这种方式去不断试探老公还爱不爱自己,从他不够好的回应中,找到“他不爱了”的证据。
比如,有次情人节,老公因为太忙忘了准备礼物,直接给月月转了一笔钱。
她就有些生气,细数别人的老公有多精心准备,以此来攻击:他做得不够好,是因为不够爱自己。
刚开始,她的老公还会回应“这次是真忘了。下次纪念日时,我会好好准备的”。
可这样月月也还是不高兴,“什么都要我说了你才知道去做。”
然后,翻起旧账:
“你老是这样,每次都要我说出来才去做,这样要来的跟你主动给我的能一样吗?”
这样的冲突越来越多后,两个人的争吵变成了月月的独角戏:
只有她不停地在说,老公都不给回应,等她越说越炸时,就回句,好累啊,先睡觉吧。
可老公越回避,月月就越是咄咄逼人,陷入相爱相杀的恶性循环。
月月夫妻的冲突,相信不少伴侣在相处中也会发生。
越是亲密的关系,冲突就来得越是频繁和猛烈。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我们渴求亲密,也因此生出了很多的期待和恐惧。
而期待和恐惧,往往正是生出冲突的缘由。
比如月月和老公之间关于礼物的冲突,是因为月月对这件事有期待,可老公的举动却没有满足到她的期待。
这时,冲突就产生了。
再往后的不少冲突,则是因为恐惧。
害怕万一感情淡了,万一老公不爱了……不由地就将内心冲突外化,变成关系间的冲突。
在冲突发生后,两人如何应对,也影响着关系的走向。
比如月月,在冲突中时,常常用的是「攻击」模式——
通过指责、翻旧账等引发双方更多的愤怒和伤害。
而月月老公,则常用「逃避」模式——
通过不接招、冷处理等回避当下的冲突。
这两种模式,都不是在解决问题,而是在制造更多关系的裂痕。
02
别人羡慕的相敬如宾
只是我的如履薄冰
第二个故事,是我的一位来访者阿英。
她和老公结婚15年,有一个12岁的儿子。
她在咨询中说,自己和老公结婚至今没有吵过架,别人都羡慕他们是“神仙眷侣”。
但个中冷暖,只有她自己知道。
这些年来,离婚的念头有多少次在脑海回旋。
老公的性格比较强势,很多事都自己就做了决定,从不听她的意见。
比如早几年搬新家时,她很想参与进去,加入自己喜欢的风格。
可老公直接说“我自己来就好,你不用操心。”
她试图为自己再争取下时,老公就会岔开话题,或是假装没听到。
每当这时,她都感觉自己想再说些什么却说不出来,憋屈又无力。
在一次次积攒的委屈和失望里,对这段婚姻越发无望。
这样的憋屈,不只出现在婚姻里:
儿子到了青春期,变得很暴躁,动不动就发火。她想交流却无从下手。
职场上,领导很习惯性地把又多又杂的活丢给她,她想拒绝,又怕领导会因此质疑她的工作能力。
有朋友老是找她借钱,很久才还,每次借时还特别理直气壮,她很想怼朋友,又怕朋友会记恨,再见面尴尬。
她觉得自己活得太“老好人”了,咬牙咽下各种委屈,只会“好好好”。
因为害怕,冲突发生时,阿英常常用「屈就」模式——
把伤害指向自己,通过讨好、满足别人来回避冲突。
这些指向自己的伤害,一点点地将她吞噬,甚至引发抑郁。
她害怕冲突的背后,是成长过程中父母给她种下的信念:
跟别人起冲突是会被惩罚的。
弟弟要抢她玩具,她拿回来弟弟就哭,弟弟一哭,爸爸就不分青红皂白地罚她面壁思过;
在学校跟同学发生口角,妈妈也会说是她的错,认定她给家里惹了麻烦,好几天冷言冷语。
慢慢地,她再也不敢跟别人起冲突,有情绪也都会压抑下来。
因为她认定,没有人会在她身后护着她。
当然,在这段婚姻里,当冲突出现时,阿英的老公也并没有很好地应对。
而是用「冻结」模式,在面对阿英的争取时,岔开话题,不予回应。
「屈就」和「冻结」,同样也不是在真正的解决问题。
反而会让彼此陷入看似和谐,实则隔阂渐生的假性亲密中。
03
在关系里,
最难得的是好好吵架
我们害怕冲突,很多时候,是害怕它会破坏我们的关系。
可实际上,好的关系,更像一块有弹力的布。
面对冲突的过程就像我们在不断地抻这块布。
每次面对,都能把它抻长,让它变得越来越能“容纳”。
如果只因一次冲突就关系破裂,那这样的关系也不值得我们维系。
所以,当冲突发生时,不妨试着不再逃避,而是面对它,去好好地体验它。
它不是你们关系的拦路虎,而是推动关系更深发展的契机。
当然,当我们习惯了以往的应对冲突的模式时,去好好面对真的很不容易。
更不用说,有条理地表达自己,不含敌意地捍卫自己的权利了。
但我们还是可以试着一步步去做,慢慢地去改变:
①不要执着于争论对错
人和人之间的冲突是很少与事实有关的,更多的是与每个人对问题的看法与自己的价值观有关。
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视角、经验来解释他人和世界。
当我们执着于对错时,焦点就从“解决问题”转移成“搜证大赛”。
不断地翻出旧账,力图证明“我是对的,你是错的。”
家不是论对错的地方,而是讲爱的地方。
如果我们能够看到冲突中对方的应对模式,共情彼此当下的情绪,看到问题背后的症结,冲突也能因此缓解。
②学会按下“暂停键”
我们的大脑有两个系统,一个是感性系统(感性脑),一个是理性系统(理性脑)。
有时候,当我们处于愤怒中时,会出现摔门、扔东西等的状态。
这是因为在愤怒时,感性脑会抢先到达,唤起最原始的冲动。
理性脑则会比感性脑慢到达16秒左右。
所以,识别到情绪出现,冲突马上要升级时,给自己按下暂停键。
给我们的理性脑留出16秒的时间,去思考“我这样做好不好?对不对?”
如果你是在和伴侣、孩子、朋友发生冲突的场景里,那试着「撤离事故现场」:
暂时离开这个场景,去个卫生间或是去倒杯水喝。
如果是在办公场合,或是实在不能离开这个场景时,那试着「数数」:
比如数羊,内心数1只羊、2只羊……将情绪暂时地抽离。
或是进行几次深呼吸,深深地吸气,再用缓缓地吐气,也能让你暂时地抽离情绪。
③多用正向和具体的表达
冲突的产生是为了解决问题。
可很多时候,我们却在表达时只输出情绪,不给出具体的解决方法。
所以,在争吵时,试着用正向和具体的表达。
比如用“我希望”替代“你不要”,用“可以吗”代替“你应该”:
“你不要再忘记纪念日了”换成“我希望你可以记下我们的纪念日”;
“你不要总是自己做决定”换成“我希望你可以听听我的想法”
“你应该把换下的袜子放好”换成“可以把换下的袜子放到洗衣篓吗……”
用这些正向、具体的语言,让对方清晰地知道我们的需求,也能减少他们对我们提的需求的抗拒。
我们可以表达,但表达时要让对方知道,我们是不含敌意的。
可能看到这里,你还是觉得坦然面对冲突很难。
我想说:没关系,不用太责怪自己。
每个人成长至今的行为模式,都带着早年的信念和经验。
要改变,确实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事。
所以,冲突发生时,你还是可以紧张,可以恐惧,甚至可以产生很多糟糕的预设的。
一点一点地练习,让改变逐渐发生。
当然,如果有需要,你也可以来我的咨询室聊一聊。
我愿意陪伴你,无条件地接纳你的情绪,帮你及时地分析问题,陪你看到深埋在冲突之下的感受。
也许是过往的创伤性事件,也许是未曾被满足过的需求,也许是在原生家庭不被接纳的体验……
你也会在这段咨访关系中,体会到被全然接纳的新体验,在滋养的关系里重新养育自己,挖掘出力量,去建立、维系一段好的关系。
最后,我想告诉你:
你的关系,没想象中那么容易破裂。
试试在其中更舒展,更自在一点。
世界和我爱着你。
在亲子关系,子女教育,中学生学习状态调整等方面,有困惑的亲们,可以关注博雅心理抖音号,了解更多心理知识。
上一篇: 为什么现在很多优秀的女孩,都不恋爱结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