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什么样的家庭,容易养出精神病?

发布时间:2023-06-30 16:38:28 阅读:172次

  前段时间,我们写了一篇关于“诡辩式关系”的文章,引发了很多读者共鸣。

  看完留言后我发现,除了伴侣,最困扰大家的其实是“诡辩式父母”:

  “和诡辩式父母相处才最痛苦,做不到不理父母,但和他们呆在一起又很折磨。”

  “父母觉得我做什么都是错的,完全不知道怎么和他们相处。”

  的确,和其他关系不同,亲情是我们最难以割舍的情感。

  但同时,“诡辩式父母”又非常折磨人。

  这种情况下,我们该怎么办呢?

  今天,壹心理想跟你聊聊“诡辩式父母”。

  01.

  “诡辩式父母”的3种表现

  你遇到过吗?

  和其他关系中的诡辩相比,“诡辩式父母”最大的特点是“不一致”,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

  1.表里不一

  最常见的:说一套,做一套。

  比如,有些父母嘴上说“不看重成绩”,但孩子真的考砸时,ta们会非常生气,通过甩脸子、冷暴力、禁止孩子玩耍等隐性攻击方式,表达不满。

  或者表面上说“我们家是民主型教育”,但在实际选择中,会不断否定孩子的真实想法,引导孩子接受自己的要求。

  《以家人之名》中的女孩齐明月,就是典型例子:

  妈妈带她去商场买衣服,嘴上说让明月自己挑。

  然而,当她想选白色时,妈妈立马说:“不爱干净还爱穿白色的。”

  当她选黑色时,妈妈又说:“黑色不适合你。”

  最后,明月只好选了妈妈挑的粉色,妈妈又指责她“一点主见都没有”。

  更可怕的是,如果孩子指出父母的错误,父母就会诡辩称:“我都尊重你的选择了,你还有什么不满?”

  这种言行不一致,会让孩子内心十分撕裂,不知怎么做才能让父母满意。

  就像那句话说的:你剪断了孩子的翅膀,又要让孩子飞翔。

  2.自相矛盾

  ta们对同一件事,常常有完全矛盾的两种反应。

  比如许多父母经常抱怨孩子不做家务,很懒;

  但当孩子主动打扫卫生时,父母反而批评说:“你这地拖了还不如别拖,这点小事都做不好。”

  于是,孩子就会觉得,这家务做也不是,不做也不是,陷入两难境地。

  一位网友分享过自己的故事:

  “我好像怎么做都不能让妈妈高兴:

  我在城里买了房,接她过来住,她会和老家的亲戚说我不尊重她,强行把她接到不熟悉的地方住;

  于是我把她送回老家,她又说我嫌弃她,把她一个人丢到农村。

  她抱怨在家无聊,我就带她出门旅游,她又觉得我乱花钱,一路上都不开心;

  给她报了社区的广场舞,她觉得自己不会说普通话,会被别的老太太瞧不起。

  我妈妈一个人把我抚养长大,我非常想回报她,让她安享晚年,但怎么让她开心就这么难呢?”

  自相矛盾的父母,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怎么做都是错的。

  同时又扮演受害者,诡辩称孩子不懂ta们的心。

  3.出尔反尔

  经常表现为:理直气壮地打破自己的承诺。

  比如很多父母喜欢承诺孩子“成绩好就给你买手机”。

  结果孩子努力达到了父母的要求,父母却不愿兑现承诺,反而说:

  “这次考好,不代表下次能考好。”

  “不给你手机是对的,这不考好了吗?”

  当孩子指出父母不守承诺时,ta们就会恼羞成怒:

  “我都是为你好,你学习难道是为了我吗?”

  “我是你妈,我能害你吗?”

  这种道德绑架,往往让孩子有苦说不出。

  总之,“诡辩式父母”总有一套自己的逻辑,无论做错什么总能找到理由反驳,绝不会承认自己的错误。

  长期以往,父母以为自己付出了所有爱,而孩子却受了一身伤,对家庭关系是两败俱伤。

  02.

  诡辩的本质

  是一种隐秘的掌控欲

  其实这些不一致,在心理学上叫做“双重束缚”。

  这是英国心理学家贝特森提出的一个理论:

  指一个人同时在交流的不同层面,向另一个人发出互相矛盾的信息,对方又必须做出反应。但不论他作何反应,都会得到拒绝或否认,陷入两难的境地。

  “双重束缚”最容易出现在双方地位不平等的沟通环境中。

  而孩子和父母,在权力上就处于不平等的状态。

  因此,家庭是“双重束缚”最多发的环境之一。

  贝特森也是在观察一对母子时发现的这种情况:

  一位母亲去医院探望患有精神分裂症的儿子,儿子把手臂放在母亲的身上,母亲的身体变得僵硬。

  于是儿子就撤回了手,母亲却反问他:“你不爱我了吗?”

  儿子不知道怎么回答。

  母亲接着劝他:“亲爱的,你不要这么容易不安,不要害怕表达自己的情绪。”

  在这个故事中,这位妈妈同时向儿子传递了两种矛盾的信息:

  “身体僵硬”表达了她对儿子的拒绝;

  但当儿子按照妈妈的意思撤回手时,又感受到了妈妈的愤怒和不满。

  这种矛盾让儿子进退两难,仿佛无论怎么做,他都有错。

  为什么“诡辩式父母”在教养孩子时,会发出完全矛盾的信号呢?

  因为,“双重束缚”的本质是一种隐秘的掌控欲。

  这类父母会通过“诡辩”让自己看起来很讲道理,但实际上并没有把孩子当作独立的个体,希望孩子完全按照父母的想法做事做人。

  而这种掌控的目的,是父母为了确认自己的权威性。

  在ta们看来,“家长”的身份高于一切。

  通过“让孩子听话”,可以获得心理优势,维持父母的“地位”。

  通常情况下,这类父母也可能是在其他关系中处于弱势地位,才会将这种焦虑和恐惧投射到孩子身上,以此获得权力感和优越感。

  03.

  这样的家庭

  容易养出精神病

  毋庸置疑,这种“双重束缚”的养育方式,会给孩子带来极大的伤害:

  1.自我意识混乱

  长期被“双重束缚”的孩子,最先产生的,就是自我贬低。

  因为无论ta们如何反应,得到的都是否定和拒绝。

  这会让ta们对自己的感受产生质疑,认为自己的感受不重要。

  这对一个孩子的打击是巨大的。

  ta会无法识别自己真正的想法和感觉,无法通过外部投射建立完整的自我意识。

  也就意味着,ta的自我在童年阶段就停滞了,只能带着一个混乱的自我走向成年。

  2.习得性无助

  同时,否定和拒绝带来的“挫败感”还会慢慢累积,发展成一种长期的无助和无望感,认定自己做什么都会失败。

  于是在面对其他事情时,也干脆连试都不试就放弃,演变成“习得性无助”。

  甚至有些人还会因此无法维持任何一段长期关系,因为ta们会强迫性重复这种模式,遇到问题不去解决,而是自怨自艾,直到破坏每一段关系。

  3.可能导致精神病

  最严重的结果,就是这个孩子在长期、持续的进退两难困境中,混乱的自我意识不断被加剧,极有可能陷入精神绝境,导致“精神分裂”。

  贝森特在对许多精神病患的观察中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症状,会因为“双重束缚”而加重。

  比如上述的那个儿子,在母亲探病前他很平静,母亲走后却突然发狂,乱砸东西,甚至伤到了身边的人。

  就是因为,母亲的行为又让他体验到了“混乱感”和“无助感”,而他不知道怎么去做,于是只能通过愤怒、分裂这种充满破坏性的方式应对。

  还有些人会采用极端的方式去反抗父母。

  例如有的人为了摆脱父母的控制,在高考时故意不填答题卡,就是不想顺父母的意去读他们想要的大学和专业。

  这种孤注一掷的方式,既伤父母,也可能对孩子的人生造成无法挽回的伤害。

  04.

  遇到“诡辩式父母”怎么办?

  “诡辩式父母”之所以会带来这么大的伤害,一个原因是孩子不会轻易地离开父母,在经济和情感上都对父母有所依赖,很难做到完全切割。

  这种情况下,我们能怎么做呢?

  1.觉察问题

  最重要的第一步,是从“认知层面”给自己松绑。

  前面说过,陷入“双重束缚”的一个前提,是双方地位不平等。

  孩子之所以会深陷其中,正是因为对父母的爱抱有期待,才会因为无法满足父母的要求感到痛苦。

  因此,你首先要做的就是认识到:

  你会陷进去并不是你的问题,而是因为你在这段关系中,本身就处于弱势地位。

  你只是太渴望被爱、被认可、被支持……

  2.主动沟通

  需要强调的是,有些父母确实不是有意伤害孩子的,他们进行“双重束缚”往往是无意识的。

  因此,觉察后的你,一定要尝试和父母主动沟通。

  坦诚地向他们表达你真实的感受,注意不要带有指责和抱怨,积极地和父母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式。

  接着,就需要你们共同努力,探索出最合适你们的家庭互动模式。

  3.装聋作哑

  除此之外,严重的“病理性诡辩”的父母很难听进去孩子的话,只会认为孩子在反抗自己。

  所以,当主动沟通无效时,记得除了拒绝和接受外,你还有第三个选项——

  忽略。

  这并不是要你无视父母的所有话,而是当你陷入“不可能解决”的困境中,感到极度无助、痛苦时,记得提醒自己:

  我并不需要对这些问题做出反馈。

  面对父母过于激动的情绪反应时,尽量不立刻去讨好,而是保持镇静,在你的能力范围内做出反抗。

  当无法反抗时:躺平、糊弄、敷衍、不给任何回应......

  用这些不过分的、消极的应对方式,后退一步,给自我留个喘息的空间。

  4.划定心理边界

  最后,要记住,人是会成长的。

  关系中的强弱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当你成为一个成年人时,这些束缚对你的影响就会变小很多。

  你要做的,就是把童年的威胁留在童年,等你足够独立强大时,你的自我会帮助你划定出一个安全的心理边界。

  它会让你意识到,哪些方面是你可以向父母妥协的,哪些方面是你绝不能让步的。

  你也会有足够的力量去向父母捍卫自己的心理边界,以成年人的姿态为自己负责。

  05.

  “诡辩式父母”

  如何更好地育儿?

  在翻看读者的留言时,我也被一些话语触动到:

  “感觉自己有诡辩式父母的苗头,要怎么办呀?”

  “我平时就很喜欢诡辩,真担心将来影响孩子,怎么避免呢?”

  在我看来,当你意识到这个问题时,改变的第一步就发生了。

  接下来,你可以试着这么做:

  1.转变思维模式

  很多父母不愿意向孩子承认错误的原因是:认为父母应该是一个“全能的神”一般的存在。

  犯错,意味着“没面子”。

  因而担心向孩子低头,会导致孩子不听话。

  但其实,孩子需要的并不是全知全能的父母,而是能够以身作则、给自己充分的爱与支持的家人。

  只有转变这种思维,父母才能真正把孩子当作平等的个体去看待。

  2.区分自己的想法和孩子的想法

  当你和孩子在某些选择上出现矛盾时,不要急于否认,或是摆出大人的姿态教育孩子。

  而是先主动停下来,自我反思:

  我的言行是否一致?

  这究竟是我的想法,还是孩子的想法?

  我到底有没有强迫孩子?

  相比孩子,父母更应该有理性处理情绪和冲突的能力,这才是作为成年人应有的榜样。

  3.练习正向表达

  当孩子表现出不尊重、不满意你的情绪时,即使ta是错的,也不要立刻否定和贬低ta的想法。

  你可以主动沟通,帮助ta们找到原因,引导ta们找到正确的方向。

  有可能的情况下,可以先按照孩子的想法来,哪怕承担一些小小的代价,也能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当然,如果你做错了,也要勇敢主动地向孩子承认错误。

  06.

  写在最后

  父母对孩子的意义,比我们想象中要大得多。

  刚出生的婴儿,就会无意识地去讨好自己的照顾者。

  对孩子来讲,最困难的事情就是“拒绝”父母的爱。

  只要有一丝被爱的希望,孩子们都会努力去做。

  哪怕因此被束缚,陷入无尽的痛苦中。

  每个人都是从孩子走过来的,应该很明白这种感受。

  所以成为父母之后,绝不应该利用孩子会无条件爱父母的心理去控制他们;

  不应该把“父母”的身份作为获取权威和优越感的手段;

  不应该通过孩子去获得自己想要的心理优势、权力感、社会地位等等。

  成年人,要做自己幸福的“第一责任人”。

  希望我们都能做好父母,做好孩子。

  在每一个不同的身份转变中,承担责任,收获幸福。

  世界和我爱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