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没有安全感的人,大多出自这1种家庭

发布时间:2023-07-15 08:50:04 阅读:171次

  「我在那里没有归属感,只想逃避。」

  朋友聚会上,一个女孩说。

  她换了好几份工作,都因难于处理人际关系最终放弃。

  但她也不知道自己未来想做什么,能做什么,十分迷茫无力。

  另一个女孩也说,自己敏感脆弱,在感情上患得患失,惯性地讨好对方,最后都无疾而终。

  如今她31岁未婚,陷入年龄危机,感觉自己「摇摇欲坠」。

  这些年,我听到很多人都说:「我真的太没安全感了」。

  这是一种什么感觉呢?

  就像你始终「飘在空中,无依无靠」,是一种害怕被抛弃的感觉:

  害怕被他人抛弃,被社会抛弃,被时代抛弃。

  而安全感,是人最基本的心理需要,会极大影响一个人的工作、爱情、家庭。

  今天,壹心理想和你聊聊:

  一个人的终极安全感来自哪里?

  01

  一个人没有安全的根源是什么?

  我想起那部曾深深打动我的电影——《何以为家》。

  12岁的男孩扎因出生在黎巴嫩的贫民窟。

  为了不被房东赶出去,他每天扛水、卸车、送煤气,循环反复。

  贫民窟的空气混着下水道的味道,扎因瘦弱的身躯,像极了一只蝼蚁。

  突然,妹妹萨哈来了第一次例假。扎因立刻把她带到厕所,慌忙脱下背心,让她塞到私处,并偷偷帮她清洗血裤。

  他必须向父母隐瞒。因为在他们的文化里,初潮意味着女孩可以出嫁了。

  很不幸,父母知道后还是把妹妹卖给别人当“童养媳”,竟然只为了从杂货店换来几只鸡、一些钱,贴补家用。

  扎因绝望,离家出走。

  当他在街上混饭吃时,惊闻妹妹因怀孕大出血而死。她才11岁。

  扎因拿起刀飞奔而去,砍伤了妹妹的「丈夫」。

  他因此入狱,判刑5年。

  而这时,妈妈竟然又怀孕了。

  扎因忍无可忍,他明白「这个孩子长大后,和我一样不幸」,狱中的他找律师,把父母告上法庭。

  法官问扎因,为什么要告父母?

  男孩平静地说,「因为他们生了我」。

  家本来是创造安全感的地方,却成为一个人最没有安全感的地方。

  但父母觉得不可思议。

  爸爸说,「我也是这样出生,这样长大的,我做错了什么?」

  妈妈说,「我这一生都是奴隶,你还敢批评我?没人有权批评我。」

  听起来真的无可辩驳。

  因为「我也没有安全感,所以给不了你安全感。」

  对于孩子来说,一个家除了提供基本的物质需要,最重要的,就是精神上的安全感。

  父母需要尽量给孩子一个有安全感的家。这样,他才有能力去外界探索更多可能。

  否则,他的一生,就会一直在不安全感里沉沦,不停地精神出走,内心动荡不安,不断地找「家」的感觉。

  如果一个人,一个工作,一个地方没有给他安全感,他就会不停地换。

  如此,一个人大部分的人生选择,都会被找「家」的潜意识操控。

  02

  没有安全感的人

  一生都在找“家”

  为什么不安全感会如此强烈地代际传递下去?

  我和父母,爷爷奶奶聊过他们年轻时的故事。

  他们那个年代环境和家庭异常动荡,父母没能力建构一个心理上安全的「家」,也没能活成自己想成为的样子。

  他们内心有强烈的害怕「被抛弃感」,所以总想去抓住些什么牢靠的东西。

  当我出生时,他们看到了希望。

  「我可以通过孩子,实现理想自我,弥补缺憾,感到安全。」

  所以反过来想想,父母为什么一定要让孩子考公务员?因为他们那个年代,这就是稳定的象征。

  为什么一定要结婚?因为结婚,有个人一起,就不会再那么动荡。

  为什么要找门当户对的人?要买房?因为门户和房子,就是一种安全感。

  你会发现,本质上,这些东西都是心灵上的「家」的象征。

  拥有这些,他们可以安慰自己:「再怎么样,我都有一个家。我不会被抛弃。」

  他们必须生活在一个完全标准化的时代。

  穿一样的衣服,做一样的事,拥有同一个目标。绝不能挑战权威,不能成为异类。

  因为这样,让他们感到安全。

  所以不管你怎么说,他们都不可能理解:你为什么不肯走他们期望的稳定道路?老了怎么办?

  因为他们这一生找这个「家」,找这种安全感,太久太久了。

  父母没有安全感的后果,是充满生命力的孩童,会慢慢走进被他们预设好的,逼仄的人生轨道。

  这个内化多年的潜意识里的恐惧,逼使他们放弃自己和孩子人生的无限可能。

  只为满足最基本的心理需要。

  03

  安全感是我创造

  并认可自己的身份

  如果安全感根源于家庭、文化和大环境,那成年后,我们还有可能走出这样潜意识的重复和不安全感吗?

  当然可以。

  父母和环境的不安全感代际传递到我们身上,虽很难改变,但也不是不可能。

  我一直坚信,心理意义上的家,不完全等同于家人和伴侣。

  皇后乐队传奇主唱弗莱迪的一生,揭示了「家」真正的意义。

  他出生在英国乡村,一个印度移民家庭,家境极差。

  他的移民身份,非主流长发,一口龅牙,奇葩穿衣风格,机场搬运行李的工作,都让他显得格格不入。

  父亲看到他从酒吧回来,深深叹气,冷眼告诫:你要「有意义的作为」。

  社会、父母、同伴都不认同他,所以他从小就在寻找心理意义上的「家」:

  一个身份认同。

  为此,他创造了自己的摇滚世界:皇后乐队。并对此深信不疑。

  从孩童起,他就爱听大量音乐:吉姆·克罗斯,齐柏林飞船,猫王,滚石,约翰·列侬,披头士.....

  他积极利用自己身上的每一个条件去创造自己的精神世界。

  别人眼中丑陋不堪的龅牙,他却说,这让他的嘴张很大,音域横跨四个八度。

  当乐队几经努力,终于接到一个著名经纪人的邀约。弗莱迪被问道:这么多想成名的年轻人,凭什么你们会成功?

  他回答:因为「我们都不合群,特立独行,我们的音乐是做给和我们一样的人,我们是为了他们而歌唱。」

  皇后乐队和摇滚乐,是他的家。而那些特立独行的听众,是他的家人。

  这,是他真正的身份认同:

  我创造,并认可自己的身份。

  弗莱迪相信,「只有我才能定义自己。我要做我生来就该成为的人。」

  这,也是他为自己,为他人,创造的精神宇宙。

  一个区别于自己糟糕原生家庭的,真正的「家」。

  而当一个人有了真正的「家」时,他不管被如何评价,遇到什么挫折,都有力量去对抗。甚至,毫不理会。

  如同最后患了艾滋病的弗莱迪对众人说道:

  不用大惊小怪,用你们的同情心来烦我。这些都是在浪费时间。我没时间来扮演受害者。这些时间我们可以用来搞音乐。

  04

  我们都需要

  一个「容器」般的家

  这世界上,没有人可以完全不依靠外界力量,凭空创造内心的安全感。

  需要什么呢?

  我很喜欢的精神分析大师比昂,曾把母亲对孩子的功能比作一个「容器」。

  孩子需要从母亲那里得到「容器」般的安全感,不管他的冲动或破坏性如何,母亲依然能够完整无损地呆在那里。

  「容器」还能吸收和处理那些对婴儿有损害的、威胁的感觉,转化婴儿体验到的不快乐和冲击感。

  最重要的是,母亲要将孩子内心的东西装起来,保护好,使之非常安全。

  这个内心的东西,就是自我,是一个人对自己和世界的信任和爱。

  这样的过程反复进行,便完成了一个人心理结构的塑形。

  最终,一个孩子,就会生长成有安全感的人。

  所以制造安全感,我们都需要一个容器。

  而对于弗莱迪来说,他的挚爱玛丽,就是他的容器。

  当谁都不看好弗莱迪时,玛丽开心笑着说:「你会成就伟大事业的」。

  别人吐槽弗莱迪怪异,她说:「我喜欢你的穿衣风格,大家都应该大胆一些」。

  玛丽一直「容纳」着世俗眼中与众不同的弗莱迪,并把他与生俱来的「特别」,转化成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激励他创作出了无数直击灵魂的歌。

  后来,他们结婚了。

  直到弗莱迪意识到自己是双性恋,这对挚爱,最终和平分手。

  但玛丽离开后寻找到自己的幸福,弗莱迪却堕落了。

  他失去了他的「家」。

  他常驻夜店,吸食违禁品,每天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

  而且,弗莱迪那恶心的经纪人,隔绝他与外界的联系,并挑拨他和乐队成员的关系,导致乐队解散。

  当玛丽打来电话,他谎称弗莱迪太忙无法接电话。甚至连著名的“Live Aid”演唱会的邀约,他都直接替弗莱迪拒绝。

  直到一个大雨的夜晚,玛丽驱车赶到弗莱迪的家。对他说:

  「回家吧。」

  「不管怎样,都有人爱你。」

  那一瞬间,弗莱迪像被什么东西击中。

  他开始意识到,他的「家」——玛丽,从未抛弃过他。

  他找到乐队成员,他们原谅了他,还送了他一句「我们是家人」。

  皇后乐队重生。

  在15亿人在线观看的“Live Aid”演唱会上,他们的表演,成为了摇滚史上最经典的演出。

  玛丽那句「回家吧」,拯救了这位传奇主唱即将沉沦的一生,也创造了世界摇滚音乐史上的奇迹。

  这,就是「家」的力量。

  后来玛丽结婚怀孕,弗莱迪虽然不舍,但他也深深明白,她永远不会离开。

  这个「家」,永远存在。

  45岁因艾滋病去世的弗莱迪,把几乎所有遗产、房子,都给了玛丽。

  所以,家是什么呢?

  家是一个容器。

  一个固定客体,可以去容纳你的特别,回应你的悲伤的人。

  是一个你受伤时,保护你的自我;你迷失时,能让你回归自我的地方。

  05

  人可以为自己制造安全感

  为什么那么多人没有「家」?

  因为他们的父母或伴侣是:你满足了我的要求,我就爱你。

  他们给这个世界产出一个畸形意识:只有我优秀了,才有人爱。我很糟糕,所以我不值得被爱。

  但「家」对人的意义恰恰完全相反:因为我爱你,所以「优秀」一点都不重要。

  这种无条件积极关注,是制造安全感的本源。

  想起前段时间,一个女孩发帖说:“我的农民爸爸读了我的硕士毕业论文”,看哭了无数网友。

  原来是她在写毕业论文期间很受挫,是爸妈陪她共同分担了那段时间的痛苦,爸爸还读了她的毕业论文,给她提了建议。

  她有感而发说:“我爸爸是世界上最好的爸爸,最酷的爸爸,没有之一”

  她的爸爸有多好呢?

  (1)允许她懒惰。她不想写作业,爸爸就说可以不写。

  (2)允许她逃避。她不想上学装病,爸爸就带她到处找医院;被医生拆穿,爸爸说没事……最后在家玩了半学期。

  (3)给她自由的童年。她从小没上过补习班,因为爸爸说,小朋友上学就很辛苦了,假期就应该玩。

  (4)给她创意的启蒙。她小时候想做实验,爸爸会带她做各种乱七八糟的事情。

  (5)允许她怯懦。她大学因为害怕解剖课打电话给爸爸,爸爸会鼓励她逃课,说“害怕为什么要做?”

  (6)鼓励她要勇敢。失败的时候,爸爸会鼓励她说:“女儿是最棒的小孩,你永远可以再试试。”

  (7)和她谈论爱情,但并不干涉她……

  这个女孩最后说道:“感谢我的家人,让我永远觉得世界美好,生活可期。”

  这个家给予的无条件的爱、接纳、支持、理解……成为了女儿最好的「容器」。

  我知道很多人会说:我没有这样的家庭,没有这样的父母。

  但成年后的我们,能力其实远比我们想象的大得多。

  当我们的自我成长到足够成熟、自我价值感足够强大,便会知道自己需要怎样的「容器」。

  然后在其他社会关系中,寻找一个尽量好的固定客体去发展,在新的、充满爱的关系中,重新滋养自己。

  只要你愿意,人永远都有成长的可能性。

  其实不管是创造自己的身份认同,还是寻找固定客体(容器)的生命旅程,都是漫长的,煎熬的。

  但却也是幸福的,有意义的。

  我最爱的心理学大师卡尔·罗杰斯说:人一生的意义,是成为你自己。

  为了实现这个意义,你需要通过各种办法,找到你的「家」,创造属于自己的安全感。

  我相信,你一定可以。

  世界和我爱着你。

                  


在亲子关系,子女教育,中学生学习状态调整等方面,有困惑的亲们,可以关注博雅心理抖音号,了解更多心理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