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有本事“中年任性”的人,这一点都很强(不是靠有钱)

发布时间:2023-08-11 15:31:30 阅读:442次

  以前,“任性”是个贬义词。

  “你怎么这么任性?!”总有一种指责的意味。

  现在,不一样了。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们开始羡慕那些任性的人。

  羡慕他们可以活得自由又自我。

  高分台剧《俗女养成记》中,女主陈嘉玲就很任性。

  39岁,辞去高薪工作,跟未婚夫分手,用全部积蓄买下一栋“鬼屋”。

  40岁,还在很顽固地要自己装修……

  不管别人说什么,她只听自己的。

  很多人说:年纪越大,越不敢任性。

  陈嘉玲,却是个例外。

  她是怎么做到的呢?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任性”。

  01

  40岁的女人,

  可以活得多任性?

  39岁,即将结婚时,陈嘉玲毅然分手,离开了相恋五年的男友。

  同时,还结束了看起来高大上,实则又累又烦的稳定工作。

  从繁华的台北,搬回了台南老家。

  在40岁,陈嘉玲开启了人生下半场。

  她考了一张英语导游证,以“国际玲”的身份接待外国游客;

  哪怕医生说“再不生孩子,可能已经没机会了”,她依然不想结婚,也没计划要孩子;

  看上一栋“鬼屋”,哪怕里面有人自杀过,她也坚持用全部积蓄买下了它,经过一整年的“折腾”,终于有了“家”的样子。

  陈嘉玲,也正式开始了“一个人”的生活。

  但并不平静。

  为了和自己较劲,装修房子时的她,坚持亲力亲为。

  然而入住后,各种匪夷所思的桥段轮番上演。

  清理院子里的马蜂窝,被蛰;

  硬要自己打气枪,把钉子打进大腿里;

  刷油漆,直接从架子上摔下来......

  三天两头跑急诊,年轻女医生甚至以为她被男友家暴了。

  可即便如此,她也没有妥协,坚持不让父母插手房子的事儿。

  爸妈担心这个房子是鬼屋,风水不好,特意请来风水大师。

  她毫不客气地把他们轰走。

  妈妈生气,说“我们是好心没好报”。

  她不依不饶,直接跟爸妈要回了自己房子的钥匙。

  去家具城挑沙发,她选中了白色的L型那款。

  结果妈妈觉得那个沙发颜色太浅,容易脏,悄悄让送货员送了深色的过来。

  她坚决拒收:

  “姐的沙发姐自己选,这是我家我的东西,我要弄脏也是我的事情,你们都不要再管我的事情了!”

  40岁的陈嘉玲,并没有40岁“该有”的稳重和妥协。

  相反,她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来,让人“不省心”。

  可是,看到她这样,又有多少人莫名羡慕呢。

  很多人都问过:到底怎样才算活出自己?

  陈嘉玲这样就是。

  自己的事情,自己说了算,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活。

  《俗女养成记》会告诉你:原来一个人,真的可以活得自由而任性。

  可能做到这样,其实并不容易。

  02

  任性的背后,

  是什么在支撑?

  不管别人怎么说,我都坚持自己的想法。

  我怎么想的,我就怎么做。

  能这么坚定,需要高度的自我认同。

  自我认同,最早是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提出来的,也叫“自我同一性”。

  指的是,你清楚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知道自己的好恶、原则、价值观,知道自己未来的方向,而且,你对自己的认知,是持续的、稳定的。

  你认同这样的自己,这就是自我认同。

  埃里克森认为,自我认同是人生的必经之路,人们通过不断探索、尝试、选择,逐渐认识自己,获得自我认同。

  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自我认同是一个人作出选择的基础。

  比如,一个自我认同高的人,会更明确自己的原则,选择什么人交朋友、谈恋爱,选择什么样的职业,怎么发展自己。

  自我认同越高,越容易作出并坚持自己的选择。

  就像陈嘉玲一样。

  她做决定的时候,不需要别人的意见,哪怕别人反对,哪怕自己并没有什么经验。

  就像买“鬼屋”,即使大家都不看好,但“我想买”,那就买下来。

  陈嘉玲的状态,就是高度“自我认同”。

  但事实是,很多人都没有陈嘉玲这样的笃定。

  他们的自我认同,往往会出现以下三种问题:

  a.自我认同延缓

  这是大多数人的一个状态:自我还在探索阶段。

  这时候,不太明确自己到底是谁,想要什么,做决定的时犹犹豫豫、瞻前顾后。

  这样的人,最容易焦虑、纠结和迷茫。

  不过,处于探索中的人,随着自我认识越来越多,自我认同感就会越来越高。

  b.自我认同混乱

  这种人,自我认同感和价值感都特别低。

  ta们不知道自己是谁,要做什么,也很难为自己做决定,很少帮自己争取什么。

  容易得过且过,走一步算一步。

  c.自我认同早闭

  之前有个粉丝求助,说想改变老公,他一直没上进心。

  问了才知道,老公从小到大,从没有过零花钱。

  什么时候买什么,都是婆婆说了算。

  衣服是婆婆买,饭是婆婆做,工资卡也归婆婆管。

  这个老公完全按照妈妈的意志在活。

  这是一种自我认同早闭。

  很多“妈宝”,特别容易出现这种状况。

  因为有妈妈包揽一切,所以,过早终止了自我探索,不再思考这些问题了。

  那这些问题谁来思考呢?

  当然是他们的父母。

  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决定了他们的自我认同感。

  03

  不能说我想要,

  背后一定有一句“我害怕”

  那么,这种高度的自我认同,是怎么形成的呢?

  首先,是通过他人认同。

  孩子天生就会认同自己的父母。

  尤其在小时候,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形成,没有是非分辨能力的时候,我们会通过父母的视角来看待自己。

  如果父母觉得孩子是有价值有能力的,孩子就会认同父母,认为自己是有价值有能力的。

  相反,如果父母对孩子评价非常低,认为孩子无能无用,那孩子也会认为自己是糟糕的人。

  毫无疑问,陈嘉玲从父母眼里,看到了一个特别棒的小女孩儿。

  她小时候,爸爸总是无条件包容支持她,不断夸奖她。

  她成绩不好,爸爸会说:你活泼又可爱。

  她贪玩被妈妈骂,爸爸会安慰她。

  而她也会趁机提要求:

  每天加五块钱零花钱;

  不跟弟弟一起睡;

  要XX的录音带;

  看迈克尔杰克逊的演唱会。

  尽管为难,但爸爸还是会答应。

  陈嘉玲的爷爷一直保留着她小学发表的作文。

  她的字写得丑,但爷爷一直夸好看。

  他总是说“陈嘉玲就是最好最漂亮的孩子”。

  哪怕她都40岁了,没结婚,从大城市灰溜溜地跑回家,担心父母对自己失望。

  爸爸仍然骄傲地把女儿介绍给护士们,以她为傲。

  陈嘉玲的妈妈,虽然有时候真的很凶,但实际非常温暖和接纳。

  当陈嘉玲怀疑妈妈“太凶”所以是假妈妈时,问妈妈“我生日是几号?我喜欢什么害怕什么?”

  妈妈马上回答了她的问题。

  这也是一个帮助陈嘉玲自我认同的过程:

  这是你,妈妈知道。这是你,你有你的特点。而且,妈妈都记得。

  她从父母那里看到了一个优秀而确定的自己,形成了足够的自我认同感。

  这让陈嘉玲在做决定时,坚持而笃定,会根据自己的内心作出选择。

  可反观现实中的很多家长,太难做到这样了。

  朋友说:“我小时候敢要什么的话,我爸得打死我。”

  其他朋友说:“不给就不给,打你干什么?”

  他说:“他觉得我不该要。”

  这个朋友确实是偏回避和讨好型的,在关系中,他很少提自己的要求。

  因为,他从小就在打骂里,认定了:自己不该要,不配要。

  这是对孩子自我的一种否定:你的需求是不对的,不合适的,不应该的。

  久而久之,孩子就从“爸妈觉得我不该要”,变成了“我不想要”“我不需要”。

  造成了孩子的自我认同混乱。

  导致:ta们不敢按照内心去做选择,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害怕作出的选择是错的,而不敢做决定。

  但其实,ta们不是不想要,只是不知道,或者不敢要。

  令人悲伤。

  04

  如何更任性地活出自己?

  a.努力了解自己,允许自己体验

  先问问自己:我想要什么?

  可能你想了半天,答案是:我不知道。

  这个不知道的背后,其实是缺乏探索。

  没尝试过,不知道哪个更好,更适合你。

  那就去尝试,去体验,去感觉。

  然后,相信自己的体验和感觉。

  当你真正体验了,才能知道“你的感觉”到底是什么。

  b.无条件支持自己的喜好

  有个朋友说,刚换了26字母键盘输入法,不太习惯。

  我说:“你习惯什么,就用什么啊。”

  他尴尬地笑“我习惯九宫格,可他们说用九宫格的都是老年人”。

  因为担心被说“落伍”“像老年人”,他就放弃了习惯的输入法。

  当他意识到后,迅速把键盘换了回来,说:

  “我就喜欢九宫格输入法,怎么了?这是我的手机。”

  是啊,就像陈嘉玲:

  我就买个鬼屋,怎么了?

  我就不结婚,怎么了?

  白色沙发不耐脏,可我就是喜欢,就要买怎么了?

  也许,白色沙发用两个月后,陈嘉玲会后悔,会痛心疾首地说:“也太脏了吧!以后买沙发,我坚决不买白色的了!”

  但,这才是陈嘉玲自己的选择,自己的人生,不是吗?

  沙发脏了,买“错”了,又有什么关系呢?

  从来没有绝对正确的路。

  c.学会自己做选择

  自己做选择,就意味着要自己负责。

  想一想最坏的结果,并告诉自己,不管是什么结果,我都能承担。

  当你自己做的选择越多,你会发现,你越自由就越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d.列出想要的原因和理由。

  记住,不管什么理由,都没有错。

  比如,我想要这个,因为别人都有,我想要那个,是因为便宜,我想要C,是因为颜值高,而且我没用过。

  不管什么理由,都值得你去支持,去实现。

  以前,埃里克森认为,自我认同是一个人青春期的任务。

  后来,研究发现,青春期确实是自我认同的重要阶段。

  但其实,大多数人,终其一生都在寻求自我认同。

  这确实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慢慢来,多给自己一点儿时间去了解自己。

  认可自己,喜欢自己。

  这样,以后你也可以果断地作出选择。

  霸气地说出那句:这是我自己的选择。

  这就是我自己想要的,和别人无关。

  点个“在看”,愿你任性地活出自己。

  世界和我爱着你。

                   

在亲子关系,子女教育,中学生学习状态调整等方面,有困惑的亲们,可以关注博雅心理抖音号,了解更多心理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