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32岁,能吃能喝能睡,只是不会笑了”:正在被“快感缺失”腐蚀的年轻人

发布时间:2023-08-11 16:03:43 阅读:220次

  电影《百元之恋》里,有个这样的女孩:

  32岁,整日不修边幅,无所事事,没工作也没爱情。

  家里人开了一家外卖店,每天忙到天昏地暗,可和父母同住的她,仿佛看不见似的。

  每天睡到自然醒,醒了就开始打游戏混日子。

  只有在夜深人静时,她才会出门去百元店买点零食。

  家人让她稍微打扮下自己,她却说:“我放弃做女人了。”

  她的人生,没有活力,也没有任何情绪。

  她用一个灰色的壳子把自己罩起来,外面的任何人和事,都勾不起她一点点兴趣。

  “死又舍不得,活又不知道为什么而活。”

  麻木又冷淡,行尸走肉一般,没有欢笑也没有哭泣。

  这种状态,心理学上叫做“快感缺失”。

  快感缺失的人,一般很难体验到愉悦的感觉,活得很压抑:

  爱喝的奶茶,忽然不香了;

  喜欢的火锅烧烤,忽然就没有吸引力了;

  原本每个周末的追剧保留节目,看不看都无所谓了;

  就算发了工资,也没有那种买买买的欲望了......

  很“丧”,又不是单纯的丧。

  这种虚无的感受延绵不绝,好像要把自己和外面一切都隔绝开。

  今天聊聊:正在困扰当代年轻人的“快感缺失”。

  01

  5种类型的快感缺失

  正在让你越来越内耗

  有研究认为:快感缺失和大脑前额叶皮质的低级活动有关。

  这部分皮质控制了多巴胺的分泌。

  而多巴胺,是让我们体验到高兴等积极情绪的重要物质。

  快感缺失一般有5种情况:

  a.完成型快感缺失

  社畜是典型代表,完成了某项任务,却不能从中感受到成就感和满足感。

  b.社交型快感缺失

  ta们并不是社恐,只是变得不想交朋友,基本和社交活动绝缘。

  c.性快感缺失

  无法从性行为中获得愉悦满足。

  d.动机型快感缺失

  对过去感到“有趣的事”都失去兴趣,不知道该干嘛,找不到生活的动力和意义。

  e.特定音乐快感缺失

  ta们并不抗拒听音乐,只是听音乐这件事让ta们感受不到快乐了。

  米兰今年29岁,每天加班到晚上9、10点,回到家就只想瘫着,吃个外卖,刷个剧。

  没有聚会、没有节日,日子如一潭死水。

  她常觉得自己像个没有感情的机器,生活中是无尽的麻木。

  她很清楚自己不是抑郁,因为她能吃能喝能睡,只是笑点变高了。

  她甚至已经不记得,上次开怀大笑是什么时候了。

  而且,她发现自己越来越惧怕社交,怕被人问起工作、年龄和婚姻,怕去面对那些需要在人前表现自己的事情,怕自己表现不好。

  同时,她又很鄙视自己,觉得自己不该这样。

  米兰的生活,就这样消耗在自问自答里。

  怕自己不够好,想要往前走,又不敢走。

  然后责怪自己不够勇敢,更加认定自己不够好。

  长期被这种拉扯的心理能量消耗,会让人压力越来越大,郁闷越来越重。

  02

  人为什么会“快感缺失”?

  《百元之恋》里女主说,自己的人生,只值100日元,相当于人民币5-6元。

  与之呼应的是,男主经常买100日元一把的香蕉,付了钱却忘记拿。

  为什么会忘记?

  只有100日元,有什么值钱的?

  是的,如果认为自己只值100元,那就意味着,你是可以随时被忘记和放下的。

  当你习惯了这个设定,就会被催眠,降低自己的欲望和追求。

  所谓的快感缺失,就是这种催眠的产物。

  在过去的岁月里,因为觉得自己没有价值,不够好,所以不敢去争取。

  然后催眠自己说,那个东西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好。

  慢慢地放下期待,也关闭了自己的感受。

  既然没有了感受,好不好,坏不坏,得不得到,也就无所谓了。

  因为担心可能的失败,所以,很多人习惯了回避和内耗。

  因为担心失败,所以干脆不奋斗;

  因为害怕被人不喜欢,所以干脆不社交;

  因为害怕终会失恋,所以干脆不谈恋爱;

  因为不想面对挫败,所以在完成任务时选择拖延......

  很多人都有过这种经历,在即将面临重大挑战的时候,会特别希望自己临时出点状况,比如感冒发烧,这样,自己就可以逃过这一劫。

  这些都是人们惯常采用的模式。

  快感缺失是原因,也是结果,更是一种自我保护。

  麻痹自己的神经,让自己不用去面对挫败和怆痛。

  也回避了面对矛盾的根源。

  这种做法,在短期来看是十分有效的。

  把自己藏起来,就不用去面对那些挑战和是非,也避免了去面对痛苦和失败。

  看似缓解了我们暂时性的焦虑。

  但从长远来看,会带来更大的焦虑。

  因为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反而变成恶性循环。

  惯常的应对方式,你以为救了你,其实会让你陷入更大的漩涡。

  03

  如何拯救“快感缺失”?

  在《百元之恋》里,女主遭遇的两次情感背叛,成了她改变的转机。

  第一次,她被妹妹嘲笑啃老,两个人大打出手后,女主从父母家里搬了出来,实现了生活的独立。

  第二次,她爱的拳击男跟卖豆腐的女人走了。

  她决定去练拳击打比赛,在一次次挥拳反抗中,实现了人格上的独立。

  面对生活的不如意,女主给出的答案是:站在拳击台上。

  她多想赢一次,但还是输了,她被对手狂揍。

  所幸,她最终还是挥出了自己擅长的左拳,哪怕只有一下。

  虽然输了比赛,她却畅快地哭了出来。

  她砸向生活的拳头,帮她把人生重新找了回来。

  是的,快感缺失虽然痛苦,但是我们依然可以做出调整。

  a.察觉自己的自动化思维

  人们总是不自觉地对自己有各种评价,给自己贴各种标签。

  当我们认为自己快感缺失,对其他事情没有兴趣之后,我们也会下意识接受这种设定。

  比如:我不行;我做不到;我这人就是无趣的;我可能注定无法对抗自己的软弱......

  这是一种自动化思维,也是我们惯常的逃避借口。

  试着识别这种想法,问问自己:

  有没有证据证明不是这样呢?我真的不行吗?我甘心就这样被生活打败吗?

  然后告诉自己:

  我的想法不是事实,我需要去感受生活,所有的事情,都应该在做了之后再去评价。

  要知道,以前的经验,不能决定现在的结果。

  b.畅想一下自己想要活成的样子

  如果你不知道人生该怎么过,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你现在过的是自己满意的人生,你的生活又是怎样的?

  想起一位35岁的母亲,有自己的工作和爱自己的丈夫和孩子,但就是觉得人生不如意,不快乐,觉得过的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

  但现在的生活哪里不好,她又说不上来。

  于是,我让她做了一个尝试,想象她满意的一天,会是什么样子。

  她告诉我,她会在8点起床,喝一碗白粥,然后去公园里散步半小时。

  然后,她要去工作3个小时。

  中午,她会找朋友一起吃饭,下午休息一会,再工作2个小时,然后接孩子放学......

  我们一直想象到晚上,在这个过程中,我不断地问她细节。

  比如,工作时,碰到困难怎么办,碰到有人打扰怎么办?

  她一一告诉我她的应对方式。

  我们结束这个想象之后,这位母亲有了答案:

  原来想要的生活并不难,它就在当下平凡琐碎的每一瞬间。

  她终于明白,理想的生活,自己可以创造出来。

  c.让身体先快乐,由身体的快乐,带动情绪的快乐

  具身认知理论认为,生理体验与心理状态之间有着强烈的联系。

  生理体验“激活”心理感觉,反之亦然。

  简言之,就是人在开心的时候会微笑,而微笑,也会让人变得更开心。

  露出笑容,真的会让人心情变好。

  训练自己走路昂首挺胸,可以让大脑产生“我很厉害”的错觉,由此获得自信。

  所以,要想快乐,不妨多多练习自己的表情和动作。

  想一想:如果我现在是快乐的,我会有什么表情和表现,然后就去做那个表情和动作;

  一个快乐的人,积极的人,ta会怎样生活,可以模仿他。

  当我们这样去做,大脑也会收到积极乐观的信息,让我们真的感受到快乐。

  04

  写在最后

  这里也要提醒大家,如果你除了快乐不起来,还伴随着失眠或睡眠过多、体重持续下降或增加、注意力和记忆力减退,甚至觉得活着没意思等等问题,且持续超过两周的时间。

  那么,建议找专业的心理医生或心理咨询师好好聊一聊。

  生活总有跌宕起伏。

  开心有时;无聊有时;悲伤有时。

  但是,只要你愿意,生活的遥控器,依然可以随时交回到我们手里。

  快感也可以被你找回来。

  喝奶茶时可以;看剧看综艺时可以;专心工作时可以;和喜欢的人散步也可以。

  只要你想要,随时都可以。

  世界和我爱着你。

                    

在亲子关系,子女教育,中学生学习状态调整等方面,有困惑的亲们,可以关注博雅心理抖音号,了解更多心理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