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这个世界上是不是没有人会爱我?

发布时间:2023-09-17 16:22:24 阅读:239次

  小晨第一次走进我的咨询室时,显得紧张而局促。

  初次见面,我对她的印象是内敛、腼腆。

  当时,她甚至无法讲清楚来做咨询的诉求。

  只是反复诉说,自己的生活有多单调乏味,人际关系也是磕磕碰碰。

  突然,有一次咨询,我因为临时有事,迟到了几分钟。

  刚开始,小雨仿佛什么也没发生一样,只是不经意问我今天是不是不方便咨询。

  我感觉到她的情绪,就请她说说此时有什么想法。

  小雨说:“没什么,都习惯了。”

  我:“习惯什么了?”

  她的情绪更浓了,我停在这里,慢慢等着。

  “我已经习惯了,别人并没有那么重视我。”

  这一刻,我和小雨的咨询,开始接触到最核心的部分。

  01

  我仿佛活在一场恍惚的梦里

  小雨回忆了一些童年往事。

  小时候,妈妈每次承诺她的回家时间,都有各种各样的借口,延期或改期,甚至不回来了。

  说着说着,小雨开始掩面哭泣。

  她觉得,自己一直很天真地等着妈妈回来。

  妈妈却以为这个小孩子真傻、真好骗。

  等小雨的情绪逐渐平复,我们开始谈论这件事,谈论这些经历对小雨的影响。

  她觉得这个世界上,没有人是重视她的。

  如果她对某个人太认真,就会被欺骗,被认为很好欺负。

  小雨继续说,当我没有准时出现时,她开始恐慌,害怕我会出事,害怕这个咨询是场骗局。

  至此,小雨的情结开始浮现。

  这个情结所附着的情绪能量,也开始表达和释放。

  下一次咨询时,小雨告诉我:

  “以前,我仿佛生活在一场恍惚的梦里。上次咨询后,我感觉生活变得真实了。”

  02

  恰好的挫折

  是开启改变的钥匙

  这个咨询场景的发生,为什么能促进改变呢?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些心理咨询中的工作方法。

  开始咨询时,咨询师需要评估来访者的人格结构和自体状态。

  也需要了解来访者的防御方式,即来访者的自我保护方式。

  比如小雨,我的初步判断是神经症人格水平。

  即来访者有一定的人格基础,但曾经的创伤性经历,引发了她情结的固着。

  也有自恋受损的情况。

  当人的自恋受损,加上创伤体验,往往会诱发低价值感、无力感、脆弱感、低自尊感等一系列效能感较低的感受。

  当这个评估,在咨询细节中慢慢清晰,咨询师也就搞清楚了咨询的方向。

  比如小雨,她经常感受到的“生活单调乏味”,就可能是自体的空虚感。

  这部分感受,往往是价值感和自我理想的缺失导致的。

  她也提到人际关系的磕碰,这暗示着:她在人际关系中存在一些高度敏感,经历过关系带来的创伤性体验。

  而这些创伤,也会随着咨询关系的进展,活化在她和我的关系中。

  因为一开始的咨询,我全然地共情和理解她的经历与感受。

  所以,小雨才得以在某一个细节中对我进行投射,去体验她早年的创伤性体验。

  咨询过程中,我晚到了几分钟,这是一个意外事件。

  咨询进展到一个阶段后,这样的意外就会创造一个早期挫折的情境。

  所以自体心理学提到一个观点,叫——恰好的挫折,及其带来的转变内化。

  怎么理解呢?

  其实就是,当挫折建立在我们咨询关系的基础上,它才不至于引起自体的崩解。

  基于此,来访者得以安全地重建他过往经历中,那些被错误对待后的创伤性体验。

  比如小雨。

  在这次事件发生后,她开始从过去的强迫性重复中(敏感于被别人忽略,由此激发强烈的被遗弃感)解脱。

  在这个过程中,她开始增强现实感。

  咨询师迟到并不是要抛弃她,咨询也是真实的。

  她的“被遗弃感”,是小时候的体验在当下的活化。

  当早期被压抑的强烈情绪,在咨询过程中被释放,再经由和咨询师的重新连接,来访者得以重新修通自我、治愈自己。

  03

  成年小孩的康复之路

  我也遇过一些来访者,在咨询前,已经自学了心理学知识,努力地剖析自己的症状起因。

  他们想要进一步,在咨询师这里“破解”谜题。

  这当然是开始咨询的绝佳契机,但往往也是咨询的“陷阱”。

  因为问题和症状,在我们每个人的心理机制下,经过了很多不同程度的转化。

  举个例子——

  有位来访者说,老师我睡眠不好,我只要睡好了,就什么问题也没有了。你能帮我改善睡眠吗?你有什么建议吗?

  接着,她开始自我分析,我睡不好,是不是想多了,是不是和我的原生家庭有关,是不是因为我没办法让自己接受现在的生活状态,是不是和自我价值感有关,等等。

  一开始,我们会陷入到她对症状的描述中。

  但我会一直观察,发现这名来访者经常来一下,就跑了。过一段时间,又不行了,又回来了。

  看到这个重复的模式后,我问:

  “你是不是害怕自己会依赖咨询呀?就像你说你不肯吃助眠药,害怕药物依赖一样?”

  她愣了,说从来没想过这个问题。但是从小,她就知道不能依赖大人。

  因为妈妈身体不好,她在身边会影响妈妈的睡眠,所以很小就被安排一个人睡。

  尽管她现在生活还不错,却总担心,有这么多不确定的因素,要是哪里没有准备完善,就会有很糟糕的事情发生,就不得不求助别人。

  这时,我们的咨询才开始接触到真正的议题。

  从那之后,来访者开始对自己向内的探索,勇敢地把过去的情景和当下联系起来。

  所谓咨询关系,是当来访者把自己在关系中的模式带到咨询室时,我们才能慢慢揭开“谜底”,看到来访者困难的地方。

  所以事实上,不是咨询师提供了解决方案。

  是来访者本人,在这个过程慢慢发现了自己。

  04

  创伤不是我们的错

  但复原是我们的责任

  再回到我们的主题:心理咨询治愈了谁?

  我认为,咨询师首先需要帮助来访者去看见——

  为什么ta会有这些症状、关系、情绪、行为、习惯?

  为什么特定的人、事件、情境、记忆会让ta有更多的情绪,甚至激烈的反应?

  其次,咨询师需要帮助来访者进入一段生动且健全的咨询关系。

  有时候,咨询关系是温和的、有序展开的。

  随着关系的进展,来访者觉得越来越安全,越来越敞开心扉,去呈现那些脆弱的、受伤的、或不堪的经历。

  但有时候,咨询关系会阻滞,甚至会有强烈的负性情绪体验。

  这是因为,打开伤口的过程,是痛的。

  虽然我们在症状中感到“痛”,但一旦去除它们,又会陷入“无所适从”的恐慌中。

  这就是一个人既想要治疗自己,又不想要治疗自己的矛盾之处。

  这个时候,可能会出现频繁请假、来访者感到咨询师不能帮助自己等关系体验。

  但也往往是这个阶段,我们能看到自己在过去和现实关系中,被活现的那部分。

  而这,才是改变的契机。

  作为精神分析流派的咨询师,在心理咨询工作的9年里,我不得不面对这样的现状:

  来访者前来求助,更多是为了解决当下的某些现实困境。

  在这个求助的过程中,一部分来访者萌生了“理解”自己的动力。

  因为他们发现,症状的解决是要伴随着对自己更深入的理解,比如自己的情结、创伤、原生家庭的经历等。

  就像一个强迫症来访者,他明知道没有必要不停地检查门锁,但依然没有办法控制自己的冲动。

  这个,任何实际的指导几乎都无效,或短期有效而后又很快复发。

  因为根本的心理冲突没有被触及和解决,外显的症状只是不断强化内心的冲突和绝望。

  而这,就是精神分析所要工作的领域——基于对一个人症状背后的心理动力展开工作。

  在这里,我很感激我的来访者们。

  我在他们身上看到了,即便深陷困境,依旧不放弃自救,并勇敢求助。

  看到了他们如何运用自己的智慧,去应对种种创伤。

  最重要的是,很多的症状与问题,在转化之后,演变成了一种强大的心理能量。

  让他们从此,投身到一个更宽广的世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