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理圈,“接纳”是一个被滥用的词汇。
“你要接纳自己”。
我们对别人这样说,别人也这样对我们说。在有些时候,接纳自己变成了一个伤害别人之后,却拒绝反思的合理化理由。
那么,什么是自我接纳?如何接纳自己?相信很多人都讲不清楚。
01
有条件自尊与无条件自我接纳
要讲清楚自我接纳,必须引入的一个概念就是自尊。
与这个世界上的很多概念一样,自尊被不同的研究者赋予不同的定义。理性情绪行为疗法(REBT)创始人阿尔伯特·埃利斯,将自尊定义为:
自尊是你根据两个主要目标来评价你自身、你的生命、你的个性、你的本质以及你的整体。
这两个目标是:
(1)你的事业或工作是否取得了成功。
(2)你与他人是否融洽相处(是否得到他人的喜爱/尊重/认可)。
当你的事业成功,又被他人喜爱,你会对自己说:“我是一个优秀的、有价值的人!”当你的事业不成功,又不被他人喜爱时,你会对自己说:“我是一个失败者,是没有价值的人。”
你的自尊是建立在是否成功,以及是否被人喜爱的前提条件下的,因此这是一种有条件的自尊。
与有条件自尊相对应的,就是无条件自我接纳。
埃利斯给出的定义是:自我接纳意味着个体完全无条件地接纳自己,不管他是否做出了聪明、正确或有能力的表现,不管其他人是否认可、尊重或喜爱他。
他进一步总结道:只有表现良好(包括表现完美)的个体才有资格感受到自我尊重,但几乎所有人都可以感受到自我接纳。
也就是说,自我尊重是有门槛的,但自我接纳人人皆可。
02
自我评价的好处与坏处
心理咨询中,只有一个真正的难题,那就是调整一个人的自尊。在CBT中,也叫调整一个人的负性核心信念。
其实,人世间真正深层次的痛苦,也往往与自尊有关。自尊像一种不可观测的暗物质一样,作为一个常数潜伏在我们的日常行为之下。
焦虑、抑郁、强迫、完美、厌食贪食……这一系列症状的底层,都是自卑,也就是低自尊。这些症状,要么是一个人的自卑被激活之后伴随的负面情绪,要么是极力避免激活自卑的应对策略。
既然这些痛苦和症状都来自于自我评价,我们可以不评价自己吗?或者,我们为什么要进行自我评价?
埃利斯认为,自我评价是有好处的。当你对自己作出高贵、伟大或杰出的评价时,你可以获得巨大的快乐。自我评价可能会激励你取得成功,赢得他人的认可,或者赚更多的钱,帮助你维持生存。
但自我评价也有诸多坏处,埃利斯一口气列出了16条坏处。总的来说,自我评价会让一个人追求的价值本末倒置。它会让你专注于所谓的成就、地位、权力,关心的是得到好评和避免批评。而不是专注自己的能力、快乐和幸福,并从自己的学习和工作中得到内在的快乐。
安徒生童话中有一个《红舞鞋》的故事,小姑娘凯伦贪恋红舞鞋的美丽,穿着红舞鞋去教堂,并渐渐产生了虚荣心。有一次,她丢下生病的老妇人,穿着红舞鞋参加舞会,从而受到了惩罚——鞋子带着她不停地跳舞。
自我评价会给人套上一双停不下来的红舞鞋——没获得成功的时候,你充满焦虑,拼命追赶。获得成功之后,你担心失去成功,或者不能一直成功,依然不敢停步。
保罗·霍克认为,自我评价可能导致两种极端:
a.低人一等、内疚、低自尊或抑郁的感觉;
b.高人一等、自负或虚荣的感觉。
在所有内疚、自我意识、低自尊、害怕别人、害怕失败的感觉中,低人一等的感觉处于核心位置。与此相反,在自负、虚荣、傲慢的感觉中,高人一等的感觉处于核心位置。
埃利斯进一步提出,自我评价既不合逻辑,也没有可操作性。
首先,当你认为自己整体上具有价值或一无是处时,你几乎会不可避免地陷入循环思考之中。
如果你认为自己具有内在价值,你就会倾向于认为自己的特点是好的。
接着,你会认为,由于你具有这些优秀的特点,所以你具有内在价值。类似地,如果你认为自己是没有价值的,你就会认为自己的特点是坏的。由于你具有这些坏的特点,所以你是没有价值的。
其次,评价自己没有可操作性。作为一个人,你几乎拥有无数的特点,这些特点经常处在变化之中。
在一生中,你会做无数的事情,有好事也有坏事,还有一些中性的事情。因此,你无法给出自己的整体评价。
如果不能根据一个人的特点、行为、表现等,来评价一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有价值还是没有价值,那么到底评价一个人的标准是什么?
有人提出了一个更底层的标准:存在。“我是好的,因为我存在”。但这是一种无法证明的假设。同样,与此相反的假设,“我是坏的,因为我存在”,同样无法证明。
因此,从本质上来说,评价自己是好的,还是坏的,是有价值的,还是无价值的,是无法证明也无法证伪的。
因此,埃利斯说,对于一个人的存在来说,价值是一个没有意义的词语;将一个人称为“好人”或“坏人”也是没有意义的。
03
无条件接纳自己的路径
对自我评价的探讨,有助于我们探索如何放弃有条件自尊,做到无条件自我接纳。
对此,埃利斯给出了两个解决方案:
方案一:
出于实用主义的目的,你可以这样评价自己:“因为我存在,所以我相信自己是好人,或者将自己评价为好人。”
这个命题绝对而且可疑,显得简单粗暴,被埃利斯称为“不太优雅的解决方案”。但它的好处是,你可以获得自我接纳或自信的感觉,它有许多优点,几乎没有缺点。它几乎总是有效的,只要你坚持这种观点,你就不会产生自我贬低的感觉,或者认为自己一无是处。
方案二:
只评价自己的特点、行为或表现,不评价“自我”。
你可以决定仅仅对你的行动和表现(你的思想、感情和行为)进行评价或衡量,当它们有助于你的目标和价值时,将它们视为“良好”;当它们妨碍你的个人或社会愿望和偏好时,将它们视为“糟糕”。同时,你可以决定完全不去评价你的“自我”“本质”或“整体”。这个方案被埃利斯称为“优雅的解决方案”。
正如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所说,你认识到了自己出众的能力——这很好,而将自己看作一个出众的人——这就不太好了。
保罗·霍克建议,放弃“自爱”和“自尊”的想法,完全不评价自己,只是接纳自己。
这就是无条件接纳自己。
做到了无条件接纳自己,你会对自己这样说:
“我做了一件坏事”,而不是“我是一个坏人。”
“我有自私的表现”,而不是“我是一个自私的人。”
“我考试失败”,而不是“我是一个失败者。”
你可以从无条件接纳自己,进化到无条件接纳他人。同样,你可以只评价他人的行为和表现,而不评价他人的“自我”“本质”或“整体”。认为他们拥有“好的”和“坏的”特点,但并不完全是“好人”或“坏人”。
你憎恨罪恶,但不憎恨罪人。
做到了无条件接纳他人,你会这样评价他人:
“这件事他做得不地道”,而不是“他这个人不地道。”
“他表现得很自私”,而不是“他是一个自私的人。”
“他很多行为显得不负责任”,而不是“他是一个不负责任的人。”
我们可以进一步进化,无条件接纳人生。我们应该原原本本地看待人生,接受其中好的成分和坏的成分,享受人生的大部分内容。
做到了无条件接纳人生,我们会这样看待人生:
“生活常常很痛苦,但它并非永远如此。”
“目前,我的生活不太顺利,但这并不意味着我的整个人生是无可救药的。”
“逆境不是世界的终结——它们只是世界的一部分。”
正如2400年前的佛教徒所说,人生本身不是受苦,但人生包含受苦。
知道了无条件接纳自己/他人/人生的路径,那么如何才能做到无条件接纳?
对这个简单的问题,埃利斯给了一个不太简单的回答:
(1)排除万难,坚决做到这一点;
(2)拼命努力,创造出你想要得到的意志力。
埃利斯认为,如果你持续而强烈地努力无条件接纳你自己(包括你的失败),无条件接纳他人(包括他们的“错误”),无条件接纳世界(包括世上的不幸),那么你很难形成尤其是维持你的敌意和愤怒。你仍然会对你自己、他人以及这个世界的行为感到非常沮丧和失望。但是,你不会感到愤怒,也不会做出过激行为。
做到“三个接纳”无法避免痛苦,但它可以让我们获得自我实现。
上一篇: 洛阳晚报记者前来采访博雅心理张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