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什么样的原生家庭容易养出松弛感的孩子?

发布时间:2023-11-23 12:54:57 阅读:439次

在微博上看到一个帖子,许多人问演员孙坚为什么拥有松弛感?

他的回答是这样的:

我认为要么先天拥有健康有爱的原生家庭,要么后天努力有一定的经济基础,然后在生活中有一种自在,自洽,一种基于现状生活的满足感和对生活有所感悟的愉悦感组合而成,不是简单的拍照时假装轻松,也不是图片中看到的哈哈大笑,松弛是一种气息,是一种过往的呈现。

之前“松弛感”一词在微博爆火,何谓“松弛感”?

每个人对“松弛感”的理解不一样,孙坚关于这个词的诠释也很好。

在网上,我看到其中有一个比较好的回答是这样的:

“松弛感”就是你内心能容纳很多种状态和结果,很少有拧巴和焦虑的感觉。

简单来说就是,只做好想做和该做的事,对结果没什么执念,内心清澈平静。

松弛不是懒散享乐,不是躺平摆烂,不是什么都不在乎,也不是规划盘算,而是尽力而为之后对追求地随遇而安。

是无所畏惧活出自在心安、是坚持自己的本心。

许多人非常羡慕有“松弛感”的人,并表示这种“松弛感”与原生家庭有关:

•健康有爱的原生家庭特别地重要,真正的身心放松。

•生活在有爱的家庭的孩子应该都有这种与生俱来的松弛感吧。

•这种松弛感与原生家庭有关吧,原生家庭不好是不可能有这种松弛感的。

•原生家庭真的很重要,有一个好的原生家庭,心理会很健康。

......

我们常说家是温暖的港湾,诚然,原生家庭对我们有很深的影响。

我们的生命是从家庭开始的。

我们最初的人际关系,我们的第一个团体,我们对世界最初的经验或是在家庭之中,或是借由家庭才产生的。

著名心理学家、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阿德勒,在他的著作中曾写道:

“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福的人用一生来治愈童年。”

可见其认为家庭对个体的发展来说极为重要,其作为个体的最初成长环境,足以影响个体的一生。

有研究显示,家庭功能完善的原生家庭中的孩子易形成独立、健康、自信的人格。

而畸形原生家庭中的孩子易表现出脆弱、敏感、叛逆等的特质。

在如今浮躁的社会,拥有这种“松弛感”难能可贵。

也有人说:这种“松弛感”真的让人很舒服,但是原生家庭真的很难改变。

确实,原生家庭的影响是一生的。

那接下来就重点聊一聊什么样的原生家庭容易养出“松弛感”的孩子。

01

温暖、温馨的家庭氛围易养出松弛感的孩子

什么是不和谐的家庭氛围呢?

不和谐的家庭氛围主要表现在吵架、冷战、肢体冲突等。

家庭成员经常采取消极、拒绝的态度或行为,会严重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有研究显示,在这种氛围中,孩子会被卷入父母不良的行为模式、沟通模式和情感模式,可能会将家庭不和的原因归结于自己。

易产生被抛弃、自卑、低自尊的心理体验,养成暴躁易怒的性格,很难得到很好的自我分化,而且会产生严重的慢性焦虑。

一般而言,在不良家庭氛围成长的孩子,与父母相处的体验很差时,容易和他人相处时,具有高度人际交往敏感性。

他们会对人的行为和感觉产生过度的意识或敏感性、会对他人的差评、指责过于敏感。

同时会放大他人的行为和情绪,容易出现偏执性信念,经常会采取回避、拒绝的方式处理人际矛盾。

反复如此,会让自己倍感压力,时刻紧绷着一根弦,进而引发焦虑、抑郁等问题。

为此,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沃土。

我们要知道,家庭成员在朝夕相处的日子里,难免会有摩擦。

当意见不一时,难免会争吵。

但需要尽可能地控制情绪,彼此冷静下来,互相交流自己的想法,相互调解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

最终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

这种良好的家庭氛围,会带给子女内心十足的安全感。

和谐、友爱的家庭氛围也会使子女保持一个乐观向上的心态。

父母之间的相处模式也会促使子女在未来的人际交往中更加积极,更加平易。

02

边界清晰的家庭易养出松弛感的孩子

边界在中国文化里是不太重视或看重的。

我们通常会强调一家亲,一家人应该不分你我。

我的就是你的,你的就是我的。

我们的文化不主张一家人分的那么清。

我们很容易陷入无边界的纠缠中。

虽然很多时候出发点是好的,结果通常让双方都痛苦不堪。

例如孩子分床睡、过度管控孩子学习问题、将自己的不良情绪发泄到他人身上、我都是为你好等。

什么是家庭边界呢?

家庭边界的概念有很多。

在家庭治疗理论中“边界”的概念是指个体所在家庭子系统与其原生家庭子系统之间的边界。

简单而言,就是指你的事你自己做好,我的事情我做好。

有研究表明,一个边界清晰的家庭,孩子会更有边界感,边界控制感会更高,能够相信自己,控制自己的时间并进行合理分配。

相反,孩子会没有边界感,甚至边界被侵犯了也无所察觉,边界控制感低,无法控制外界环境的要求,更无法掌控自己的时间、精力,经营职场和家庭会更吃力。

因此,边界清晰的家庭更能培养出“松弛感”的孩子。

那应该如何做,才能边界更清晰呢?

以下几个方法供父母参考:

1、父母首先要树立边界意识,如果父母自己都边界模糊,也很难界定边界。

为此,父母需要去觉察,自己的边界有被侵犯吗?我侵犯别人的边界了吗?

2、父母需要不缺位孩子的成长。

边界清晰不意味着父母对孩子不管不顾,如丧偶式教育

在孩子身心发展关键时期,家长要承担职责,树立科学育儿观念,一旦错过孩子成长的关键期,再重视已是亡羊补牢,难以挽回。

3、父母需要不越位。

许多父母虽然没有缺席,但是往往对孩子的管控上太过火。

例如过度干涉孩子的学习问题、孩子表示很饱了父母依然让孩子继续吃、孩子喜欢宅家,父母偏偏让孩子出门找朋友玩等。

因此,父母要分清哪些属于自己的事,哪些属于孩子的事。

其次,分母对属于自己的事自己负责,不让孩子介入和卷入,也不让孩子来承担;

对属于孩子的事,父母交给孩子承担和负责,父母不介入、不卷入,不干涉。

父母尊重属于孩子的事物,尊重孩子对自己事务的选择和处理。

4、进行换位思考。

父母要对孩子产生一些行为时,把自己想象成孩子,或者回忆自己在孩童时自己被父母这样对待时自己的感受是如何。

如果感受不好,那就证明孩子的边界被侵犯了。

03

允许犯错的家庭易养出松弛感的孩子

许多家庭对孩子的教育特点是容错率非常低的教育。

我们对“错”施予惩罚,对“对”给予奖励。

犯错意味着不是好孩子,许多父母认为好孩子是要靠父母管教才可以要到的。

而管教的一个原则是“棍棒”。

你对这些话一定不陌生:

•不打不成器

•棍棒底下出孝子

•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骂不成才

•以前我爸妈也是这样打我的,你犯错了就是要接受惩罚

......

所以,孩子在家庭里犯了错误,父母通常的管教方式就是“打”和“骂”,想以此来纠正孩子的错误。

在低容错率的家庭,父母经常会盯梢孩子,只要孩子一犯错就非打即骂。

父母虽爱孩子,但这种爱往往会令孩子窒息,长此以往,可能会给孩子带来以下不良影响:

1、带来习得性无助。

每当他们遇到难题或困难时,他们总是会害怕解决,会想方设法逃避。

因为他们觉得如果无法解决,或者用错误的方式解决,都有可能会带来惩罚。

于是,最好的策略是放弃解决,或依靠他人来解决,面对难题或者困难时逃避。

这样就可以避免因为自己的解决而带来错误而被惩罚了。

因此,长大之后也会经常逃避来面对难题或困难。

2、低容错率会让孩子过度害怕错,可能会引发一系列问题。

无论如何做都是错的,会产生自我否定、无价值感、无意义感。

可能会带来抑郁情绪,也可能会带来自伤或自残的行为,更加严重的可能会带来自杀。

因此,家庭教育中需要“适度容错”。

那我们父母如何对待孩子的错呢?

1、对“错”友好些。

我们常说“失败是成功之母”,但其实错也是成功之母。

我们会从错中认识到对,这就是“错”成为“对”的一面,这“错”就会成为我们人生的资源,而不是消耗或阻碍。

那么我们才可能更有机会将“错”变成“对”。

因此,我们需要接纳“错”,对它友好些。

2、允许孩子犯错。

在“错”的经验中帮助孩子探索对的事情。

这样孩子就会在错的记忆中寻找对的方向,在正确与错误的比照中强化正确。

对于成长中的孩子来说,这正是自我学习和自我探索的好机会。

3、将错误行为与人区分开。

在现实中,往往孩子犯错了,父母会上升到他的人也“错”了。

因此会因为孩子的行为而上升到对人的评价或否定,这会导致孩子对他自己的否定。

因此,父母需要知道,对错都是指向行为的,而不是人的。

人无完人,每个人都会犯错,犯错之后,及时改正,承担责任即可。

当然,做好这些通常都是很难的,因为许多父母曾经也生活在低容错率的家庭。

父母会无意识地把原生家庭的低容错的相处模式复刻到再生家庭,在家庭治疗中,我们称之为代际传承。

因此,父母不苛责自己一下就能做到,当我们了解到这些方法时,代表着你已经进步了,已经很值得肯定了。

04

不比较的家庭易养出松弛感的孩子

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会面临不断被他人比较。

在家庭中,许多父母也是这样做,你一定不陌生这些话:

•你看人家某某某成绩多好,为什么你的成绩这么差?

•你瞧隔壁家的小孩都会做饭了,你怎么不学着做呢?

•那某某某都结婚了,你怎么还没结婚呢?

......

父母总是乐此不疲地拿别人家的孩子和自家的比,或者把孩子当成自己炫耀的对象。

让许多孩子头疼的是,那些爱比较的家长总是会:条件和最差的比,成绩和最好的比。

只要孩子一反驳,父母便站在道德制高点上说出一些堵住孩子嘴的话,似乎我们永远也没办法满足父母期待的那样。

父母往往对于孩子与同龄人的竞争更加敏感,对于别人家孩子的时刻关注,将自己孩子与他人比较。

这种比较也称为社会比较,即以他人作为比较尺度进行自我评价的过程。

为什么父母会执着于比较呢?

因为许多父母在社会上摸爬滚打,无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升学考试,还是几千人报一岗的求职应聘。

要想不在激烈的竞争中落败,就必须时刻衡量自己与对手的相对高低,以确保自己的优势。

父母深知其中不易,希望将社会比较的结果呈现给孩子,鼓励孩子向好的榜样学习。

也许初心是好的,但这种比较不仅未必能达到鞭策孩子进步的目的,反而有可能带来一列副作用。

美国心理学家德西•爱德华和理查德•瑞恩等人提出的“自我决定理论”认为:

人有三个基本心理需要——归属需要、胜任需要和自主需要。

当这三种基本需要被满足时,自然而然会产生强大的自驱力,推动人不断完善自我。

如果父母强行拿孩子与他人比较有可能忽视了对孩子这三种需求的满足。

因此,父母的各种比较非但对孩子无利,甚至可能产生无法挽回的伤害。

从心理学上来说,父母的过度比较可能会产生以下结果:

1、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否定自己。

会让孩子觉得自己不行,别人行;我不好,别人好。

会瞧不起自己,会产生无价值感,会对别人畏惧,害怕别人优秀,嫉妒别人优秀,也可能因此对人产生怨恨。

2、产生对抗,破坏亲子关系和不利于人际关系的经营。

会让孩子觉得自己不行,别人也不行,觉得别人没有什么好的地方,没有什么了不起,从而看不起别人,这样自己的内心就会好过一些。

如此就有可能处处和权威对抗,和被别人表扬和欣赏的那些人对抗,让自己瞧不起他们,从而让自己的内心压力减少一些。

3、会限制孩子的自由发展,不利于激发孩子的潜能。

在比较中,父母给孩子灌输自己的思想,孩子只能被迫向父母的主观意愿靠拢,否则就是不听话、不让人省心的。

会让孩子无法正视自己,忽略了自己的真实意愿,没办法将潜能最大化。

4、通过行为自证自己的能力,过度在意他人评价,造成不必要的消耗。

当自证成功后,被比较的孩子会自我膨胀,觉得自己行,别人不行,别人要向自己学习,从而也会瞧不起别人,会变得自负和目中无人。

但是这类孩子最害怕的是被别人瞧不起,所以会非常在意别人的看法。

为了博得他人的好感,他们会刻意委屈自己,会不惜用牺牲自己的方式来换取别人的欣赏和赞许。

因此,父母需要知道,比较可能并不会带来我们想要的结果,甚至更糟糕。

其实,每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生命都是美丽的,父母的孩子也是如此。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是要做独特的自己,成为独特的自己。

这样,我们的生命才是有意义和价值的。

如果父母总是让孩子学他人,那孩子会在学习他人中失去自己,而无法自我实现,无法焕发生命的力量和潜能最大化。

其实,许多父母也知道不应该总拿自己的孩子与别人比较,但父母一看到别人家孩子那么优秀就忍不住想唠叨几句。

因为父母太想要孩子优秀了,对孩子有太多期待了,希望孩子能做好。

如果父母要拿孩子进行比较时,不妨慢一点,问问自己:

这样比较有用吗?我自己能够接受被别人拿来比较吗?

父母需要仔细“阅读”自己的孩子,对孩子进行资源取向,看见孩子短板的同时,也要慢慢看见孩子的长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