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网络带来的便利性是毋庸置疑的,它让人们的沟通更加顺畅,获得的信息更加丰富多彩,足不出户即可享受游历大好山河、尝遍全球美食……
朋友圈即是舞台,“发朋友圈”这一行为也可以被视为一场呈现自我的演出。不过,这样的演出并非所有人都会去做,越来越多人开始选择“仅三天可见”的限制模式——有点东西,但不多。
这是一种怎样的心理状态呢?
01
获得性和保护性自我监控
微信中的“朋友”并非都是朋友,特别是对于朋友圈里观众较多的人而言,“印象管理”尤为重要。印象管理是指,一个人以一定方式去影响别人对自己印象的过程。
大多数人都会根据社会环境或角色的要求来调整自己的言行,有些人长期试图管理他人对自己的印象,另一些人则经常努力使自己的行为符合某种既定的倾向。这些不同的印象管理是由“自我监控”来实现的。
根据斯奈德的观点(2009年),自我监控能力较强的人关注社会地位,对有关社会适当性的提示高度敏感,因此他们会特别关注与社会地位相关的暗示。这些人利用他们的自我调节能力来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适应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
由于不同环境下的期望值各不相同,那些自我监控能力较强的人,其行为会表现出情境的特殊性,因此他们对个体的个性和态度反应尤为敏感。这些人利用他们的自我调节能力行为来满足他们的倾向性需求。
Wilmot等人(2017年)认为,目前有两种不同类型的自我监控:获得性自我监控和保护性自我监控。获取型自我监控更关注主动地获得社会认可,以及在他人眼中塑造更好的形象;保护型自我监控以情绪和人际功能的不稳定性为特征,更关注满足他人的期望,以及避免在社交中被否定。
02
自我监控和亲密关系
有大量的文献涉及自我监控和亲密关系,例如,自我监控能力较低和较高的人有不同的友谊建立心理模型,这些不同的概念指导着友谊的建立:
自我监控能力较强的人的友谊网络更加细分,而自我监控能力较弱的人的友谊网络呈现“无差别”的情况;
与自我监控能力较低的人相比,自我监控能力较高的人与许多人有更广泛的联系,但这种联系是以亲密友谊为代价的,也就是说对ta而言友谊可能只是“泛泛而谈”。
在伴侣之间也存在自我监控的差异。与自我监控能力较低的人相比,自我监控能力较高的人的恋爱关系持续时间较短,最终的心理亲密程度也较低;与自我监控能力较低的配偶相比,自我监控能力较高的配偶对配偶的投入、满意度和承诺都较低,但他们更有可能认为其他伴侣比自己的配偶更理想。
03
成年后的依恋
关于与重要的人的关系中亲近感,个体感到舒适与不安的程度也不尽相同。有研究数据表明,亲密度高的人喜欢自力更生,因此不喜欢依赖关系伙伴;而另外的个体则会担心重要的人(如父母、朋友、恋爱伴侣)不喜欢自己,甚至担心与之解除相应关系。
那些怀着“被遗弃”思考模式的人,非常重视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但这种人有着高度焦虑,缺乏对自我的价值获得和重要之人亲密关系的维系。
自我监控保护意识较强的人,对其父母、恋人和好友的依恋焦虑和回避程度更高。如此看来,自我监控保护程度较高的人很可能会担心他们朋友圈中重要的人会不喜欢他们,甚至可能会拒绝他们。
自我监控程度较高的人显然能敏锐地意识到自己与父母之间可能存在的争执点——这些问题可能会爆发为激烈的争吵,从而成为焦虑的来源。
Gaines等人(2000年)以解决与恋爱伴侣、朋友和父母之间的困境为背景,专门研究了保护性自我监控中的"他人导向"因素。各类样本的结果呈现一致性,即他人导向性越强,越多地使用回避策略,而较少使用主动策略(如讨论问题)。
其他自我监控的文献表明,自我监控水平较高人更关注"观众隔离”,会在不同的人际关系中采用不同的角色。所谓“观众隔离”,就是我们在面对一个或一群人进行自我呈现时,并不希望另一个或一群人毫无预兆的闯入。
自我监控能力较强的人可能会特别担心不同的受众(如父母和恋爱对象,恋爱对象和亲密朋友和亲密朋友)可能会干扰他们的印象管理努力和自我展示目标——即形象培养。
结语
在管理朋友圈这件事上,就像在管理自己的家园,“仅三天可见”或许一个人保护自己的方法,所以何时发朋友圈、怎么发朋友圈等等都是自主选择行为。
所以不论是否理解这种“阅后即焚”的矛盾心态,但只要不涉及原则性问题,请尊重别人的生活方式吧。
上一篇: 洛阳晚报记者前来采访博雅心理张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