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认为心理咨询中最重要的治愈因素是关系,当然,这里指的是咨访关系。
基于我的工作经验,今天我聊的关系主要是指一对一咨询的咨访关系。
关系,在于它涉及到两个人,是关乎到两个人的事。
是的,两个人都很重要。
对于心理咨询中的疗愈因子的贡献,来访者和咨询师所贡献的意义都很重要,缺一不可。
但更重要的是两个人在一起的配合,用心理圈的语言说,要看咨访双方是否匹配,要是用我们中国人的语言来说,要看来访者和咨询师是否有因缘。
我特别喜欢“因缘”这个词,因为它的维度很大,大到我们无法解释为什么会在心中认定了一个人,就是觉得被一种很深的缘分吸引,深到冥冥之中早已注定的感觉。
谈恋爱时遇到对的人是这种感觉,遇到对的咨询师也是这种感觉,同样的,咨询师遇到与自己身体内部共振的来访者,也是这种感觉。
咨访之间走到深处的亲密度,有时候比恋人在彼此心中的刻印还要深。
那么,这种感觉来自哪里呢?
那是我们生命之初作为婴儿甚至作为胎儿时与妈妈之间的爱恨情仇,这份被大脑遗忘的身体记忆,会在中长程心理咨询中被唤醒。
就像你只有一个妈妈一样,你也很难在众多咨询师面前唤醒原初的身体记忆,往往能够被你允许真正深入你内在核心层的咨询师,只有那么一位,或者最多几位。
如果你换过很多咨询师,前面被换掉的可能都是陪跑的,TA们的任务大概就是让你明白什么样的咨询师真正适合你。
遇到让你感觉匹配的咨询师,你就可以重新和“妈妈”谈恋爱了,然后,疗愈会悄悄发生。
孩子和“妈妈”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是最亲密的关系了,所以,咨访关系也是很亲密的关系。
那么,这种如同和妈妈谈恋爱的亲密关系是如何起到疗愈效果的呢?
首先,匹配的咨访关系是相互吸引的,这种吸引本身就容易生出爱,爱本身就有神奇的疗愈效果。
在匹配的咨访关系被确定之后,那些给你带来伤害的关系模式,会渐渐被你的咨询师识别,并且化解。
你在现实生活中的关系模式会一一暴露在咨访关系中,但好在你的咨询师不会像你现实生活中的关系那样在无意识中配合你的强迫性重复,而是让你体验不同的感觉。
比如说,你一谈恋爱就特别怕失去,怕被抛弃,特别是遇到非常喜欢的恋人,你就更容易患得患失了,所以,你常常会试探对方是否真的爱你,或者总想“证明”对方可能并不太在乎你。
在这样的试探和“证明”中,你的情绪可能会显得不太稳定,可能会说出一些不信任对方的话语。
久而久之,有一天你的恋人可能受不了了,觉得你太作了,渐渐就疏远你了。
那么,当你进入咨访关系后,当和咨询师在咨询空间浸泡得熟悉了,靠近了,开始对咨询师产生了依赖的情感后,渐渐,你可能也会怕失去咨询师,总觉得咨询师有一天也会抛弃你,觉得咨询师只是为了工作才对你好,觉得咨询师心里根本就不在乎你。
在这种感觉之下,你可能在咨询师面前也不断试探和“证明”,甚至比在恋人面前还要“作”。
但咨询师毕竟是咨询师,不管你怎么折腾,TA都能稳稳地待在那里,理解你,并且发自内心地爱着你。
即使如此,你可能依然难以信任咨询师,为此你可能会更“作”,你就是想揭下咨询师的面具。
终于有一天,即使咨询师在你面前没有什么面具了,你发现TA依然对你好,理解你,爱着你。
在漫长的磨合和试探后,终于,你被感化了。
你终于开始相信这个世界上真的会有人稳稳地陪伴你,理解你,爱着你,然后,你会把在咨询师这里获得的相信带到生活中。
也就是说,咨访之间发生的美好的体验也会被你平行迁移到现实生活的关系中。你收获了美好的咨访关系,也意味着你将在现实生活中收获很多美好的关系。
以上说的疗愈过程是不是特别美好?
但想获得这份理想的美好,是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的,在对的时间,对的地点,遇到对的人,美好可能才会发生,但咨询师要成为对的人,单靠发心是不够的。
与美好相对应的是,现实会多一些骨感。
比如,当来访者在咨询师面前作时,有可能会让咨询师变得不稳定,让咨询师在某些时刻无法理解来访者,也很难去爱来访者,甚至还可能会恨来访者。
如果咨询师没能及时通过个人分析和督导觉察自己这些负面的感受,时间久了,可能会无法耐受这些糟糕的体验,可能会在无意识中作出某些行为促使来访者及时脱落。
这时,我们看到,很遗憾,咨询师也没能扛住,也配合了来访者的强迫性重复。
咨询师在工作中的这些感受,常被称为因来访者而引发的负性反移情感受。
的确,在与来访者深度纠缠中,咨询师很容易因来访者的移情而相应地产生反移情感受。
但也不能一味地认为这些感受都是来访者带来的,咨询师还需要保持自我觉察,要分清哪些感受是来访者带来的,哪些源于咨询师自身的情结。
如果来访者的情结刚好激活了咨询师的情结,两个人的议题共振了,很容易让咨询师也跟着陷入“创伤”的体验中,咨询师也因此很容易失去咨询师的功能。
在咨询工作中,咨询师们更容易关注来访者,很容易识别来访者的关系议题,却容易忽视自己在咨访关系中,可能会被激活什么。
其实,来访者在关系方面有的情结,咨询师当然可能也会有。毕竟都是人,底层的阴影其实没有很大的差异性。
当关系疏远时,恐惧被抛弃,而当关系亲密时,又恐惧被吞噬,这其实是大多数人共有的感觉,只不过深浅不同而已。
我是在做个人分析几个月后开始接实习个案,然后接收费个案,当时跟着受训的节奏走,对自己工作能力的提升帮助挺大的。
但今天如果让我重新选择,我会希望自己完成100小时以上个人分析后才开始接个案,我觉得这样对来访者才更负责任。
如今我个人分析有200多小时了,作为来访者,我在咨访关系中浸泡这么久,才真正意识到自己曾经是多么恐惧亲密关系。
在我刚开始接个案时,我特别希望做一个完美的咨询师,因为我很怕被来访者抛弃。
而残酷的是,作为新手咨询师,常常要体验被抛弃,而且,常常真的仅仅因为你的一个小小失误,就导致关系突然断裂,这会促使你更加追求完美。
越怕什么,就越经受什么。
人心都是肉长的,明明你做的就是一份工作,但毕竟这是一份深入心灵的工作,你很难不投入情感,所以,你也很难避开一次次去体会失去。
当然,伴随在关系中恐惧失去,我在亲密关系中还有很多其他的议题,比如恐惧被吞噬,恐惧被攻击,更恐惧攻击对方等等,但好在,在对我的咨询师作天作地了几年后,我的这些议题渐渐被修通了。
当我在亲密关系中的恐惧被化解时,面对来访者在咨询过程的各种试探和“证明”,我也越来越稳定,面对来访者半路离开咨询,也越来越坦然。
拿自己的血泪史举例,其实就是想告诉大家,为了让咨访关系能够发挥积极的疗愈作用,咨询师需要先看清楚自己的关系模式。
在修通了自己的关系议题后,咨询师才能更好地化解来访者对于亲密关系的恐惧。
当咨访关系走得足够长,足够深入,两个人常常会有很多深深在一起的时刻,那是一个生命与另一个生命在灵魂深处的相遇。
在这份相遇中,爱会生长出来。
当爱在来访者心中确定时,来访者也会在现实生活中收获很多爱,给予很多爱。
上一篇: 我已经成年了,但父母对我的掌控使我喘不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