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如何培养出一个有幸福感的孩子?幸福的5个元素

发布时间:2024-04-02 09:47:06 阅读:87次

  其实,很多家长都知道,要教育好孩子,需要把握好底层逻辑,那么,这个底层逻辑是什么?

  我个人觉得是要“以终为始”,也就是我们要看到我们教育孩子的终极目的是什么?只有我们知道了该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个怎样的人,我们才能有的放矢,在教育的过程中进行引导。

  那么,我们教育孩子的终极目的是什么?我们究竟要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一个怎样的人?

  有人会说,成为一个有钱的人;有人会说,成为一个有权的人;有人会说,成为一个有用的人……但我想,有更多的人会说:成为一个幸福的人。

  那么,什么是幸福呢?如何培养出一个有幸福感的孩子呢?

  也许,有人会认为,快乐就是幸福,但仅仅是快乐,并不能让我们获得持久的幸福。你可以天天吃喝玩乐,这会让你感觉很快乐,但却不会让你觉得很幸福。

  有一项针对中了彩票大奖的人的调查表明:中奖者会在中奖后的几个月内感觉幸福,但是时隔不久,他们又会陷入对以往生活的感知水平。突如其来的幸运,并不会改变他们对幸福的持久体验。

  如果为了保持幸福的感觉,我们就要不断地用外部奖励刺激自己,这是非常不现实的,也是不可取的。因为外在总是不稳定的,而欲望也总是无止境的。所以,我们需要向内寻找。

  事实上,心理学家们也一直在探索什么是幸福,如何获得幸福,积极心理学的奠基人“马丁.塞利格曼”教授给出了比较全面的答案,也就是他的PERMA幸福观:幸福包含5个元素——积极情绪、投入、意义、积极的人际关系和成就。

  01

  积极情绪

  P:指Positive,也就是积极情绪。幸福的人具有积极的情绪和愉悦的心理活动。

  所谓积极情绪,是一种积极、正向的情绪体验,是当事情满足个体需要时发生的愉悦感受。并不是只有开心、快乐才属于积极情绪,积极情绪还包括:感激、宁静、好奇、希望、自豪、逗趣、激励、敬畏和爱等等。

  因此,开心(喜悦)只是积极情绪中的一种,它不能代表积极情绪的全部。虽然,所有的积极情绪都伴随着愉悦的感受,但它们之间又存在着微妙的不同。

  比如说感恩,积极心理学对它的定义是“对生活中的积极因素敏锐地捕捉到,并表达出真诚的积极情感”。也就是说,我们需要敏锐地捕捉到生活中的积极因素,还需要真诚地表达出积极情感,才称得上感恩。

  当我们意识到他人对我们的付出,就会体验到“感恩”这种积极情绪。当我们下班后,很晚回到家,家里给我们留了可口的饭菜;朋友去外地旅行,从当地寄给我们一张明信片,上面写满了他对我们的关心与祝福……

  很多时候,我们觉得习以为常的事情,其实,并不是理所当然的。当我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感受别人的付出,感受自己的幸运,我们的内心会更加幸福和充盈。

  感恩会带给我们“想要付出回报”的冲动,希望对帮助过我们的人做点好事,也可能会帮助其他人来把自己受过的恩惠传递出去,这样,我们就会一直生活在感激与付出的循环之中,收获内心的富足与丰盈。

  随着心理学家研究的不断深入,也有越来越多的国外调查显示,如果你想获得持续的快乐,那就学会感恩,5分钟即可提升25%的幸福指数。

  积极心理学创始人马丁·塞利格曼的研究发现,练习感恩是一种简单易行的、能够持续提升幸福感的方式。事实上,后来有许多学者都证明,练习感恩能够对抗焦虑等负面情绪,呵护身心健康。

  此外,我们还需要了解一下“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的最佳配比”理论。

  这是由一位积极心理学领军人物芭芭拉·弗雷德里克森提出的,她说:

  积极情绪过多,会使人狂妄而浮夸;消极情绪过多,则使人悲观消沉。达到适度的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配比,才能最大程度地提升幸福感。

  对于个人、婚姻和商业团队,欣欣向荣或者说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功,往往都伴随着高于3:1的积极率而来。也就是说,只有当我们体验到的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的比例是3:1时,才能感受到积极体验。

  那么根据这个理论,我们如何提高自己的幸福感呢?

  ★减少消极情绪的方法

  ——有消极的念头生起时,立刻消灭它。比如说,看到女儿生病,拼命责怪自己大意时,进行反向思维,也就是及时转念。我大意时,她有可能生病,也可能不生病。生病和不生病都不是我决定的,我能做的只是照顾好她,让她早点康复。还能增强孩子的免疫力和生命体验。

  ——提高觉察消极情绪的敏感度。也就是及时去表达内心的感受和情绪,例如,爱人说了一句你不爱听的话,本来你可以忍,但最好还是告诉他,他的那句话让你有点不开心,从而减少消极情绪的累积。

  ——找出引发你消极情绪的事件。对事件进行重演,理解伤害你的人,让当时受伤的你换一种应对方式,并强化自己的力量感。多次练习,会更有效果。

  ——远离负面的媒体和网络信息,不让负能量影响你。

  ★增加积极情绪的方法

  ——经常重温自己的幸福时刻,从中汲取更多的积极情绪。

  ——对生命充满感激,发现日常生活中平凡事件的快乐。比如积极心理学有一个每天记录三件好事的方法,就可以让我们每天以空杯的心态,来回顾一天中的美好体验,感受各种平凡的快乐。

  ——多做自己最擅长的事,这样会更有幸福感。

  ——欣赏正能量的艺术作品,可以是电影、小说、节目、音乐和书画作品等等,只要是能给自己带来积极体验的形式都可以。

  ——走进大自然的怀抱,体验自己在天空下、高山前的渺小,从而打开自己的心境,与自然融为一体,烦恼随风飘散,阳光的能量注入体内,无比的愉悦和幸福就会传遍你的全身。

  02

  全心投入

  E:指Engagement,全心投入,也就是进入一种全然忘我、全神贯注的状态。这其实就是心理学中常说的“心流体验”。

  心流,是指人们在做一件事情时,全神贯注,进入一种积极的、忘我的状态。当人们进入心流状态时,不仅效率很高,也能体验到做事的幸福感。因此,很多心理专家建议,我们需要在生活中多多创造心流体验,让自己获得长久的幸福。

  “心流”理论的提出者米哈里教授发现,富有创造力的人彼此之间千差万别,但他们有一点是相同的:他们都非常喜欢做自己做的事情。

  驱动他们的不是出名或赚钱的欲望,而是有机会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比如我自己吧,我每天都会写作,但驱使我去写作的不是我可以获得多少稿费,而是写作本身就会给我带来享受,每当我写作的时候,我就会全情投入,沉浸其中,体验到写作的愉悦感,写完之后呢,我也会有满满的成就感,还会期盼写下一篇。

  因此,每次写作,我都可以体验到心流,写作会让我充满能量,而不会觉得很消耗,所以,我老公经常非常不理解,觉得我天天写文章,怪累的,要我休息一下,我说,你不让我写文章我才累,当我不开心的时候,我去写一篇文章,我的心情就会好起来,这其实就是心流给我带来的幸福感。

  但这里的投入和打游戏、看电视的那种投入是不一样的,这里的投入是我们需要通过自己的一些努力主动去投入,同时克服一定的困难,在生理上,这时我们体内产生的激素是内啡肽;而玩游戏是被动吸引,虽然也觉得很快乐,但是体内产生的只是让我们暂时开心的多巴胺,这只是快乐感,而不是幸福感。

  曾经听彭凯平教授说过,快乐和幸福是不同的,幸福是有意义的快乐。因此,吃喝玩乐、打游戏可以让我们获得快乐,但并一定能获得幸福,也就是这个道理。

  03

  积极的人际关系

  R:指Relationship,人际关系。幸福的人有积极的社会关系、坚强的社会网络,有经常可以获得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

  哈佛大学连续75年跟踪724位男性的生活,最终得出结论: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让人更快乐和健康。

  因此,我们不要忽略了孩子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孩子的沟通表达能力,鼓励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多和小伙伴玩耍,在人际互动中成长自己,完善自己。

  这些能力,是书本上和父母的口头教导教不会的,是需要他们自己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去感受、体验和领悟的。

  04

  意义感和目标感

  M:指Meaning,意义和目标,幸福的人会在自己的生活、工作中找到自己的意义之所在。

  很多创业成功的人,创业都有初心,所谓不忘初心,就是始终牢记创业的意义。如果他们创业只是为了赚钱,那么,是很难坚持下去的,因为,很多时候,并不能赚到多少钱,甚至可能会亏钱,但如果坚信自己做的这个事情是有意义的,便可以支撑他们克服困难,披荆斩棘,一路向前。

  而反观现实中的很多人,他们选择躺平,并不是他们真的很懒,而是他们不知道努力的意义是什么,他们的心中也没有目标,更不知道自己想成为一个怎样的人,于是就这样被生活推着走,走到实在走不动了,就选择躺平了。

  因此,我们需要让孩子明白他们做一件事情的意义是什么,并学会给自己树立一些合理的目标。帮助孩子树立理想和目标,也就是“立志”,真的很重要。

  孔子在15岁的时候立志成为圣贤,王阳明先生12岁开始立志,当他们内心的学习热情被点燃了,他们就会坚定地往前走。

  王阳明也说过:不立志者,天下无可成之事。就是说,如果一个人内心没有志向,那什么事情都做不好的。而志向达不到,知识和智慧也就达不到。

  是的,志向很重要,就像一粒种子,不管怎么给它施加外力——浇水、施肥,也不一定会发芽,因为它需要自身的那股破土而出的内在力量。

  05

  成就感

  A:指Accomplishment,成就感,幸福的人一定会有成就感,他在自己的生活、工作中找到了自己所欣赏的成果,获得了成功的体验,产生了骄傲和自豪的感觉。

  在任何一个行业里,任何一个人都可以获得成就感。比如,一位负责清洁床单的阿姨,她非常擅长处理各种污渍,所有污渍她都有办法清洗干净,而别人却做不到,她甚至可以开班教学,将她的经验和方法传授给其他有需要的人,她就是非常有成就感的。

  而全面的幸福应该是这五个方面的充分发挥和蓬勃发展。

  所以,我觉得,我们教育孩子,需要“以终为始”,当你知道你想让孩子成为一个怎样的人,你才会知道如何去培养和引导,有了目标,才能有的放矢。

  如果我们教育孩子的终极目的就是为了让他幸福,那么,注重以上五个方面的培养和引导,我想孩子终将成为一个幸福的人。而我们自己要想成为一个幸福的人,也同样需要把握好这五个方面。

  愿每个孩子都能够成为幸福的人,愿我们自己也都可以幸福生活,活出属于自己的美好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