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大部分普通人来说,起点低、没资源、能力也不高,在这样的条件下,如何才能做出不平凡的贡献呢?
不可否认的是,影响因素众多,例如能力、勇气、选择、环境、学历、出身等。
稻盛和夫从诸多因素中,提炼出三大影响因素,并提出了一个人生方程式,即:
人生·工作的结果=思维方式×热情×能力
即无论是人生还是工作,结果都是由思维方式、热情以及能力这三大因素所决定的。
稻盛和夫所提出的人生方程式,给我们指明了方向,我们可以从这三大因素努力,从而影响最终的人生/工作结果。
01
能力
据百科介绍:
能力是完成一项目标或者任务所体现出来的综合素质。人们在完成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有所不同,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在众多因素中,能力是大多数人比较看重的因素,而且也是往往被高估了影响的因素。
在大多数人看来,只要能力强就可以做成事,但事实却未必如此。
恰恰相反,在这三大因素中,能力是最被高估的因素。
例如,有些人确实能力很强,但是他们也只是个人的能力强,并不能与他人很好的进行协作,最终的成就也比较有限。
更有甚者,把能力用在了歪门邪道上,最终走了歧途。
能力强是必要因素,但仅仅有能力,也肯定是不够的。
02
热情
热情是指人参与活动或对待别人所表现出来的热烈,积极,主动,友好的情感或态度。
在影响我们人生/工作结果的因素中,热情也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当我们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具有巨大的热情时,那么就容易做出成就。
相反,即使能力再强,可是对于所从事的工作没有热情,那也很难做出什么成就的。
例如有A、B两个人,假设热情的满分是10,A和B的热情分数如下:
A:4
B:10
对于A和B这两个人来说,如果能力相当,但是当叠加了热情因素后,很明显,B更容易做出成就。
在人生方程式中,热情和能力的关系是相乘而非相加。不知道你是不是也和学堂君一样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
艰难起床的你告诉自己绝对不能熬夜了,但凌晨你还在刷着手机;
体脂飙升的你决定从今天开始减肥,但奶茶、炸鸡、火锅却不时勾动你的胃;
一拖再拖的你想要赶紧完成手头的紧要任务,但手机的魔力把你困得牢牢的......
A.没错,你在演我╭(╯^╰)╮
B.才不是,我很自律的(✿◡‿◡)
这种矛盾的情形在生活中屡见不鲜,人们即使知道当下的满足可能会在未来产生不良后果,往往也不会拒绝当下的满足,换句话来说,人们不愿意为了未来的收益而延迟当下的满足。
比起长久的身体健康,你更喜欢当下刷手机带来的愉悦感;
比起适当的体重和BMI,你更享受当下高GI食物带来的味蕾刺激;
比起完成任务后的获益,你更沉醉于当下社交软件带来的的感官娱乐......
在这些情况下,即时满足胜出,延迟满足一败涂地!
图源网络|侵删
著名的棉花糖实验
提到延迟满足,我们就不得不提一下斯坦福宾幼儿园的“棉花糖”实验(Stanford Marshmallow Experiment),这是斯坦福大学Walter Mischel博士1966年到1970年代早期在幼儿园进行的有关自控力的一系列心理学经典实验。
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这项实验。
(图源网络,侵删)
参与实验的儿童被带到一个房间,桌子上放着一个托盘和一块他们喜欢的棉花糖。
实验者告诉孩子:如果你可以等到我回到房间(通常为15分钟)再吃这块棉花糖,你就可以额外再得到一颗棉花糖,如果你实在等不及了,可以按响铃铛,我会立马回到房间,不过你就不能得到额外的棉花糖奖励了。
之后实验者离开,房间里的摄像机记录了孩子们的等待过程:
有些孩子在实验者离开房间后立马就吃掉了棉花糖;
有些孩子一开始忍着没吃,但没有坚持下来,在半途吃掉了;
有些孩子一直忍着没吃,直到实验者回来,获得了两颗棉花糖。
在对这群孩子进行追踪后发现,能为奖励坚持等待更长时间的孩子在青少年期乃至成年后,在自控力、教育水平,处理人际问题等等方面都更具优势。
你可能想知道,当年那群成功延迟满足的孩子们究竟是如何抵制棉花糖的诱惑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Mischel团队做的一系列实验。
分心策略
把棉花糖放在不透明的托盘里和放在托盘下遮挡起来,你认为哪种情况下儿童最难坚持等待呢?
你可能凭直觉就能猜对:当奖励暴露在外面时,诱惑力更大,这让等待变得更加煎熬;
而遮挡奖励则会让等待变得容易一些。
研究人员发现,当奖励呈现在眼前时,学龄儿童等待的平均时间不超过1分钟;
但是当奖励被遮挡后,他们可以等待长待10倍的时间!
对需求物的幻想
研究者发现,与看到无关图像、看不到任何图像、看到棉花糖实体相比,看到棉花糖图片可以让儿童等待的时间延长2倍左右。
把真实的奖品摆在眼前会让延迟难上加难,但展示奖品的真实照片会让等待轻松很多!
诱惑聚焦和冷静聚焦
当引导孩子们关注棉花糖的不同特征时,也会有不一样的结果。
诱惑性的呈现聚焦于刺激物的吸引力(棉花糖有嚼劲、甜甜的),会自动激发冲动反应(吃掉这颗棉花糖)
冷静性的呈现聚焦于抽象的、与认知相关的信息特点(圆的、白色的、松软的),描述刺激物的样子但不增加其诱惑力,让你“冷静地思考”
当引导孩子们聚焦到奖品的冷静特征时,他们能够等待的时长是聚焦到诱惑特征时等待时长的两倍!
如果儿童一开始就用诱惑聚焦去想他们正在等待的棉花糖,就立刻无法等待了。
不过,如果用诱惑聚焦让孩子去想一个椒盐卷饼而不是棉花糖,却是一个绝佳的分心方法,这可以让他们等待的时长平均达到17min。
棉花糖实验告诉我们,人们如果改变对刺激物的心理呈现,就可以更高程度地实现自控,并从“诱惑”中解脱出来。
虽然这个实验的研究方法和结果在后来的几十年里也被其他科学家指出尚有不严谨之处,但无论如何,它也为如何促进延迟满足提供了一些可以尝试的方法,依然值得我们参考和借鉴。
冲动的现在和冷静的未来
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大脑的冲动系统和冷静系统会引导个体做出不同的反应。
冲动系统的启动会触发瞬时性行动。比如饥饿和对诱惑物的需求会引发迅速的、自动的、无意识的“激动-行动”反应,迫使个体寻求即刻的满足,缓解压力,并且丝毫不计后果!
而冷静系统是认知性的、复杂的、反思性的,启动较慢,对干扰我们追求目标的不当行为发挥着重要的抑制作用,对于自控非常关键。
心理学家和经济学家都发现,当人们在面对即刻的利益时往往受到冲动系统的驱动而变得非常急迫,但是如果所有的选项都是延迟的利益,人们可以是耐心的、理性的、平静的。
当下的利益会激活冲动的的大脑边缘系统,这一区域几乎不关注未来的结果。它只想得到它现在立刻想要的,对任何延迟利益的价值都“大打折扣”。
相反,延迟的利益会激活冷静系统,位于前额皮质中反应缓慢的、周密的、理性的问题解决区域。这一区域思考长远的结果,使人类显著区别于其他生物。
简而言之,冲动系统关注当下的利益与威胁,冷静系统关注延迟的结果,这两个系统相互影响:一个太活跃了,另一个的活跃度就会降低。
如何抵御“棉花糖”的诱惑
基本原则:冷却现在,加热未来
自我控制的核心策略是冷却“现在”,加热“未来”——把眼前当下的诱惑推向遥远的时空,在脑海中把遥远的后果拉近。
研究者发现,当提醒被试关注“未来”和饮食/吸烟的长期后果时,大脑活动记录显示他们对于食物/香烟的渴望减少了。
但如果关注“当下”的短期效果(“进食/吸烟后感觉会好”),就会产生相反的效果——无法拒绝对食物或香烟的渴望。
研究者还发现,短暂避开冲动系统的一个方法是想象他人会怎么做。当为他人而不是自己做出选择时,就更容易使用冷静系统(例如询问儿童“聪明的小孩会怎么做呢?”)。
“如果-就”计划:自我控制的自动化
棉花糖实验告诉我们,如果想要有效抵制强大的诱惑,就要用禁止性的“不要!”反应替换诱惑性的“行动!”反应,并且,要像反射一样迅速、自动地替换。
简单来说就是将诱惑刺激自动链接到“不要!”反应,一般以“如果出现了诱惑刺激,我就......”进行训练。例如:
如果我走近冰箱,我就不开冰箱门;
如果我看到酒吧,我就穿过马到另一边;
如果看到奶茶视频,我就做一组深蹲......
这种“如果-就”计划被排练和实践得越多,这一计划就会变得越自动,可以让我们的自控不需要花费那么多努力。
(图源网络,侵删)
找到“如果-就”计划的“如果”
如果你希望控制自己的某些冲动反应(熬夜、暴饮暴食等),创建“如果-就”计划的第一步就是找到触发这些冲动反应的“热点”。
识别“热点”的一个方法就是记录我们每次失控的瞬间,将引发失控的事件记录下来。
找到“热点”之后,我们就开始构建并实践具体的“如果-就”计划,改变我们应对“热点”的方式,并不断地练习、练习、练习,使其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种自动的新模式。
小编最近就开始实践“如果-就”计划,“如果凌晨一点我还在玩手机,我就要提醒自己赶紧放下手机爬上床”,相比于之前带手机上床,现在小编的有效睡眠时间已经提高了很大比例!
除了“如果-就”计划之外,《延迟满足》的作者还在书里提到了其他的一些办法,例如通过有效而非失败的预先承诺、认知重评和走出疏离等方式帮助我们更好地抵御生活中形形色色的“棉花糖”的诱惑,这些具体的方法对于提升自控力有很大的启发性和实践性。
因此,即使B的能力比A要差一些,例如两个人的能力如下:
A:8
B:6
则热情x能力的结果为:
A:4x8=32
B:10x6=60
最终B更有可能做出成绩。
为什么会这样?
我们只要稍微想一下就能明白。
A头脑聪明能力可得8分,但此人自恃有才不肯努力,热情只发挥4分,两者乘积不过32分。
相反,B才能平庸只够6分,但他有自知之明以勤补拙,以10分的饱满热情投身工作,结果乘积为60分,比那位有才能无干劲的人高出将近一倍。
所以,老板在招工时,宁愿要那些热情高但能力却没那么突出的人,而不愿要那些能力强却热情不足的人。
03
思维方式
根据百科的解释,思维方式是看待事物的角度、方式和方法,它对人们的言行起决定性作用。
在人生方程式的三大因素中,影响最大的要属思维方式了。
在《活法》这本书中,稻盛和夫提到“思维方式”之所以最重要,在于它有方向性,就是说“思维方式”有好有坏。
也就是说,思维方式有可能为正,也有可能为负。
当思维方式为负时,即使热情和能力的分数再高,但最终三者的乘积为一个很大的负数。
例如那些人的能力和热情都用在了欺诈上,最终人生方程式中三个因素相乘为负数,下场一定不好。
而思维方式为正,热情和能力的分数高,最终三者的乘积为一个较大的正数,无论是人生还是工作,都会有较好的结果。
所以,在三大因素中,思维方式是起方向性作用的,如果思维方式出了问题,那么结果一定不好。
稻盛和夫提出的人生方程式,具有一定的普适意义,更给我们这些大多数普通人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根据公式的含义,即使我们是能力平庸的普通人,但只要在选择的事业上投入足够的热情,并且态度积极、思维方式为正,我们依然能够做出不平凡的成就。
总之,稻盛和夫提出的人生方程式,为我们普通人指明了努力的方向,我们可以在能力、热情以及思维方式上下功夫,从而影响最终的人生/工作结果。
希望以上分享对你有启发。
上一篇: 决定我们成就的人生方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