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看看下面这几句话,你是否熟悉:
“我明明关心他,他却说我像是审犯人。”
“我问他为什么回来这么晚,他就以为我在怀疑他。”
“我为女儿担心了一天,她却说别烦我。”
我们生活中,似乎总会出现这样的矛盾:我明明很关心别人,为啥总被误解为“不怀好意”呢?
父母关心太多,就变成“管太多”;
恋人关心太多,就变成“查岗”;
朋友关心太多,就变成“对我有意见”......
所有的亲密关系都少不了“关心”,“关心”是一种动作,也是一种感情表达。可一旦我们用错误方法去“关心”,往往会事与愿违,无法得到正面反馈。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怎样有效地关心他人?
“问题家庭”走出“问题孩子”
“你们在哪儿聚的?吃的什么呀?一共多少钱啊?每人合多少钱啊?聚会的地方远么?”
小王参加完一场同学聚会,到家后迎来父母一通如此劈头盖脸的“关心”,她心情非常烦躁,想回答又不知从哪个问题开始回答,等到她张嘴开始要说时,发现父母其实并没有太多兴趣想听,话题又跑到了别处。
“每次都是这样!”小王心里委屈地想——父母只会不停地提各种问题,根本不关注我的心情,你们到底是不是真的关心我?
如果说父母并不关心自己,她觉得冤枉了他们,不关心怎么会问自己这么多问题呢?
可如果说父母关心自己,她的感受又是最最真实无法欺骗自己的——
是的,从小到大,小王都没觉得父母真的关心过自己,每次他们只是像记者招待会上的记者一样,抛出各种各样的问题。
而自己的感受究竟如何,who cares?
但没想到的是,等自己交了男朋友,小王忽然意识到,自己好像被父母上身了!
男朋友参加完聚会回来,她太想知道聚会中发生了什么,然后,那些似曾相识的曾令她感到无比厌倦的连珠炮问题总是脱口而出:
“你们在哪儿聚的?吃的什么呀?一共多少钱?谁请客?还是AA呀?”
小王也很敏感,她能察觉出男朋友有些烦,可是她又很委屈:我是真的很想知道啊。但男朋友跟她讲了后,她却还是会感觉心里空落落的,觉得自己离他好远。
没完没了地提问,
才能表示出关心?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能够感觉到:
小王的父母很渴望事无巨细地了解自己的孩子,但他们似乎没想过,应该如何了解?了解什么?
围着孩子噼里啪啦提问题,究竟是不是了解他们的最佳方法?
很明显,小王的父母更多是从事务性层面去“抓”、去“控制”小王,而非从感受和情绪层面去关注、去引导小王。
孩子参加聚会,他们就事论事围绕聚会这件事360度无死角地提问,这种轰炸式关心,会让这个氛围中的人有一种被吞没的感觉。而且,很多中国父母对孩子的关心,属于一种担心——
在外面吃得干净不干净?
一起吃饭的人都靠谱不靠谱?
饭菜贵不贵有没有被饭馆宰?
担心的背后,是不信任,即我不相信你自己能行。
令人感慨的是,如果人没有体验过一件事情,就没有所谓“经验”,更无法准确地将这种感受传达给别人。
小王的父母属于上世纪60年代初生人,特殊的时代背景造就了他们特殊的性情,再加上家庭的养育方式,表达对他人的关心和在乎,没有习得其他的方式,只有去抓、去问、去盯。
他们只知道实打实的事物,可能不太注重“感受”这种东西。因为从来没有人关心过他们的感受,如此便默认习得了一种观念:感受是不重要的。
连自己都没体验过“被真正、有效地关心”是什么感受,再要求他们将这种“感受”给到子女,恐怕就像让乞丐交出金山银山给他们的子女一样,对父母辈来说确实过于为难了。
从情绪入手,关心身边人:
今天你开心么?
那么,如果你想表达自己的关心与问候,可以怎么去问呢?以下三个建议也许可以帮助你进行有效的关心:
1.从情绪入手
一句话里包含太多疑问句,就已经把快溢出来的焦虑情绪传递给了对方,突然接受这么多的焦虑和质问,自然会让对方感到无所适从。所以至少先学会断句,再尽量从情绪、情感上入手,让对方感受到你。
比如我们回到小王的例子,如果你是她父母,想要表达女儿的关心,就可以在她参加完聚会回家时,尝试从情绪层面去靠近她,试着问:
“今天聚会你开心吗?”
“有什么有趣的事情吗?”
想象一下,当女儿在家里被这样“提问”,应该会觉得父母真的在关心自己,关心自己的心情,而不是摆出一副领导干部的架子,一味查岗般的盘问。
如此,女儿就可能拿出面对朋友的状态,开始跟父母分享:“超开心的!我们今天去了XXX特别好玩儿……”开始分享自己的一天的经历,沟通的大门会更顺利地打开。只有这时,双方才是真正“在一起”的。
很愿意主动去分享自己这一天的生活,一家人不单纯是住在一个屋檐下,而是真正“在一起”的感觉。
2.开放式交流,而非封闭式
回到文章开头,看看那些问题,无一例外全都是封闭式的问题,要么用“是”“不是”就能回答,要么就是针对具体事物的查问,围绕What、Where、Which。
即使从新闻采访的角度来看,这也是提问的大忌,因为根本问不出内容——更何况日常聊天了。
在日常聊天中,我们可以借助心理咨询的技巧,多提开放式问题,多问“How”,也就是“过程”。
例如:“你觉得XX怎么样?”、“有什么好玩儿的想和我分享吗?”这些都是围绕How的开放性问题,引导对方说出自己的体验和情感,这远比封闭式审问有效且高效得多。
如果你是上面案例中的小王,想要表达对男朋友的关心,就可以试着问:
“你们同学聚会有啥什么特好玩的事啊,给我讲讲呀!”
“你同学现在都在做什么呢?有没有人做特别好玩的工作?”
你看看男朋友还烦你么?他得追着你聊。
3.倾听永远比提问重要
关心提问,本没有错。但当你有太多问题,就已经把快溢出来的焦虑情绪传递给了对方,令人觉得自己受了侵犯,也会感觉你想“窥探”点什么。所以至少先学会断句,再尽量从情绪情感上入手,让对方感受到你。
如果你真的对父母、孩子、伴侣、朋友感兴趣,那就少问、多听,用心去感受对方,去聆听对方的需要与渴望,去和对方共情,而不是把聊天搞成像法庭提问一样。
最后呢,再多说两句。
“关心”的方式总是因人而异的,有人喜欢单刀直入地快速解决问题,有人喜欢陪在对方身边、理解对方的感受,有人可能并不表露,但在背后默默留意......
而且,每个人对于何种关心方式更加受用,“更吃哪一套”,也是有区别的。但至少,上面所述的这些原则,能体现一个人关心他人时最基本的信任和尊重。
我们相信,绝大多数人在关心他人时,出发点都是绝对善意的。既然如此,就别让不妥当的行为方式掩盖你的善意。
上一篇: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