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我们对抑郁症有什么误解

发布时间:2021-07-15 09:23:36 阅读:353次

  去年世界心理健康日,Kantar Health发布了《全球健康调查》,报告显示,美国有28.4%的人经过自我检测后发现有抑郁症状。

  《柳叶刀》数据显示,中国的抑郁人群已达到9000万,平均每11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有抑郁倾向。

  这个人,可能就是你的同事、朋友、家人,亦或是你自己。

  很多人可能会疑惑:好好的,为什么会患抑郁症呢?

  张国荣在刚被确诊时,也一度不能接受。他曾对姐姐说:“我怎么会抑郁啊?我又有钱,又有这么多人疼爱我,我又这么开心,它(抑郁症)我是不认的。”

  甚至离开时还在质问:“我一生没做坏事,为何会这样?”

  其实,在深陷抑郁症以前,我们或多或少都会出现一些抑郁情绪,比如心情沮丧、焦虑暴躁、脑子充满了负面想法等,这些情绪就是在提醒我们,应该停下脚步看看自己了。



  抑郁情绪又被称为“心灵感冒”,引起的原因有很多,包括生活压力、基因遗传、季节变化、大脑激素不平衡等等。

  和感冒发烧一样,当抑郁情绪出现时,只要能及时对症下药,往往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

  但是,我们今天的社会,太过崇尚正能量,“丧”几乎是不被允许的。

  因此,当抑郁情绪来袭时,我们常常会选择压抑或者逃避,长此以往,便陷入了更深的抑郁漩涡中无法自拔,最后就演变成抑郁症。

  精神医学规定,一般抑郁情绪不应超过两周;如果超过一个月,甚至持续数月或半年以上,则可以肯定是病理性抑郁症状。

  其实,面对抑郁情绪,每个人都有“自救”的能力,关键是你是否找到了正确的方法。

  就像口渴了要喝水,感冒了要吃药一样,抑郁“这条看不见的黑狗”,也值得你认真地给它一剂药方,而不是继续忍受着悲伤和孤独。

  大多数人对抑郁症都有着错误认知:

  抑郁症=「不坚强」「矫情」「想太多了」「出去散散心就好了」

  可事实上,每一份忽视和误解,都会让我们在抑郁的泥塘里越陷越深。

  除了认知以外,大部分人还有另外一个困惑:如果我抑郁了,该找谁帮助我?

  找精神科医生?好像我有病似的。找心理咨询师?不知道能不能解决我的问题。

  其实,不管是抑郁情绪,还是抑郁症,医学和心理学这两个角度都是不可或缺的。

  医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抑郁症的神经递质,评估自身的精神状况。

  而心理学可以帮助我们疗愈创伤,找到最适合的自我调节方法,重新获得快乐的能力。

  两者结合,才能带来更科学客观的治疗视角。


上一篇: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