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谭忠林说,
“符合诊断标准的抑郁有多种因素。
对青少年这一年龄段来说,
人际关系、学业压力和亲子冲突
是最常见的三个原因。”
关注抑郁症久了,
谭忠林发现,
当他询问患者心情不好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患者通常会往前推很久。
当询问父母时,
他们又会觉得没什么特别的点。
“这个点就在于,
家长觉得孩子的学习和生活
看起来和平常一样就没什么问题。”
因此在青少年自杀死亡的事件中,
父母通常会有很大的情绪反应:
一切都挺正常的,
怎么一下子就自杀了?
实际上在此之前,
这些孩子已经走过了一段
非常艰难、痛苦但无能为力的路程。
07
学生处于压力链最底端
在高校从事心理健康工作多年的
北京大儒心理徐凯文博士表示,
回顾近二十年高校的情况,
他发现心理健康问题日益严重。
高校心理咨询量、危机干预量,
基本上是10年前的10倍。
同时,
心理健康问题呈现出低龄化的趋势,
在中小学阶段更是日益严峻。
徐凯文认为,
在导致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四个因素中,
学习压力是第一位的。
“对我们70后来说,
考上大学的比例更少,
但为什么那时候几乎没有什么严重的焦虑,
因为现在普遍认为考上名牌大学才行。”
“如今我们的孩子,
是处于整个社会压力焦虑链条的最底端。”
学校要出成绩,要提高升学率,
家长也会很焦虑,
压力层层传递到孩子身上,
“孩子们会自我否定,
有人‘躺平’不干了。”
08
“压力前所未有的大,
支撑自己的力量又很薄弱。”
徐凯文这样总结当下青少年面临的境况。
徐凯文指出,
现在的教育环境过于功利,
孩子们都在一条狭窄的赛道上相互竞争。
因此当孩子发现他们达不到这个标准,
他们对自我的价值判断会产生崩塌,
很容易被否定、被打击。
徐凯文指出,
双减减掉了部分校外教育培训机构,
但并没有减掉家长的焦虑。
“家长焦虑地花了最后一分钱给孩子找补习班,
孩子学得很痛苦,
甚至不想去学校,
双方都非常疲惫。”
同时,
教育资本市场贩卖焦虑,
升学考试的重要性被不断强调,
“卷”的氛围已经
从高中下沉到了初中甚至小学。图片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要长期干预
对于现阶段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
谭忠林也指出,
首先考虑心理行为干预,
然后才是药物治疗。
他建议,
学校可以提高对学生心理疾病的识别率,
同时提升心理咨询老师的专业技能。
在学科成绩之外,
为学生提供更多发展兴趣和爱好的机会,
让他们能有各种途径
找到自己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同时,
家庭教育、亲子沟通的模式
能在干预过程起到重要作用。
09
“越严重的个案,
治疗起来越困难的,
你会发现跟他们的亲属沟通也很困难。
这个家庭可能本身就面临着很多问题,
比如经济、疾病、恶劣的夫妻关系等。”
目前在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治疗过程中,
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一是就诊率,
很多人意识不到这是病,
需要接受专业的帮助。
第二个就是规范治疗,
相当一部分病人没有完成系统的疗程
或是早早停药。”
谭忠林表示,
如果药物治疗不能持续作用,
当情绪诱因再次出现,
抑郁症非常容易复发。
而青少年本身情绪波动性很大,
和病理性的波动结合在一起,
有时候要区分比较困难。
只有经过急性期、巩固期、维持期
这样一个彻底的系统治疗阶段,
才能说是完全康复。
须知,
抑郁症是一种疾病,
是病就必须得治。
“病耻感”和“自我污名化”,
都是健康路上的阻碍。
想办法降低、消除身边人的病耻感,
及时发现、积极治疗,
抑郁症终有治愈的一天。
(为保护受访者隐私,文中蒋平、张丽宁为化名)
在亲子关系,子女教育,中学生学习状态调整等方面,有困惑的亲们,可以关注博雅心理抖音号,了解更多心理知识。
上一篇: 从社恐到抑郁,我靠这件事治愈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