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答疑馆看到很多孩子提问,对于高考,平时就觉得有点压力大,想着很快就要高考了,撑一撑就可以结束了,可现在却觉得好像撑不下去了,上课开始没有办法打起精神,多睡觉也感觉根本一点用也没有,完成作业也变得特别困难,失去了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也不想学习,有的将压力化为食欲,越吃越胖,又因为变胖了开始自责,陷入一个不良的循环,有的甚至觉得每天几乎除了自伤行为就没有什么能轻松干的事情……
而在线下,最近我也有给类似的孩子做心理辅导,其实,这些孩子,大多本身学习挺好的,还定了比较高的目标,可是越临近考试,却真的觉得好迷茫。他们感觉最近父母也有点不喜欢自己了,他们不想变成坏孩子,也不想家里负担治疗费,更不想让别人觉得自己没有用……
高考,是对学生所学的知识和学业水平的考察,但其实高考是在一定压力下进行的竞争性测验,在心理学的视角下,高考除了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也是在特定的情境下对学生心理调适能力的筛查,所以面对考试产生的压力,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应对方式。
有的人完全接受不了自己的焦虑情绪,希望自己完全不紧张,强迫自己放松,反而因为焦虑而焦虑,因为紧张而紧张。其实,考试焦虑不可完全消除,有考试焦虑很正常。
01
焦虑是什么?
焦虑,是一种情绪,一种明显缺乏客观原因的内心不安,或无根据的恐惧,是人们遇到哪些事情(困难、挑战)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正常的反应,主要表现为紧张和不悦,严重时会有一些植物功能失调,比如胸闷、心慌、疲乏感、口干舌燥、注意力不集中、冒汗等表现。
考试焦虑,就是当我们面对考试这一项挑战的时候出现的一系列的焦虑反应,包括考前的焦虑(对考试预期的焦虑)和考试中的临场焦虑。
考试焦虑的具体表现:紧张感、心跳加快、呼吸急促、手心出汗、腹部不适、尿急尿频、双手发抖等,当你感觉到极度焦虑的时候,就会有以下表现:心跳减慢、肌张力丧失,甚至出现考试晕场的现象。当出现这些表现,要意识到自己出现了考试焦虑。
焦虑,是人类的一种正常的情绪,是有存在价值的。是可以充分调动我们身体各个脏器的功能,适度提高大脑的反应速度和警觉性,只要我们在乎考试,焦虑就在所难免,除非我们不在乎考试,但大多数考生都是在乎的,因此大多数考生都会产生一定程度的紧张感,使自己保持注意力,一种警觉的状态,对提高考试的成绩是有好处的。只有当它过度了,才是有害的。
因此,不要抗拒焦虑,越抗拒就会越焦虑,因为它是无法消除的,它的存在也是正常的。
02
当考试焦虑过度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做?
1.不要抗拒,而要接纳
了解焦虑的特点,焦虑特别像纸老虎:你越害怕它,越焦虑;当你知道它是怎么回事,你不怕它了,反而觉得没事,就走了。
当焦虑来的时候,不要慌,可以继续做你的事情,继续做你自己。然后,焦虑就会慢慢减轻,但是如果你越是害怕它,它越会影响你。
2.认识考试焦虑
我们需要认识它的成因。考试会存在可能考砸的可能性,会有比我们预期低的风险,这个时候就会焦虑,担心。因此,有欲望就会有焦虑。
这些情况会导致焦虑过高:自己或老师的期待过高;担心他人的评价;缺乏自信,自我贬低;焦虑的性格(想象失败、多愁善感);会自视甚高,给自己定了一些不合适的目标。
因此,可以看到,考试焦虑与亲子关系以及考生自己的性格特点是有较大关系的。
亲子关系对考试焦虑的影响:
1,家长的期望过高。
害怕让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员失望或疏远自己,会直接导致考试焦虑的产生。
2,家庭冲突
担心考试结果会造成考生和父母的冲突以及父母之间的相互冲突。
3,父母的教养方式。
国内学者有研究发现,有不少父母总是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而不愿意倾听孩子自己的需求,为了使孩子取得很好的成绩,他们往往在考前给孩子买很多好吃的,甚至改变自己的日常生活习惯,来对孩子格外的好。这样反而使孩子不适应,会觉得自己总要做点什么,考得更好来回报爸爸妈妈,反而变得紧张和焦虑。
国外有学者有另外的研究表明:父母的限制、责备和不一致、过度保护、拒绝,甚至表扬都可能提高孩子的焦虑水平。国外另一项研究表明:家长对儿童的负面评价,会将信息内在化。产生敌对和内疚,觉得自己不被理解,慢慢积攒之后,就伴随着学习上的失败、焦虑、忧伤和痛苦。有些父母为了让孩子学习更好,选择进行打压等负性评价,这就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压力,反而会让孩子更加焦虑紧张。
给家长的建议:
1,建立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交流,家长应该多倾听,少评判
2,家长不应该做过度的激励或批评
3,考前减少家庭纷争或冲突
4,考前不要刻意去改变以往的生活状态或生活习惯,比如问孩子要吃什么好吃的,给孩子炖汤什么的。和平常一样吃,保持以往的习惯就好
5,父母不应反复向考生声明自己的期待,告诉他们放心去考就好,考得怎样就怎样。
对考生的建议:
1,对于缺乏自信、自我贬低的考生
首先,要战胜拖延。越缺乏自信的人,越容易拖延,越拖延,心里就越没底了。
做好考前的计划,然后按部就班执行就好。
建立积极的心理暗示,回想自己做过的成功的事情,回想成功时的心理体验,然后对自己说:这次考试我也一定可以成功。从而消除自己的紧张,唤起自信心。
重视积累的力量,把关注点放在自己的收获上,看看每天自己都收获了些什么,而不应该放在自己的不足上,把关注点放在我们会的,我们每天掌握的,这样看到自己每天都有所收获,内心就会更加安定下来。
2,对于焦虑特质的考生。容易想象失败,多愁善感。
找平衡,比如自己紧张,其实每个人都紧张,那些成绩很好的人,也许比你还紧张,因为他们对自己的期待更高,也更焦虑,所以,不要觉得自己是最紧张的,大家都很紧张。
对于消极的观念进行挑战,发现观念里的一些不合理信念。发现自己想法的不合理性,然后提醒自己,没有必要过分地去担忧它。
专注训练:对自己做的一些小事,去投入其中。在吃饭、走路和洗澡等时候不要去想学习的事情,当你投入到生活当中,你就会忘了你的焦虑,这些都会淡化你的焦虑。
越临近高考的日子,应该把每天的目标调整为对知识点的吸收和掌握。把宏大的目标放到一边,而是把每天过好,感受到自己每天都有收获。
3,对于自视过高型的考生,会有一些不合实际的目标。
总是想比其他同学考得好,甚至会嫉妒一些同学。可以请有经验的老师给予合适的建议和制定合适的目标。因为,有时候我们自己给自己的定位会不准确。多问两个老师,他们会给出更客观的定位。
要接受自己的平凡,其实把目标定太高了,就是会产生焦虑,尽自己的力量做到自己可以做的就好了。
求胜心不要太强,保持自己的节奏,按部就班地复习就好了。
03
如何进行考前心理调适?
1.呼吸训练:当你开始焦虑的时候,深吸一口气,吸足后屏住一两秒再慢慢呼出来,重复几次,就会让自己放松下来,之后,就可以去做其他你需要做的事情了。平时有空的时候,都可以练习,可以帮助自己在焦虑来临时,迅速平静下来。
2.有氧运动:运动是一种很好的调整情绪和释放压力的方式。建议每周有两次左右的运动会比较好,比如:跑步、打篮球、打羽毛球、打乒乓球、散步等。注意不要太激烈,避免受伤,每次大概半小时到一小时就好。
3.当临考前夕,复习什么并不是最重要的,但是,要保持复习的习惯,让自己安心。临考前两周,可以指定一个考前计划,不适宜做太多题,而是一些回顾总结:比如看看笔记,以往试卷中的错题等等。考前一周,不适宜做太难的模拟题,而是做相对简单的题以及与高考难度匹配的题更好,这样更容易让自己安心,让自己更有信心。整理试卷和错题的时候,积极地暗示自己:我做了这么多试卷和复习,我努力过了,这样就可以了,我要对自己有信心……
4.科学地安排生活:避免熬夜,每个人一天的精力是有限的,而备考了这么长时间,处在最后的阶段,也更容易疲劳。根据高考的考试时间来调整作息,保证每天有7个小时的睡眠时间。不要吃完饭就投入学习,其实饭后大量的血液是停留在胃部的,而脑部是缺氧的,学习效果不佳,可以听听歌、散散步、聊聊天……
5.调好应试的兴奋点,因为高考是在白天进行的,所以要调整自己的作息,让自己在白天保持充沛的体力,考前3-5天,在每天上下午的时候,做与高考水平差不多的模拟卷,并不一定要学什么新知识了。其他时段,背一些其他的知识点就好。
6.看到自己的消极想法,学会转念。我和其中一个孩子在交流的过程中,就发现他有一个消极想法:“就算我努力了,也没有用。”我说,如果现在不是你,是其他人有这样一个想法,觉得自己就算努力了,也没有用,那他还会努力吗?而如果他有另一个想法,他相信努力是有用的,是可以让自己越来越好的,那他会不会不一样?
我给他举了很多例子,其实不是努力没有用,而是需要结合方法,比如查漏补缺,用有限的时间攻克自己最需要攻克的部分,而不要总是去做那些自己已经非常熟练的内容等等。
并告诉他,自己是可以选择自己的想法的,那我们就选择更有利于自己的想法,更积极的想法,就会感觉越来越好。
7.学会采用合理的方式,疏导情绪,保持好的心理状态。
孩子们大多不知道如何去疏导自己的情绪,要么去压抑,压抑到无法再压抑的时候,他们就不得不通过暴食或者伤害自己的方式来处理情绪。但,这些都不是好的疏导情绪的方式,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疏导情绪,这些方式都是不会对我们的身心造成伤害的:
与合适的人倾诉,在一些安全的关系中去倾诉自己的烦恼与困惑。这里需要强调“合适”,那些能够给你支持和鼓励的人,那些你相处起来感觉舒服的人,就是合适的人。比如你的一些家人和朋友,如果你觉得没有合适的人,也可以找专业的倾听师或者咨询师。
去运动,去做自己喜欢的那些运动,在运动中放松身心。其实,运动也是一种放松,当我们学习压力大的时候,通过运动放松一下,刺激不同的脑区,做到张弛有度,松紧结合,反而会提升学习效率。
书写疗愈,将自己内心的感受和想法全部都写到纸上,不用顾忌字迹是否清晰工整,也不用关注内容的逻辑性,只要去尽情表达自己的感受就好;
捶打枕头和沙袋,把自己的愤怒和压力用击打柔软的物体的方式释放出来;
用空椅子技术释放情绪:在一个房间内,放一把空椅子,假设你想倾诉的对象坐在了椅子上,然后你可以对着椅子尽情地表达(感恩、愧疚、愤怒、谩骂都可以)…
当然,如果焦虑特别严重,就需要寻求心理咨询师的专业干预,或者寻求学校的心理老师的指导来调节自己的情绪,改善自己的焦虑。
在亲子关系,子女教育,中学生学习状态调整等方面,有困惑的亲们,可以关注博雅心理抖音号,了解更多心理知识。
上一篇: 解密恋爱脑:从痴迷型依恋到人间清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