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终其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实的自己。
小说《无声告白》主要围绕一个16岁少女莉迪亚死亡而展开的故事,而在搜寻真凶的过程中揭示了詹姆斯一家隐藏已久的秘密,包括种族、文化、性别,以及父母对子女的“爱”等相关问题,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父母对莉迪亚的“爱”。
因为正是这种“期待之爱”,压得莉迪亚无法喘息,倍感孤独和恐惧,最终选择以自杀的方式来“找到真实的自己”。
虽然小说的故事是虚构的,但对于父母如何教育孩子,仍有着重要的警示意义。
今天的文章,我就结合小说内容,从心理学“混沌共生”的角度来说说,父母该如何教育孩子。
01
“混沌共生”下的父母和孩子,
都将失去自我
莉迪亚的母亲玛丽琳,因自己无法完成学业,未能成为医生,而把自己的希望都寄托在莉迪亚身上;父亲詹姆斯因肤色问题,没办法走出小时候被排斥的感受,于是希望自己的女儿莉迪亚可以融入人群。
但莉迪亚未能完成父母的心愿,不仅学习成绩不好,身边也没有朋友,内心孤独。
因为父母的期待和莉迪亚的现状一直存在差距,这让莉迪亚觉得特别累,她不想让父母失望,但自己又无力承受,于是选择了一条不归路。
可以说,这样的不幸事件,源于父母的期待,而期待又因他们生活在“混沌共生”中。
混沌共生,指的是人与人之间,像是缠绕在一起,缺乏清晰的边界。
我们从婴儿的共生心理来理解。
匈牙利病理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师玛格丽特·马勒,把6个月前的婴儿和妈妈在一起,称为正常的共生期。
六个月前的婴儿一方面处于全能自恋中,觉得自己就是神,另一方面他们又极其虚弱,因为他们的吃喝拉撒睡玩等需求都需要妈妈来满足,他们必须和妈妈共生,所以这个阶段的婴儿会觉得,我就是妈妈,妈妈就是我,我和妈妈的身体与心理是一体的,也被称为“母婴共同体”。
对于六个月前的婴儿来说,这样的共生是正常的,也是必须的,除此之外的共生,都是病态的。
病态的共生,因无法区分“你是你,我是我”和“谁的事情,谁来负责”而导致混乱,于是产生混沌共生心理。
也就是说,莉迪亚父母不该把自己的期待放在莉迪亚身上,而莉迪亚也不该按照父母的期待去生活,因为“谁的期待,谁去满足”。
只是作为孩子的莉迪亚,还没有足够的力量去违背父母的意志,于是慢慢失去了自我,而她的父母也没有活出自我,因为他们的注意力还在外界,总想着从莉迪亚身上找到存在感。
换句话说,如果一个人可以活出自我,就不会过于在意外在的评价,也不会让他人来满足自己的期待,无论外界环境如何,都会觉得“我是好的,我可以应对”。这也是美国心理学家科胡特提出的内聚性自我。
内聚性自我,指的是一个人的自我有一种向心力,可以保证心灵的各个组成部分向内聚合,构成一个整体。
可见,莉迪亚的父母不仅没有形成完整自我,还因他们的期待让莉迪亚也失去了自我。
02
“混沌共生”下的父母,
是不成熟的父母
处在“混沌共生”状态下的人,被束缚在复杂的关系里,不仅失去了独立性,还失去了自主性。
知名心理咨询师武志红老师认为:“处在混沌共生中的人,还是需要老母鸡呵护的小鸡,也有人会去扮演呵护小鸡的老母鸡,但这并不是成熟的母亲,而是需要和小鸡共生在一起才有存在感。”
就像莉迪亚的存在,就是其父母存在的证明,而这个证明其实是父母的补偿心理。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补偿,是人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指的是借助培养出正面的特质来弥补自身的缺陷弱点。就像身体残疾的人极有可能拥有其他才能。
很多父母也会有意或无意地让孩子来弥补自身的不足。比如,那些自己没有考上大学的父母希望孩子能上大学,其实就是替自己完成心愿,这就是补偿心理,而这样心态下的爱,就是补偿之爱。
莉迪亚的一生,就是在实现妈妈心中那坚定的梦想—成为一名医生。妈妈送给她的生日礼物和圣诞礼物也会是医学类书籍,而那些书实质是妈妈自己想看的书;爸爸的心愿则是让她成为一个有良好人际关系的人,不再与众不同。
就这样,莉迪亚成为全家人的宇宙中心,每天担负着全家团结的重任,被迫承载父母的梦想。
但这个“继承父母的梦想是多么艰难,如此被爱是多么令人窒息”。
03
走出“混沌共生”状态,
关键是父母的改变
前面说了,莉迪亚和父母处在“混沌共生”中,父母让莉迪亚活在自己的期待中,替自己去完成梦想,这种补偿之爱,剥夺了莉迪亚为自己做主的权利。
而他们要走出“混沌共生”,关键在于父母。
首先,父母要意识到问题的存在,以及问题的严重性,才会有改变的动力。
对于莉迪亚的父母来说,或许莉迪亚之死可以让他们意识到,是他们的“爱”,夺走了宝贝女儿的生命。而事实无法改变,他们除了改变,还需要接受:接受莉迪亚的离开,接受家庭的“奇怪”,接受痛苦、肤色、……,重新开始,因为“还不算太晚、还不算太晚”。
其次,父母要尊重孩子自己的感觉,以“孵化”出健康心灵。
当父母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后,要做的就是尊重孩子的感觉。
“混沌共生”,之所以关系复杂,彼此缠绕,就是因为父母越界管教,没有尊重孩子的感受。
武志红老师认为:
“孵化是心灵成长的一种基本隐喻。养育者需要尊重孩子自己的感觉,依照他们自己的节奏自然成长,让孩子一项项能力从内部破壳而出。”
也就是说,当孩子可以尊重自己的感觉做事时,他们会有一种“我可以掌控、外部世界可以配合我”的感觉,而这就是自信的来源,同时,父母在尊重孩子的感觉时,就会照顾到孩子的需求,而这就是帮助孩子进入关系的世界,这是拥有正常心智的基本。
但莉迪亚从小遭遇的是很少被尊重,父母对其内心需求的满足是匮乏的。
在莉迪亚五岁的时候,妈妈玛丽琳玩了一次失踪,这次离家出走事件给她的内心带来极大的恐惧感。
因为在莉迪亚看来,妈妈之所以选择离开她、哥哥和爸爸,是因为她不听话,不乖,是她的错。于是,小小的她就许下无声诺言:只要妈妈回来,她会帮助妈妈实现每一个愿望。
就这样,她甘愿接受妈妈的控制之爱,即当莉迪亚学习成绩好时,妈妈才会高兴,才会爱她。
为了妈妈不再离开,开心快乐,莉迪亚总是尽力取悦她。比如,她装作自己很开心,愿意学习,因为那是妈妈的心愿;她常说的话就是“好的,妈妈”、“我愿意,妈妈”、“当然,妈妈”。
面对爸爸的爱也是如此。莉迪亚会在家里假装给朋友或同学打电话,迎合父亲的意愿,因为爸爸特别想让她成为合群的孩子,而有朋友就代表合群。
但莉迪亚这种违心的活着,终究是无法回报父母对自己的爱,学习成绩越来越差,身边没有朋友,这让她更加恐惧和绝望。
可见,没有按照自己感觉生活过的孩子,内心是不安的,也是孤独的。
写在最后
摆脱“混沌共生”状态,需要深陷其中的人一起努力。
对于父母和孩子来说,更多时候需要同时成长。莉迪亚的父母或许会在莉迪亚离开后,有所转变,而莉迪亚的重新开始,则是以结束生命为开始的,这样的开始像是一种逃避、或是一种解脱、抑亦或一种重生,重要的是她找到了内心的平静和自信。
但我想说的是,走出“混沌共生”,不是只有这样一条路。
现实中被父母或其他人羁绊共生的人,一定要记住,自己还有其它的选择。
选择那条真正活出自己的路,从勇敢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开始,因为敢于说“不”就意味着在设限、在成长。
“你是你,我是我”,不仅表明我不会为你而活,也说明我绝不要求你为我而活。
在亲子关系,子女教育,中学生学习状态调整等方面,有困惑的亲们,可以关注博雅心理抖音号,了解更多心理知识。
上一篇: 管理者陷阱:你必须是房间里能力最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