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听说心理咨询师,都喜欢囤课?

发布时间:2023-07-08 10:19:40 阅读:178次

  上周末,我们正在讨论上课的事情,朋友的儿子突然好奇问到:你们都是大朋友了,为什么总是上课?我还以为只有小朋友,才要搞很多学习呢?

  我们相视而笑。

  是啊,都成年人了,干嘛折腾自己,搞这么多学习……

  不学习,不可以吗?

  我们尝试将类似的疑问转换成,如下两个问题:为什么要花那么多时间搞学习?为什么心理咨询师们,好像总是囤很多的课?

  (一)

  首先,需要明确一点,心理咨询师,是一种知识密集型的职业,需要具备广泛而深入的知识和技能。

  咨询师的目标是帮助人们解决心理困扰,提供情感支持,并引导他们走向积极的变化和成长。

  持续、深入的学习和进修,是心理咨询师职业发展的重要一环。

  (二)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变化,人们面临的心理问题也在不断演变。

  新的心理困扰不断涌现,如网络成瘾、社交焦虑、工作压力等。

  通过参加各种课程和培训,心理咨询师可以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了解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治疗方法,以更好地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三)

  心理学是一门庞杂的学科,涉及到很多不同的领域和理论。

  即使同一个流派,比如精神分析、CBT、家庭治疗等,也会因为咨询师不同的人格特征和人生经验,而整合出不同的风格。

  咨询师需要博采众长,以便在自己的实践中,能够灵活运用不同的理论和技术。

  (四)

  培养一名合格的心理咨询师,需要较长的学习周期,不能一蹴而就。

  按照美国的成熟标准,一名合格的咨询师的培养,至少需要4年左右的周期(2年硕士+2年实习训练)。

  如果要求本硕心理学,则周期最短可能需要8年左右(4年本科+2年硕士+2年实习训练)。

  国内咨询师培养,缺乏明确体系。即使你非常好运、非常大胆,也需要3-5年的(晕头转向)时间周期,才有机会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咨询师。

  上课搞学习,是这个阶段的主旋律。

  (五)

  除了心理学、心理咨询,一名合格的心理咨询师,可能还需要广泛涉略社会学、人类学、哲学、精神病理学、语言学、国学等领域。

  同时,广泛培养沟通技能、共情能力、人际关系技巧等等。

  任何学科的学习都需要时间的投入。

  心理咨询师的工作,涉及到复杂的人际互动和心理过程,需要咨询师具备广泛的知识、技能和能力。

  (六)

  需要提到的是,有少部分伙伴,自我标榜“学习型人格障碍”。

  他(她)们会盲目囤积大量课程,考很多证书。

  这种行为,需要引起我们警惕。

  心理学领域的课程大致可以分为四类:

  1、基础理论架构类:这类课程的学习,会搭建你的知识之树。比如国内心理学本科、硕士的培养体系,普遍属于这一类。

  2、流派技术类:比如精神分析、CBT、家庭治疗等流派的系统学习。中德班、中美班等属于这一类。

  3、个人体验类:各种自我成长工作坊、体验性较强的课程。

  4、知识趣味类:这类课程的学习,更多带有科普的效果。比如电影精神分析、童话精神分析等等。

  每类课程都有其价值,并无优劣之分。

  但是,成年人的时间稀缺,全部来一遍并不现实,我们需要作出价值选择。

  搞清楚自己当前的需求,是选择课程的主要参考因素。

  需要提到的是,1和2属于专业系统学习。专业系统学习,决定了我们从业之路的天花板。

  心理学课程的学习,1年内如果能完成1个系统学习就足够了。贪多嚼不烂。

  当然,囤课、上课只是心理咨询师成长的其中一步,临床实践更加重要。

  总的来说,心理咨询师上课、囤课,是专业成长的需要。

  通过不断学习和进修,他们可以紧跟时代的步伐,拓宽专业领域,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帮助他人,实现自己的职业价值。

  鉴于此,囤课或许令人费解,但实际上,这是心理咨询师们对职业的追求和热爱。

  合格的心理咨询师,都具有优秀的综合素质。

  最后的话

  近年来,心理咨询师职业备受瞩目。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心理学感兴趣,期待成为心理咨询师。

  然而,心理咨询师属于知识密集型工作,其专业能力,是靠大量学习和训练获得。

  很多人对于心理咨询师,需要投入的时间、精力、金钱成本,几乎完全没概念。

  如果你也有类似的困惑,欢迎关注我们,一起学习心理学不迷路。

                  

在亲子关系,子女教育,中学生学习状态调整等方面,有困惑的亲们,可以关注博雅心理抖音号,了解更多心理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