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大神李松蔚曾分享过一个案例。
他有一个抑郁症的来访者,好几年一直不肯找工作:“找到工作又怎么样,我上班了抑郁症就能好吗?”
于是就有了下面的一段对话——
李:你的病很可能不会好了,换句话说,未来只能一边抑郁一边工作。
来访者:嗯嗯,有点道理,但我还是担心自己被辞退。
李:这也没办法,你就去做一份注定会被辞退的工作吧。
她最终投出了简历,找到一份工作,还干了很长时间。
看到这里,你多半觉得离谱,谁会去做一份注定会被辞退的工作啊?这事最后怎么还成了?
01
“结果一定没有你想象的好”
为此,李松蔚老师是这么“狡辩”的——
“对这位来访者来说,相比于不工作(确定地什么都得不到),上班有太多不可测了,承受那么多的风险,还要患得患失,何必要做这么吃力不讨好的事?
比起确定的坏,大脑更恐惧「不确定」本身,既然这样,那干脆就改变认知、增加确定性:
就当最坏的事会发生,躲不掉了。坏事发生了,同时你还要活下去。还要好好活。
很多来访者总是犹豫不定:我担心努力了结果还是不好......
我知道他们想得到鼓励,但我会说:不用担心,这是真的,结果一定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好。
这一来,他们反而踏实了,也更愿意行动起来。”
一个小小的想法转变,却能在现实中四两拨千斤。这,是偶然事件吗?
02
「认知三角形」如何主导你的人生?
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认知三角形」。
由「认知」、「情绪」、「行动」3个变量构成:
你头脑中的认知,会使你产生相应的情绪,而情绪又会促使你行动。
三者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在这3个变量当中,情绪和行为我们最熟悉,也最方便观察,相对不易觉察的是认知。
而牵动认知三角形的,正是这个最隐蔽的环节:
以上文的来访者为例,假如她时刻担心自己被辞退(认知),为此感到抑郁焦虑(情绪),导致拖延被动,工作效率低下(行为)。
那就极有可能因为KPI不达标,而真的被辞退。
当结果不如人意时,她的认知又会进一步强化:
“你看,我的想法没错,事实就是如此,我真没信心可以干一份稳定的工作。”
而真相是,事实是根据她最初的想法而变化的。
03
如何走出阻碍你改变的
16个思维误区?
那你是否想过,所谓的「认知」,如何区分好坏标准呢?
积极向上的就是好认知?消极负面的就是坏认知?
当然不是。
就像开头提到的的来访者,让她发生改变的,显然不是符合常理的“好认知”。
但恰恰是这句“你就去做一份注定会被辞退的工作”,消除了她对工作不确定性的恐惧,能够安心投入到工作当中。
用「结果导向思维」来推导,一个认知好不好用,就看它发挥的效果如何。
可以肯定的是,放任有毒的认知在你脑海里横行霸道,大吼大叫,你会被吓得六神无主,连反抗意识都没有:
•不相信自己值得被爱,于是在关系里患得患失,要么总想逃离,要么把对方逼得太紧;
•自我价值感低下,于是在工作中缴械投降,不敢挑战有难度的工作,无法充分发挥内在潜能;
•走不出世俗眼光,于是在生活中随波逐流,不清楚自己想过什么人生,更不敢去追求......
在亲子关系,子女教育,中学生学习状态调整等方面,有困惑的亲们,可以关注博雅心理抖音号,了解更多心理知识。
上一篇: “ 能不能好好说话,别伤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