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和人的差距在于什么?
一个富人和一个乞丐,假如把他们解剖开,他们在生理结构上的差异极小,但却在财富、地位、影响力方面却有如此大的差异,为什么呢?
答案就在于他们脑中的“认知”体系。
关于“认知”,你有没有听到这段话,曾在网络上流行一时:
“你所赚的每一分钱,都是你对这个世界认知的变现;你所亏的每一分钱,都是因为对这个世界认知有缺陷而造成的,这就是你向世界缴纳的认知税。”
其实不仅仅是财富,认知不同会导致人与人在各方面产生巨大差异。
那么“认知”是什么?
简单说,它就是一个人对事物的看法,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心理过程,包含了我们日常的想法、信念和态度。
一般“我们如何看待事物”赋予了这件事情的意义,而这样的“认知”又会导致我们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
比如:
(认知)认为会有不好的事发生——(情绪)焦虑
(认知)我做错了事,应该受到惩罚——(情绪)愧疚
(认知)事情的发展没有达到我的预期——(情绪)沮丧
(认知)我总是不如别人——(情绪)无能
(认知)有好事就要发生——(情绪)兴奋
“情绪”又会驱使人们采取“行动”的信号,“行动”进一步强加“认知”,又驱动“情绪”......如此循环往复。
01
常见的10种扭曲认知
你有没有留意过你的认知模式是怎样的呢?
比如,
“我真的太笨了,这次考试又考砸了”;
“我感到自己有很多缺点,我一定是一个没有价值的人”;
“他没有给我电话,他肯定不爱我了”
……
这类内心语言都是歪曲认知方式的具体表现。
心理学家阿伦.贝克认为:认知扭曲是一种思维的错误,它造成了人类处理信息过程的困难,最终导致了心理障碍。
就像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说的,每一个人的内心都是一个宇宙,而每一个抑郁者的内心都有着更为丰富的声音,这些声音蕴含着他们头脑中固有的思维方式。正是这些思维方式决定了他们对自己和世界的感受。
美国著名心理咨询师大卫·D·伯恩斯经过临床研究,总结了十几种导致心理障碍的认知模式:
(1)非黑即白
世界是绝对的,非黑即白,没有灰色地带。
(2)过度概括
认为坏事永远都不会结束,或者把一次失败看成是永久的失败,完全忽略积极的一面。
(3)心理过滤
只看到事物消极的一面,完全忽略积极的一面。
(4)优势打折
坚持认为自己取得的成就或优良品质都无足重轻。
(5)妄下结论
即便没有确切的事实证明,也会迅速地定下消极结论。
读心觉得所有人都戴着有色眼镜看自己,认为自己不好。臆测未来总觉得所有的事会以失败收尾。
(6)放大或缩小
要么把一件事看得过分重要,要么把一件事情的重要性无限缩小。
(7)情绪化推论
推论来源于自己的感受,当感觉负面时,就会给自己下一个负面的结论。
(8)应该句式
总是告诉自己“应该”、“必须”、“不得不”做什么。
(9)乱贴标签
在不顺利的时候,给自己乱贴标签,而不是客观分析事实。
(10)归咎责备
遇到问题,总是寻找犯错的人,而不是积极解决问题。
要么是责备自己,出现问题,不管是不是自己的责任,都会责备自己。要么罪责他人,出现问题,无视自己的原因,而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
“认知”并没有对错,只是认知有失偏颇,失去了平衡,才会让这些认知成为有毒的思维,而心理学家们把这称为“认知扭曲”。
02
扭曲的认知是如何产生的?
那么我们的“认知”是如何产生的呢?为什么会对某个东西某件事有这样的“认知”呢?为什么有的人的“认知”总是消极、极端的呢?
我们从两个方面讨论。
(1)人类进化的大脑结构导致人们认知缺陷
人类大脑经历漫长的进化和发展,实现了两个思维系统的融合:原始古老的下意识思维系统和现代的有意识思维系统。
但人类的认知系统设计存在重大缺陷。
第一系统的功能特征主要是为了满足远古人类的生存需求,而如今人类生活的世界与远古相比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另外,大脑第一系统的运转大多在下意识中进行,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很难意识到它们的存在。
而第一系统一直在我们的认知中占据主导地位,因此才导致我们总是思考不足却又反应过度。我们总是思考得太少,情绪却异常丰富。
所以,人类自身存在一些认知缺陷:
喜欢将事情简化
人类在思考时,不管是什么事,总想一味将其简化,哪怕是面对人生中相对复杂的情况,我们也是如此。
对确定性很执着
人类就是这样,凡事都想搞个明白,总是沉迷于对确定性的执念。但人类与其他动物不同,我们一生中会遇到太多不确定、模棱两可的状况。
很难摆脱被情绪控制
对于来自外界的威胁,人类总能迅速做出强烈反应,但也很容易反应过度,因而也很容易被情绪裹挟。
内心冲突不断
总是容易陷入内心的自我纠结,无休无止的瞻前顾后、举棋不定常常导致我们内心不堪重负。
喜欢追求意义
无论遇到任何事情,我们都想赋予其所谓意义,但对于出生、死亡这种事,非要大费周章地找出意义所在根本不现实——世上也只有人类才有这种困惑。
(2)每个人的认知受成长环境的作用很大
除了本身人脑设计的缺陷,每个人的认知方式受成长环境的影响也很大。
可以说,我们在人生各个阶段接收到的各种信息影响塑造了我们自己的思维方式。其中重要的影响包含:
遗传:根据气质论,有些东西是我们的个性(personality)中固有的,即由生物学因素决定的。
婴儿期:在婴儿时期,父母或照顾者对我们需求的回应对我们的认知形成至关重要。
童年经历:童年和青春期,我们从父母或其他重要的人(如祖父母、兄弟姐妹、老师、同学等)那里接收到的信息,也是我们认知的重要来源。
生活中的重要关系:包括父母、伴侣、家人和同事。
重要经历:包括成就、损失、失败、成功和受到拒绝。
各种信息:互联网、书籍、课程、电影等等积累到的各种信息和知识。
正是这两方面的原因,导致我们的认知存在着缺陷,而且造成人与人的认知不同。
03
如何改变这些扭曲认知?
在现实世界里,我们很难改变他人或客观环境,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对这些因素的看法,学着以一种健康、均衡的思考方式。
这个概念在心理学上就是“认知行为疗法”。
“认知行为疗法”在全世界范围内被普遍应用于心理治疗和压力管理中(“认知”指思维过程,认知疗法就是帮助我们转变思维的治疗方法),可用以治疗各种心理问题,包含焦虑、抑郁、惊恐发作、睡眠问题等等。
在心理咨询中,咨询师应用认知疗法和来访者交谈,就可以帮助来访者改变那些不正确的、不合理的、不理性的思想认知,以形成新的思想认知和新的认知方式,抛弃原有的错误认知,从而能帮助来访者正确评价生活中出现的各种事情,纠正来访者的不良心态和不良行为。
这里要注意的是,认知行为疗法的目的不是消除所有不愉快的情绪,也不是只产生健康积极的情绪,而是对情况做出恰当的反应。
根据具体情况,健康的心理应对机制会让我们产生恰当的情绪:
我们会感到遗憾,但不会过于愧疚;
会失望,但不会绝望;
会担忧,但不会过度焦虑;
会悲伤,但不会抑郁;
会气恼,但不会暴跳如雷;
......
同样地,健康的认知也不是同打鸡血一样,每天念一些鸡汤给自己洗脑:
我很成功,我是赢家。
我的世界丰富多彩。
我是无敌的,没人能打败我。
世界对我充满关爱。
认知行为疗法更多强调的是客观现实、均衡的思维,而不是美好的愿望。
写在最后
扭曲失衡的认知就像一个牢笼,把我们困住,让我们痛苦万分。
唯有打破思维的高墙,让自己走出下意识的循环,接受新的思维认知,才能看见更广阔的天空。
当你的生活出现了烦恼,检查下,是不是自己的认知失去平衡了呢?
上一篇: 压垮自己的从来不是事,而是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