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为什么我们的安慰总是那么无力?

发布时间:2020-07-01 16:00:16 阅读:515次

  场景:晓晓:“洛洛,我今天好生气!”

  洛洛“怎么了,又发生什么事了?”

  晓晓:“老板今天当着全公司人的面说我做事不用心,我不就是发错他文件了吗,重发一遍不就好,至于当着那么多同事面说我吗,真不想给他干了!”

  洛洛:“好了,别生气了,他这样又不是一次两次了,你不是知道他是啥人吗,何必跟这种人置气,现在工作又不好找,别任性。”(试图拍拍晓晓的背让她消消气)

  晓晓:(躲开洛洛伸过来的手)“我本来就很生气了,你这么一说话我就更气了!我决定3天不跟你说话了。”

  洛洛:“我安慰你,还是我的错咯。”

  你是否也经历过类似的场景,明明在安慰对方,可对方却大发雷霆。难道是我安慰的姿势不对吗?

  常见的错误安慰类型

  类型①:“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没有那么糟糕”“你不要这么想”

  当你对对方说“你不要这么想”的时候,对被安慰的人而言,这其中暗含的意思是,“这是你自己太敏感,你不对”。此时,他心中的万千苦水,他想要表达的情绪和感受被你的话生生地堵回去了。对处于痛苦中的人说一切其实没那么糟,你不要这么想,相当于是在贬低和轻视他所受到的折磨。你在第一时间,否认了他的感受。

  类型②:“我比你更惨”

  这种安慰人的方式,其暗含的风险在于:

  否认了对方情绪的合理性

  否认了其经历的独特性

  把对话的焦点从对方转向了自己

  类型③:过早说“我完全理解你”、“我懂你”

  许多人为了表示自己跟对方站在一条战线上,就匆匆说,“我完全理解你的感受”、“我懂你”。可是,就算是十分有经验的咨询师,要做到完全地理解另外一个人,都是相当困难的事情。柴静说过:只有同样经历过无边黑暗的人,才有资格说,我理解你。而每一个人的经历却是如此独特,精确地理解他人是一件笨重,而且很花功夫的事。所以,别脱口说出"我完全能理解你",那无异于抹杀了一个个体存在的独特性。

  那如何科学有效地安慰一个人?

  (1)接受ta,看见ta。

  既不加评判地接受并看见他人的情绪。

  人本主义心理学之父卡尔·罗杰斯曾说,“爱是深深的理解与接受。”

  去翻阅罗杰斯的咨询案例集,一个简简单单的“嗯”大量地出现在他对来访者的回应中。

  在他看来,他只是在做一件事情——倾听并有所回应,适当的时候,肯定对方的情绪是真切的。

  这种不加批判的回应,会使得倾诉的人情绪输出的管道是畅通的,她处于一个安全、友好、有爱的倾诉环境当中,痛苦会得到缓解。

  有时候,你觉得你什么都没做,只是陪在对方身边,甚至是听她哭一场,而她却在结束之后会告诉你,“谢谢你,感觉好多了。”

  (2)陪着Ta,我们在一起

  当你试图安慰一个人,有时候,只要呆在ta身边,告诉ta并非一个人。

  不要害怕,不要迟疑,人跟人在一起会获得力量。

  (3)抱抱ta,温暖ta

  除了口头语言之外,不要犹豫,走到他们身边,用肢体接触对方。

  你可以根据关系的远近和对方的习惯,握着对方的手,鼓励倾诉时候的哭泣,甚至推动它的发生。

  当基本的共情已经达成,你可以注视着对方,对ta说:"太难受的话,就哭出来吧。没关系的,我会陪着你。"

  而拥抱则可以传递出热度与温情。

  有的时候,我们早已经忘记了事情发生的时候别人说过什么,可是却清晰地记得那双有力的大手,记得拥抱时候的温度,那往往是我们在黑暗里最温暖的阳光。

上一篇: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