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不要轻易说谁“没有爱的能力”

发布时间:2025-07-22 09:57:07 阅读:12次

  最近又有朋友来问我:“我是不是没有爱的能力?”

  这一两年来,类似的问题似乎越来越频繁。翻翻社交媒体,朋友间的闲聊,甚至一些情感讨论里,“他/她就是没有爱的能力!”、“典型的回避型,爱无能!”这样的断言几乎随处可见。

  好像一个简单的标签——“回避型依恋”、“没有爱的能力”——就能把一个人丰富而曲折的情感历程、那些隐秘的伤痕、当下的挣扎与渴望,全部盖棺定论。

  我不知道这种可以轻易判定他人“爱无能”的权力感,到底从何而来?本该是帮助我们靠近彼此的心理学知识,什么时候变成了隔开人心的厚墙、打向对方的棍棒?

  刚学习心理学时,它远没有如今这么“热”的时候,同辈和网络上的讨论还带着点探索未知领域的笨拙和真诚,大家在学习讨论时往往都会十分小心克制地各抒己见。

  但随着“心理学热”的浪潮席卷而来,事情似乎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那些描述复杂内在状态和关系模式的词汇——开始大量进入公共话语。似乎人人都能随口说出几个专业词汇,比如“NPD”、“回避型依恋”。

  心理学概念十分情境依赖,当这些词汇被过度使用、脱离语境、变成彼此攻击的武器化时,氛围就变得奇怪起来——掌握几个术语,好像就凭空多了一份底气,一份可以轻易将他人行为“归类”甚至“定罪”的底气。

  就像“回避型依恋”,它原本只是一个帮助我们理解某些行为模式的描述词。可如今呢?它常常被直接粗暴地等价于“不会爱”、“爱无能”,成了一把迅速将人钉在耻辱柱上的锤子。心理学知识,一不小心,就从理解的桥梁,异化为评判的权杖。

  理解一个人,需要时间,需要耐心,需要真正倾听对方的故事,这太难了。相比之下,贴上一个标签,瞬间就获得了一种掌控感,这真是简单多了。

  在“心理学热”的浪潮中,更多的理解自己、体谅他人似乎并没有发生,相反,一种新的困惑和焦虑在蔓延:人们要么陷入对自我无休止的审视和担忧(“我这样是不是回避型?”、“我是不是也有问题?”),生怕自己不够“正确”;要么,就是更快地举起评判的标尺指向他人(“看,他就是典型的XX!”),急于划清界限。

  我们似乎正用心理学知识,筑起新的高墙,而非拆解旧的隔阂。

  “爱的能力”是什么?是“共情能力”,是“主动表达亲热”,还是“不回避冲突”吗?

  都是,也都不是。这些面向,更像是指引方向的星图,而非不容置疑的判决书。

  说到底,爱的能力,是在真实的关系碰撞中,一次次跌倒又爬起,一点点学习、练习、调整和成长的过程。它充满动态的可能性和独特性。

  在激烈争吵中选择沉默的人,TA紧闭的嘴唇背后,或许是用尽全身力气在克制,害怕失控的言语像利刃般摧毁仅存的连接,TA的沉默,何尝不是一种笨拙的“保护”?

  很少把“我爱你”挂在嘴边的淡人,却记得伴侣每一个微小的习惯,在对方深夜疲惫归来时,默默递上一杯温水。TA的爱或许已经融化在无声的日常中,只是不易被察觉?

  那些在网络上被轻易贴上“回避型”标签的人,TA们渴望亲密又害怕灼伤的矛盾心态,那份小心翼翼的试探和退缩,背后藏着怎样的过往伤痕和对再次受伤的恐惧?

  一句句轻飘飘的“没有爱的能力”,像一根根冰冷的刺扎进人们心中——“我连爱人都不会,我是不是根本不值得被爱?”这足以让自我成长的动力在重压下窒息,让修复关系的勇气消失殆尽。

  每个人都是复杂且独特的,有着自己的叙事逻辑、情感密码和未被言说的篇章。重要的不是急于把他/她归入哪个“类别”,而是尝试放下“他就是XXX”的预设,真诚的好奇心去问:

  “这种保持距离的感觉,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它通常会在什么时候出现?”

  “你觉得这种方式,在过去的某些时刻,是否也曾保护过你?”

  “它现在带给你最大的困扰是什么?你内心真正渴望的关系状态又是什么样?”

  “你在尝试靠近时,有过哪些感受?哪些尝试让你觉得困难,哪些又让你感到一丝希望?”

  ……

  当我们急于用“爱无能”去定义他人,或者但有自己“不正常”时,我们是不是也在无形中堵死了理解与成长的可能性?

  心理学对我们的意义,从来不是评判他人的执照。它更像是一盏小小的灯,微弱却执着,提醒我在这个信息爆炸、概念泛滥的时代,更要保持谦卑,保持好奇,警惕知识带来的傲慢。

  而对于“爱的能力”,我们或许只能承认:我们永远无法完全“懂得”它,也无法用任何单一的标签去框定它,然后回归到最简单也最困难的事情上:试着去听,试着去看,试着去陪伴。

  愿我们都能在心理学热的浪潮中保持一点温柔开放的疑问。因为心与心之间的靠近,理解的发生,往往始于承认我不完全懂你,但我愿意放下标签,试着去理解你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