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被指责的人,就重复了指责者早年的命运。

发布时间:2021-08-16 17:01:31 阅读:352次

  指责型的人,早年承受太多了。成年后就一点都承受不起了,只能被指责的人来完全承受了。如果被指责的人也承受不起,就想通过指责推回去。

  两个人就成了权利争夺。比比谁更有力气、谁更有理、谁更有资源,谁能赢,谁就不用承受这种感觉了。

  所以妈妈就会说出:再考不好,就不给你钱花了。伴侣会说出:房子我买的,不想过了你滚出去。其实他们只是想利用资源优势,来胁迫对方承受糟糕的感觉。

  被指责的人,就重复了指责者早年的命运。而指责者,也成功地活成了早年父母的模样。

  为什么我们长大后会活成父母的样子?

  因为父母自己无法承受的感觉,就通过指责扔给了孩子,让孩子饱受这种糟糕的感觉。而孩子长大后,再也不愿意承受这种感觉,就想扔给自己的孩子和伴侣。这时候他就成了父母的样子。而伴侣会反抗,扔出去会失败,最终都会落到自己的孩子身上。

  孩子又将饱和,命运将会在一代代人中轮回。

  残忍的是,孩子的出生,其实就是替父母还债的,他需要忍受父母所不能忍受的感觉。

  婚姻的残忍,也是如此,结婚就是替伴侣的父母还债的。父母扔给他糟糕的感觉,跟他结婚后就得你来承受。

  没办法,他承受不起了。他就只能强迫你,直到你心甘情愿的承受了他才消停。

  要不你就离婚。然后他再找别人指责。

  4

  离婚后怎么办呢?

  指责型的人,把我错了的感觉丢给谁呢?

  在没有人的情境里,指责型的人只能自己留着。所以在指责型自己的世界里,他们也充满了自责。他们总是在责怪自己不够好,又错了。

  爱指责的妈妈,反而在我们心理课上经常出现。他们不停的反思啊,学习啊,就是觉得自己还不够好。

  自我否定,对指责型的人来说,是家常便饭。还是熟悉的配方,还是熟悉的味道。他们对自己的指责,跟小时候被父母指责时一模一样。

  虽然他们讨厌极了父母的指责。但他们还是乖乖继承了父母的志愿,成功地内化了一个严格的超我,一个内在严厉的父母,让自己的声音代替了父母,不停地替他们责怪着自己,直到生命结束。

  他们一生,将活在自我否定里。无论怎么改,怎么学习,怎么上进,怎么发誓,怎么努力。

  或者直到遇到一个人,可以供他们指责。他们也会暂时停止自责。

  5

  指责型的人,并不是针对你。

  对于指责,你不必认同,就不会受伤。他不停地说你的错,是你不好。这是他的病,跟你没有关系。如果你愿意接受下意见,你可以选择性考虑下他的话。但不必就觉得自己不好了。

  他找出你的错,只是为了防御下他错了的感觉,只是想把错了的感觉扔给你。你可以不接。

  相反,你可以给他一个认同。

  指责型的人,花了一生的时间,想听到这句话:亲爱的,你真棒,你真聪明。

  他们的潜意识以为,把错误扔出去,自己就是对的了。把糟糕扔出去,自己就是棒的了。他们努力的想扔出去,结果却只收到了更大的被否定。

  某种程度说,这也是他们的命运。他们用指责的方式,诱惑了对方的指责。这样他们就又一次重复了早年的命运,成功的又体验到了被指责。

  越是想摆脱的,越是会重复。

  所以如果,你有一个指责型的伴侣、父母,你不想离开他们,又想改善关系,可以这样做:

  1.区分。这是他说你错,并不是你真的错。

  2.认可。告诉他,亲爱的,你真棒,真聪明。

  第一步非常重要。只有完成第一步,你才不会觉得受伤,才有能量告诉他第二句。如果你想的话。

  如果你想让指责型的人过得更不爽,也很简单。只要修改第二步:否定。他不是最怕“我错了”的感觉吗?你只需要淡定地反复地说:“我没错,都是你的错”,他就分分钟炸毛了。

  因此,认可他,并不代表你低了,而是你掌握了主动权。你想得到他,就认可他。你想刺激他,就说全部是他的错。

  那酸爽,你懂吧。

  如果你是一个指责型的人,不想再责怪自己的孩子、伴侣,你可以试着这样做:

  面对自己“我错了”的感觉。在你小时候,你错了会被羞辱,但在你长大后,你可能依然会被羞辱,但更可能会被善待。敢于承认错误的人,更值得被爱。去检验下,而不是沉浸在恐惧里。

  小时候总是无奈说出那句话,现在你可以试着面对并且主动说出那句话:

  我错了。

  那是你成熟的开始。

  面对指责保持的态度

  在指责中,

  我们忘记了命运有自己的道路

  人们对亲属的死亡会有自责,例如他说:“如果我小心一点,便不会发生这种意外。”或者他会有罪恶感,因为在意外中他得以生还。而其他人却死亡了。这两种行为都无法令他们重新获得生命的力量,也无法让他们做出合适的哀悼。

  也有一些人会去指责、仇恨导致意外的人:“如果你不这样,事情就不会发生。”

  在指责中,我们忘记了命运有自己的道路,同时,所有参与的人都是被操作者。因此,无论发生什么,对当事人都有合理的意义。不论结果好与坏,都能顺从命运的安排,安然与去世的人告别,这样便能重获生命的自由。


上一篇: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