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来到机构的心理咨询室的来访者,简要概括,主要是以下两种状况:
1)是心理上感觉当前生活过不下去了。
2)是碰到瓶颈想把生活过得更好。
概括为一句,就是:面临生活,有大大小小的“心理困境感”。
所有的“心理困境感”背后,最深层的核心情绪就是:恐惧。
01
两个案例
案例1:
有一位女孩,我们探索出来的她的一个典型特点是:她在人际互动中、工作中,总担心自己的表现,不能让人对自己感觉满意。
她近期的心理困境感背后的逻辑链是:我如果不能让人满意,别人就会不高兴(或生气、发脾气)别人不高兴就会跟其他人说我不好,其他人说我不好,就会有更多的人不喜欢我、离开我、不帮我,没人帮我,我就会独自为生计奔波,穷困潦倒了……
以上可概括为:如果我不能让人对我感觉满意,我就会独自为生计奔波,穷困潦倒了……
所以,你看,表层情绪是焦虑,深层情绪实是恐惧。(这串逻辑,往后探索,还有相关后果,继续推导就演变成:我穷困潦倒,我就会在生病时没钱看医生,没钱看医生,我就会独自病死在房子里,也没人知道……)
案例2:
人在面对一个没有实现的“期待”时,因为每个人设想中的后果不同,所感受到的感受也是不同的。
未满足的期待,通过因果关系,会联想到一个后果。中间的这个思维过程,就叫做“内在逻辑”。
每一个人的“内在逻辑”,都是人们根据自己的以往人生经验,在头脑中自动化完成的,而这个自动化的“内在逻辑”,有时会隐藏着人的深层恐惧。
你会发现,有时候不去探索,你根本不理解自己想做某些事情时候的深层原因到底是什么。
举例如下:
大部分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好好学习,只要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孩子都是可接受的。
有一位妈妈,对孩子必须好好学习,有着异乎寻常的强烈执著,引起孩子强烈反抗。我和案主探索之后,我们一起发现,她有着以下不细谈,就不被她意识到的“内在逻辑”与恐惧。
具体如下:
孩子不好好学习,他将来就考不上好大学;孩子将来考不上好大学,就找不到好工作;孩子将来找不到好工作,就会被人欺负、被人看不起、被人嫌弃;这样,他就过得很不好;
他过得很不好,就会怪责我没教育好他,他怪责我没教育好他,就说明我不是一个好妈妈,我不是一个好妈妈,我也就不是一个好人,就没人喜欢我了……
以上的逻辑后果,都是人在头脑中自动化推算的,未来有可能但不一定会发生的结局。
不细探索,不细谈,有时意识不清,一团混沌,但却让人现实层面,有了超出事件本身该有的焦虑量;
单一事件就像一个小雪球,经过头脑自动化推导,在心理层面变成了大雪球,更别说多个单一事件的自动化推导了,那样,心理上就像有许多个大雪球一样,风暴来临一天,雪崩就是自然的了。
02
“内在逻辑”的构成
标签和后果,共同组成了逻辑。严格意义上说,标签其实是后果的一种。标签在放大某一个事,严重化某一个事。
你本来就是做一个具体的事,比如说没拖地。但标签化为“懒”、“不负责任”后,就是个很严重的事了,后果很严重的那种。
标签,是从程度上来说,放大恐惧的逻辑;后果,是从时间上来说,放大恐惧的逻辑。
逻辑链的本质:即是恐惧。经过标签和后果,一个人可以将一个小事,无限放大。
以上案例2中,标签和后果组合下,得出她逻辑背后的深层恐惧是:孩子不好好学习,我就不是个好妈妈(标签),我不是个好妈妈,我也就不是个好人,就没人喜欢我了(后果)……
事实上,根据心理学研究,心理活动最基本的规律就是“相似性”相集结。
人的心理内容集结的时候,它们所带有的相关心理能量,也会集结在一起,从而使某“表面事件”背后集结了众多的心理能量,形成了大的能量团,造成了人表层的焦虑无助等一系列情绪反应。
03
逻辑真实吗
有的人可能会觉得,那些后果是真实的呀,逻辑是正确的呀。
比如,你不够好,别人就是不喜欢你啊。某人那么做,就是不负责任呀。小明那么简单的事都不会,就是很笨呀。你伤害了别人,别人就是会离开你啊。
即使是有可能,那也是真实的可能性啊。
然而,标签,不一定是客观事实,每个人都是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判断来贴标签的。这个标签的真实性,只能说对他个人来说,是主观真实的,并不是客观事实。
比如,你觉得小明很笨,这就是一个主观的判断,是你对小明的一种个人评价,并不能直接说明了小明真的很笨,或许是因为小明其他聪明的地方,没有被你发现而已。
又比如,你觉得孩子学习不好,未来就会生活得不好,这未必是事实,可在你恐惧的那一刻那一阶段,在心理体验层,就是非常真实的。
那些深层的恐惧,对于你来说,会如地质层下边的部分,影响了你整个地块上层的稳定状态,从而产生一系列的策略式反应。
在亲子关系、子女教育,中学生学习状态调整等方面有困惑的亲们,可以关注博雅心理抖音号,了解更多心理知识。
上一篇: 联系我们